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与常规防治相比,在防治药剂用量减少25%的情况下,采用“细喷雾技术”防治烟粉虱,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添加农药助剂有机硅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二化螟在宁波市水稻上逐年加重发生。为明确纳米水性制剂(以下简称“纳米农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在二化螟防治适期,选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传统制剂和纳米制剂、乙多·甲氧虫、乙基多杀菌素、四唑虫酰胺共5种杀虫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纳米制剂施药14 d后的枯心防效和杀虫防效分别在80%和85%以上,且保产效果更佳,挽回损失率达44%~45%,防效及挽回损失率均极显著高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传统制剂。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连续使用杀虫双超过20a,三唑磷10a防治二化螟,致使二化螟对杀虫单(杀虫双)普遍产生抗药性。1999年测定抗性增加67~587倍,达到高抗和极高抗水平;二化螟对三唑磷在温州和台州等局部地区也达到了68~162倍的高抗水平。为治理二化螟抗药性,必须加强对害虫抗药性的监测,在高抗药性地区停止使用杀虫单(杀虫双)和三唑磷防治二化螟;在低抗药性和敏感地区也应减少使用次数和用量,达到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使用性诱剂是小菜蛾生态防治和无公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不同种类的诱捕器对小菜蛾的诱捕效果差异较大。笔者于2009年在长河镇云海村用不同诱捕器对小菜蛾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船型粘纸板的诱捕量最大,传统玻璃瓶的最小,前者为后者的17.6倍,因此,船型粘纸板诱捕器适宜于小菜蛾防治用。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很多关于养马的农谚。这些谚语,对马的生理结构和消化特点进行了较好的归纳总结,准确地把握了马的生理特征。在马匹饲养过程中,根据马特殊的消化系统结构、生长发育特点、季节变换、马匹饲养环境以及马匹的用途等,要适应马的生理特性和需求,掌握马的饲喂原则。饲喂草料要做到定时、定量、少给多添、少吃多餐,冬天喂干草,夏天喂湿草。保证充足的饮水,冬温夏晒水不凉。马舍要清洁干燥,空气清新,通光透气,冬暖夏凉。按照马的用途选择不同的饲养方法,这是养好马的基础,也是养好马的诀窍。笔者根据前人的农谚,承上启下,总结出现代的饲养管理技术,以期为养马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 300 g·hm-2采用3WBD 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药剂加水量的多少与对应的不同孔径喷片喷雾对单季晚粳稻穗瘟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加水300 kg·hm-2对应10 mm孔径喷片的低容量小孔径喷片喷雾对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最好,而且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7.
摘要:通过研究单季晚稻不同稻桩高度对二化螟残留虫量的影响表明,稻桩高度与残留虫量呈正相关关系,稻桩越短残留虫量越少。本试验中以离地5 cm高度稻桩残留虫量最少,但考虑到离地5 cm高度与离地7 cm高度二化螟残留虫量差异未达到极显著,且大部分田间实标平整度不能保证离地5 cm收割安全,建议一般田块收割离地高度7~10 cm为宜。  相似文献   
8.
蚕豆象田间发生规律及其无害化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是浙江慈溪传统的春花作物之一,已由原来的旱粮品种转变为以采收鲜荚为主的重要外贸出口创汇保鲜蔬菜品种,常年种植约1.13万hm2.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属鞘翅目豆象科,寄主单一,仅危害蚕豆,是蚕豆生产与贮藏中的重要害虫.目前,随着春蚕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在田间的危害日益严重.据统计,近几年来由于蚕豆象的危害,收购的鲜荚蚕豆中符合出口要求的豆粒仅占总数的30%~40%.为确保出口加工蚕豆的安全生产,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2002~2005年我们对蚕豆象的田间发生规律及其无害化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牛结节性皮肤病可对病畜皮肤造成永久性损害,并会导致产奶量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公畜不育和孕畜流产等严重后果,对经济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控该病传播的重要手段。牛结节性皮肤病弱毒活疫苗在许多国家已被成功用于该病的防控,除此之外,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山羊痘病毒及绵羊痘病毒在基因组序列上的高度相似性,山羊痘病毒弱毒活疫苗和绵羊痘病毒弱毒活疫苗在许多地区也被用于该病的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编码基因较多,目前尚未发现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具有好的保护效果。近年来灭活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以证明其有效性。此外,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作为一种痘病毒,已被证明是表达多种病原微生物抗原的有效载体之一。笔者主要总结了当前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的研究进展,对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使用情况、保护效果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的研发和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浙江慈溪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浙江慈溪水稻二化螟对4类9种杀虫剂的抗性和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该地的二化螟对杀虫双、杀虫单、杀虫安、甲胺磷4种杀虫剂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对杀螟硫磷已产生中抗,对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氰戊菊酯则仍保持敏感水平,同时发现二化螟对氟虫腈极为敏感,对6龄幼虫的LD50仅0.3833μ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