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设f和g为两个非常数亚纯函数,n,k,m为正整数,p(z)=amzm+am-1zm-1+…+a1z+a0或p(z)≡c0,其中a0≠0,am≠0,c0≠0为常数.若E(∞,f)=E(∞,g)El)(1,[fnp(f)](k))=E1)(1,[gnp(g)](k))且当l=3,2,1时,n,k,m分别满足n>3k+m+7,n/>4k+3/2m+8,n>7k+3m+11.则(Ⅰ)当p(z)=amzm+am-1zm-1+…+a1z+a0时,f和g满足代数方程R(f,g)≡0,其中R(w1,w2)=wn1(amwm1+am-1wm-11+…+a0)-wn2(amwma+am-1wm-22+…+a0)(Ⅱ)当p(z)≡c0时,f(z)=c1/n√c0ecx,g(x)=c2/n√c0e-cx,其中c1,c2和c满足(-1)k(c1c2)n(nc)2k=1,或者f(z)≡tg(z),(tn=1).  相似文献   
2.
为定量评价寒露风对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影响,依据1981—2013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9月1日—10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和1991—2012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双季晚稻灾害调查资料,研究江西省双季晚稻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2010—2013年晚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晚稻寒露风发生期间,降温幅度、过程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对水稻冷害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4个因子同时出现或部分出现异常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冷害。在综合考虑了上述4个因子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其分期播种试验检验评估等级与实际等级完全一致的占80%;运用模型对江西省2006、2011年2次明显寒露风天气过程进行评估,评估准确率较高,达87.5%;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来定量评价江西省各市(县)晚稻寒露风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寒露风评价指标为:寒露风指数(CDWI)≥0.70时为重度寒露风,晚稻减产15%;CDWI在0.50~0.70时,发生中度寒露风,晚稻减产10%~15%;CDWI在0.30~0.50时,发生轻度寒露风,晚稻减产5%~10%。  相似文献   
3.
江西双季早稻气候适宜度小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江西省12个水稻观测站逐日温度、光照、降水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函数,研究近50年来江西省双季早稻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为早稻气候年景预测提供新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和粮食期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西省双季早稻降水适宜度较低,且近15年来表现得不稳定,年际变化幅度加大;温度、日照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年际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的波动,而日照适宜度近35年的波动较前15年明显为小。研究还表明,降水适宜度存在准26年和准15年的周期振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个准7年周期,加大了降水适宜度波动,并使降水适宜度偏小的年份增多。温度适宜度的准26年周期和日照适宜度的准34年周期在整个分析的时间段内均表现得非常稳定,信号较强。预计,2011—2014年江西省双季早稻生长季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将处于偏小期。  相似文献   
4.
早稻乳熟初期高温热害气象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稻品种淦鑫203为试验材料,于乳熟初期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日最高气温34~39℃高温控制试验,以同期自然温度为对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各组材料结实率、秕谷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4个与早稻乳熟初期高温热害密切相关的因子进行分析,以探讨早稻乳熟初期高温热害气象等级指标。结果表明,早稻乳熟初期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可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日最高气温达35℃持续5d或36℃持续4d或37℃持续3~4d或≥38℃持续3d,为轻度高温热害;日最高气温达35℃持续6~8d或36~37℃持续5d或≥38℃持续4~5d,为中度高温热害;日最高气温达35℃持续8d以上或≥36℃持续6d及以上,为重度高温热害。本文建立的高温热害指标不仅考虑了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且综合考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配置,每个灾害等级均有各自的临界日最高气温和对应的持续时间,对高温热害的识别性更敏感。研究结果可为早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及区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双季早稻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00-2013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6月下旬-7月中旬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探讨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江西省双季早稻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模型,并利用2000-2012年早稻产量、灾害调查资料和2012-2013年早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过程最大升温幅度、过程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持续日数,为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评估和指数计算模型,其历史回代和分期播种试验检验的准确率均比较高,可以用来定量评价江西省早稻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高温热害评价指标为:高温热害指数(HTDI)≥0.60时为重度高温热害,早稻减产率>10%;HTDI在0.30~0.60时,发生中度高温热害,早稻减产5%~10%;HTDI在0.10~0.30时,发生轻度高温热害,早稻减产小于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