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不同施肥配比对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佳的提取工艺为A1 B3 C3 D3(85%乙醇,料液比为1 g:35 mL,65℃超声提取10 min),利用该最佳提取工艺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3 P3 K1(N3=0.18 g/L、P3=0.07 g/L、K1=0.02 g/L)处理下蔗糖及果糖的含量最高,分别达0.66、0.09 mg/mL,葡萄糖则是在N4 P3 K2(N4=0.23 g/L、P3=0.07 g/L、K2=0.06 g/L)处理下含量最高,达到0.42 mg/mL,而在N3P3K1组合处理下的葡萄糖含量为0.40 mg/mL,与其相差甚小,因此要整体提高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可施用N3 P3 K1(N3=0.18 g/L、P3=0.07 g/L、K1=0.02 g/L)组合的氮、磷、钾(NPK)配比.  相似文献   
2.
“云蚕9号”楚雄农村比较饲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要求,2010年初我们制定了《优良家蚕新品种的筛选与推广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方案在农村养蚕户中进行比较饲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农桑系列等5个新桑树品种的品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农桑系列等5个新品种的品比试验表明: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1号、育71.1和对照品种湖桑32号相比,发芽率分别高25.4、20.1、22.2、14.8、16.2个百分点,生长芽率分别高18.6、15.6、17.0、12.0、10.3个百分点;以建园后进入盛产期的2005-2006年2年的667m2桑园全年产叶量的调查结果看,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1号、育71—1较对照品种湖桑32号分别高34.3、31.5、29.0、28.8、27.4个百分点,参试的5个桑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种。5个新品种的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均较为优良,适宜楚雄彝族自治州推广栽植,栽植时以农桑8号为主栽品种,农桑14号、盛东1号为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树1005品系不同叶位的儿茶素含量。结果表明:该品系EGCG干重占比高达13.09%,其含量基本随叶位次序增加而减少,高低顺序为一叶芽二叶三叶四叶五叶六叶老叶;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叶位的分布规律与EGCG一致;简单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叶位的分布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楚雄州家蚕品种更新换代工作,寻找具有较好经济性状,更适应本地环境、气候和技术等饲养条件的家蚕品种,改善楚雄州家蚕品种饲养的结构,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楚雄州茶桑站与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合作,于2006年、2007年连续2年在楚雄市、大姚县进行雄蚕品种经济性状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个藤茶品种的不同器官、不同加工方式以及不同存放时间总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藤茶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根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35.03mg/g;叶的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为3.93mg/g;采用晒干方式加工的藤茶叶的总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12.74mg/g和4.72mg/g;存放1年的藤茶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92.82mg/g;存放2年的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为14.42mg/g。  相似文献   
7.
桑树褐斑病发生及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褐斑病近年来在楚雄州大部分蚕区普遍发生,给全州蚕桑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为此,楚雄州茶桑站开展了桑树褐斑病发生及流行规律研究,通过连续3年分别就桑园立地条件、土壤状况、管理水平、栽培模式、气象环境、栽培品种等因素与褐斑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基本掌握了该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为全州桑园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楚雄州蚕品种更新换代,寻找具有较好经济性状,更适应本地环境、气候和技术等饲养条件的家蚕品种,改善楚雄州家蚕品种饲养结构,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楚雄州茶桑站与云南省农科院蚕蜂研究所合作,于2006年和2007连续2年在楚雄、大姚进行雄蚕品种经济性状比较饲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呈味物质.为了探索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的生产技术,采用在不同空气湿度(40%、50%、70%、90%)下,建立人工气候室室内栽培茶树,测定茶鲜叶中不同风味特征的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占氨基酸总量主要成分的氨基酸组分为茶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脯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挖掘甘薯Ipomoea batatas基因组中β-淀粉酶(Beta-amylase)基因家族序列信息,分析结构与功能信息。方法 基于甘薯栽培种‘泰中6号’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鉴定到的12个甘薯β-淀粉酶家族成员进行结构域保守性分析、染色体定位、潜在重复基因筛查、保守基序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利用转录组数据进行低温胁迫下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 12个β-淀粉酶基因分布于甘薯第2、4、5、6、11、12、13和14号染色体上,含有8个具有潜在重复关系的基因对。多重比对和功能结构域搜索结果显示,甘薯β-淀粉酶家族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3个保守性较高的区域和10个保守基序。甘薯与其他物种β-淀粉酶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62个β-淀粉酶家族成员被分为S1~S7等7个亚组,甘薯β-淀粉酶家族成员主要分布在S2、S4、S5、S6以及S7亚组中,且大多与拟南芥、马铃薯以及番茄的β-淀粉酶为同一分支。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温贮藏的过程中有6个甘薯β-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出现变化,其中‘徐薯15-1’有2个基因上调表达、4个基因下调表达,‘徐薯15-4’仅有2个基因下调表达。结论 β-淀粉酶是一类关键的淀粉水解酶,在甘薯生长发育和薯块贮藏阶段淀粉降解为还原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鉴定得到的12个甘薯β-淀粉酶基因序列信息为进一步探讨甘薯β-淀粉酶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