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2.
3.
在调控养殖环境方面研究比较系统、可以规模化生产、易于保存、效果较明显的有益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三类。本文对三类有益菌的特性和科学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至12月间,对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精养、土池半精养和滩涂混养三种养殖模式中的17口池塘进行了采样,检测对虾携带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状况。研究表明,养殖对虾均不同程度携带病毒,而且WSSV感染程度要大于IHHNV,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影响对虾感染病毒程度。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和混养模式对对虾病毒性疾病控制有良好的作用,这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d后停3 d菌剂拌料投喂,以此为1个周期;对照组不添加丁酸梭菌。分别于0和60 d取样测定对虾体重和体长,并取对虾肠道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加菌组对虾的终体质量和终体长分别达9.54±0.38 g和9.12±0.12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0.36 g和8.25±0.10 cm (P<0.05,下同)。加菌组对虾的食物肠道饱满,肠道上色素呈稳定规则的星状结构,而对照组出现空肠现象,肠道上色素呈淡红色,且分散无固定的形态。加菌组对虾的肠道上皮细胞高度可达40 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0 μm)。在对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方面,60 d时,加菌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44%和1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和3.05%,而加菌组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03%和15.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38.23%。在属水平上,60 d时,加菌组梭菌属(Clostrid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分别可达22.49%和26.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2%和0.03%,而弧菌属(Vibrio)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6%和9.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9%和55.81%。【结论】通过在饲料中添加1%丁酸梭菌可显著提升对虾生长性能,增加肠道上皮细胞高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沿海地区对虾养殖迅猛发展,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以及养殖池塘的老化,养殖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的问题凸显.经实践证明,加强水质和底质的调控,能有效预防亚硝酸盐过高.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白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1988年7月,凡纳滨对虾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1992年8月  相似文献   
8.
水产养殖池塘的主要环境因子及相关调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主要环境因子 1、溶解氧(DO) 溶解氧是养殖动物及其他动植物、细菌的生命活动和有机质的降解转化所必需的关键因子,养殖水体中溶解氧需保持≥3.0mg/L,最好能保持5mg/L。  相似文献   
9.
养虾先养水,培养优良的水色给对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对虾健康快速生长,利于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列举出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几种优良水色,同时介绍相关的养护措施,供广大养殖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沿海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以及养殖池塘的老化,养殖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的问题凸显。经过实践证明,加强水质和底质的调控,能有效预防亚硝酸盐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