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8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在集约化对虾养殖中,饲料中添加昆虫蛋白0.25%、a5%与添加葡聚糖1%的对比试验,经126天养成,结果表明添加昆虫蛋白a25%组较理想,养殖对虾的每公顷产量、成活率比添加葡聚糖1%的两组,分别搞高152.5kg、115%,且在生长指标上昆虫蛋白0.25%试验组在肥满度、日增长率、日增重率分别比葡聚糖1%试验组提高4A%、67%、10.4%。说明昆虫蛋白均优于葡聚糖。  相似文献   
2.
Ong.  B  杨莺莺 《福建水产》1989,(3):90-94
网箱养殖的鲑形石斑鱼(Epinephelus salmoides)易感染细菌病,外表症状如皮肤出血溃疡,尾部和鳍溃烂,从病鱼中分离到的主要细菌为短杆状,无芽孢细菌。这些细菌呼吸或发酵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对孤菌抑制剂0/129敏感。根据生理生化特征,把这些细菌分成四簇群,第一簇群的细菌由两菌株组成,两菌株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蔗糖(TCBS)琼脂平板上都形成兰绿色的大菌落。第二簇群的细菌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大的,黄色菌落,培养48小时后,菌落颜色转变成绿色。这两簇群的细菌都对罗非鱼和鲑形石斑鱼有致病性,并具有同弧菌感染相似的症状。其它簇群的细菌一般是继发性入侵的,即於疾病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虾养殖业朝着集约化、高密度、高产量、高效益的发展,对虾养殖自身对养殖周边环境的污染影响已越发严重,养殖风险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能降低这一影响和保证高密度对虾养殖成功的方法与技术支撑体系。有益微生物作为当前能有效降解、吸收、消化这污染物质,  相似文献   
4.
5.
由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引起的,发病前期虾须、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尚可,体表无其他异常。病虾漫游于水面,不久便下沉死亡,这时用显微镜检测病虾头胸甲中央部位,发现有雪花形、放射状白色斑纹。到了发病后期,大多数病虾残胃或空胄,头胸甲向外张开(鳃丝肿帐所致)且极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外观模糊,手捻易碎,有红色组织液流出,甲壳与附肢上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纹,游泳缓慢无力,不久便死亡。  相似文献   
6.
水生环境中细菌与微藻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了细菌和微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阐述了细菌抑制有害微藻、微藻抑制病原细菌、细菌与微藻协同净化水质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水产养殖的实际,提出菌-藻关系研究及开发应用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8.
虾蟹池塘混合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养的虾类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等。虾蟹同属甲壳动物,其栖息习性、食性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青蟹营底栖爬行活动,而虾类多营游泳活动,虾蟹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的关键在于养水,养水的根本在于降解养殖代谢产物,调节水质,营造良好养殖水环境。对虾养殖水环境无公害高效调控系列技术是遵循对虾生态生理特性和养殖池塘生态特点,应对当前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频繁发生、质量安全隐患等因素所提出的。其技术模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养殖技术之五:对虾池塘套养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套养品种 套养的虾类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等.虾蟹同属甲壳动物,其栖息习性、食性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青蟹营底栖爬行活动,而虾类多营游泳活动,虾蟹套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