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62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606篇
林业   1348篇
农学   790篇
基础科学   939篇
  732篇
综合类   5885篇
农作物   615篇
水产渔业   548篇
畜牧兽医   3380篇
园艺   887篇
植物保护   442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316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472篇
  2018年   466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668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687篇
  2010年   721篇
  2009年   792篇
  2008年   833篇
  2007年   742篇
  2006年   697篇
  2005年   602篇
  2004年   507篇
  2003年   465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75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349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328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211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191篇
  1990年   181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74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4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9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球藻( Chlorella )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属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小球藻科、小球藻属 [1] 。作为最早开发的真核微藻之一,具有高营养价值、生长快速、结构简单、易工业化集成等显著优点。其细胞形态为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2 μm,呈单生或聚集成群状生长 [2] ,分布广泛,多见于淡水、咸水和土壤中。作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小球藻基因比较稳定,至今未见有关其基因自发突变的报道。因其富含蛋白质、脂质、维生素、活性代谢产物等多种营养物质而被公认为具有高附加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 [3] 、水产养殖 [4] 、生物能源 [5] 等方面,关于小球藻生物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学 [6] 、分子遗传学 [7] 、代谢机理 [8] 、大规模培养 [9] 等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选择60头13~16月龄、体质量在400 kg左右(±15%)西杂肉牛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玉米全株青贮组、构树青贮组和玉米秸黄干贮组(对照),在基础日粮(精料)、饲养管理水平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研究全株玉米青贮及构树青贮饲料对肉牛增质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0 d饲喂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和构树青贮组(各20头肉牛)的总增质量分别为1 092.6,992.4 kg,分别比黄干贮组20头肉牛总增质量多249,148.8 kg,差异显著;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和构树青贮2组相比,虽然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的增质量优于构树青贮组,但差异不显著。全株玉米青贮组增质量耗草耗料比分别为1∶6.48和1∶3.22,构树青贮组增质量耗草耗料比分别为1∶7.07和1∶3.54,玉米秸黄干贮组增质量耗草耗料比分别为1∶8.11和1∶4.16。全株玉米青贮组、构树青贮组和玉米秸黄干贮组(各20头肉牛)的总收入分别为24 037.2,21 832.8,18 559.2元,扣除总成本后的纯收入分别为11 495.2,10 179.8,7 085.2元;全株玉米青贮比构树青贮组多增收1 315.4元,比黄干贮组多增收4 410元。综合增质量耗草耗料比及经济效益分析,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优于构树青贮组和黄干贮组,构树青贮组优于黄干贮组。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河南省信阳市种植的抗青枯病花生品种,对27份花生品种青枯病田间病圃进行鉴定,计算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从而进行抗病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27个供试品种中,中高抗品种共10个占总数的37%,3个品种类型各筛选出2个抗病品种。6个抗病品种发病规律表明,7天和14天病情指数增长较快,21天后基本无变化。高油型花生‘远杂9102’和‘信花425’,高油酸型花生‘信花14号’和‘驻花11号’,普通型花生‘远杂21号’和‘豫花149号’为适宜信阳种植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6.
生根粉处理对杉木扦插生根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杉木穗条生根过程中的生根特征与穗条内源激素含量的相互关系,探明穗条内源激素对杉木扦插生根影响,以杉木优良无性系020半木质化穗条作为扦插材料,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ABT1~#生根粉浓度、穗条长度和切口类型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穗条生根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根率最高和最低处理穗条在不同生根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250 mg/L ABT1~#、穗条长度为10 cm和60°斜切口条件下,穗条生根率最高,达86.68%。在穗条生根过程中,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逐渐增加,并在不定根形成时期(20 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并且T9处理(生根率最低)内源IAA含量极显著高于T5处理;而内源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含量则随着扦插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而且T5处理穗条的ABA和ZT含量显著低于T9处理。上述结果表明,外源生根粉处理通过影响穗条内源激素的水平,进而调控穗条生根,过高的IAA、ABA和ZT浓度均不利于杉木穗条的生根。  相似文献   
7.
探究中西结合治疗牛伊氏锥虫病的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择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汾信、大源、水元、大兴5个行政村的牛105头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室血液检测确诊伊氏锥虫病后,采用自拟中药方剂口服+西药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并对养牛户针对伊氏锥虫病防控措施进行相关培训,分析治疗效果及养牛户对伊氏锥虫病防控知识了解程度。105头牛中确诊伊氏锥虫病者13头(12.38%);病牛经治疗后在7d内完全治愈。利用中西结合方案可有效控制伊氏锥虫病病情,对养牛户进行伊氏锥虫病防控措施培训可显著提高养牛户配合度及对疾病了解程度,有助于降低再次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植物根系表型信息获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数量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安全供给压力,育种学家亟需培育高产、高效作物品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基于根性状的品种培育改良可有效提高作物水分、养分利用率,但根系表型观测的困难性极大地限制了育种进程.随着自动化控制、成像和传感器以及图像解译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根表型信息系统性收集已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一系列适用于室内或田间的非破坏性或破坏性根系二维或三维结构测定技术;系统阐述了主流的根表型参数提取图像分析技术和软件;探讨了基于根表型平台的根性状筛选应用于新品种培育的成功案例,并对高通量根表型平台的进一步研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若尔盖县是一个牧业县,也是一个深度贫困县,以饲养西藏羊和牦牛为主,尤其是西藏羊,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17年,对若尔盖县的自然环境、贫困现状、扶贫措施、扶贫成效及肉羊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归纳总结了当前扶贫与肉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若尔盖县肉羊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尔盖县在扶贫中肉羊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溴甲烷的淘汰是一项国际履约工作,是一项使命,也是一次机遇。将国际上先进的替代技术引进到中国,并吸收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保障了高附加值作物的连年栽培,全面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保障了食品的安全,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一、臭氧层保护公约背景1976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理事会第一次讨论了臭氧层破坏问题。在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臭氧层协调委员会(CCOL)定期评估臭氧层破坏后,1977年召开了臭氧层专家会议。1985年3月由21个国家的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签署了《保护臭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