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 Ichinohe)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我国大豆孢囊线虫以4号生理小种危害最为严重.研究其抗性的遗传机理,对我国大豆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应县小黑豆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以应县小黑豆×晋豆23组合的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塑料钵柱法对F2和F3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采用两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品种法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采用绝对孢囊数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显然,在晋豆23与应县小黑豆的杂交组合中,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2对隐性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还表明,利用F3代株系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比对F2代单株直接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新型生化分析系统。近年来,因其具有无需标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实时和快速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临床诊断、转基因成分定性及定量检测、病毒鉴定、环境微生物检测、药物筛选及遗传分析等。它在不需要标记甚至无需纯化生物组分的天然条件下,将核酸探针作为识别因子修饰到传感器芯片表面上,并可实时监测一些特殊的分子互作信息。然而,基于SPR技术的核酸传感器鲜有系统性的报道,因此对有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的形成及其作为核酸敏感检测手段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简要的介绍,旨在为生物传感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甘膦高抗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采自新疆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草甘膦抗性菌株P23,该菌株能够耐受200 mmol/L的草甘膦,可在最高含350 mmol/L草甘膦的培养基中生长。在草甘膦浓度为100~200 mmol/L之间时,菌株生长迅速,最适pH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37℃,具有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抗性。用16S rDNA通用引物,经PCR扩增、测序得到P23的16S rDNA序列,该序列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FJ374126。在NCBI中经BLAST后发现与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9%。结合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鉴定结果将菌株命名为人苍白杆菌P23(Ochrobactrum anthropi P23)。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种常用的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Martin法、高盐改进法及试剂盒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DNA得率、纯度及16S rDNA V3可变区的PCR扩增结合DGGE法(denatum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分别对3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DNA均能满足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要求。其中试剂盒方法操作简单,提取的DNA质量较高,但DNA得率较低且成本昂贵。Martin法和高盐改进法用时较长,DNA得率较高,纯度较低,但对后续PCR扩增和DGGE分析没有明显影响,且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5.
利用复合PCR结合DNA芯片的方法进行快速转基因事件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6种转基因玉米为材料,根据其外源基因、载体构建及插入位点,应用6对特异性引物及35S、NOS引物,设计并优化了复合PCR反应体系,对其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同时尝试利用复合PCR与DNA芯片相结合,对不同转基因玉米混合样品进行检测,探索建立转基因事件快速检测和确认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张含有227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由大豆主栽种晋豆23和农家种灰布支(ZDD2315)杂交培育的F10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Jinf,共474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依据1999年Cregan等发表的大豆“公共图谱”,选用441对SSR引物,建成了含有227个SSR座位的大豆SSR连锁图,该图覆盖大豆基因组1900cM,两个相邻标记的平均间距为8.3cM,归属于20个大豆连锁群,与Song等2004年发表的公共图谱相比,所有标记都被定位于相同的连锁群,且排列顺序大致相同,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豆孢囊线虫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曾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今,中国的大豆生产量已从世界首位降到美国、巴西之后,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大豆进口国,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大豆生产未能有效的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以致中国大豆平均单产处于较低水平。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与组织损伤,受害的大豆根系短粗,植株矮小,叶片变黄,产量严重降低。SCN的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防治极难。SCN危害已遍及中国大豆主要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的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北京等省市,每年SCN发生面积达150万hm^2以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大豆孢囊线虫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CN生理小种的研究、SCN抗性资源发掘、SCN经典遗传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及SCN抗性育种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的世界第四大食用作物。马铃薯主粮化已经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之一,其核心优势是产量高、耐瘠薄、消耗水资源少、易于加工等。在耕地和水资源相对紧缺的中国,这些优点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目前,全球共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马铃薯40余种,主要性状为:抗病、抗虫和品质改良等,其中部分产品即将在我国申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详细阐述了转基因马铃薯主要性状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进展、审批情况与安全评价的政策,以期为我国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及检测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蜂蜜生产大国,棉花是主要蜜源植物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种植的棉花大多为转基因抗虫棉,棉花蜜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引起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密切关注。本文以抗虫棉种植地采取的棉花蜜为原料,采用改良CTAB法,在DNA提取过程中,用PBS缓冲液除去其中大部分的可溶性多糖,并提高CTAB提取缓冲液中NaCl浓度以去除残余多糖,从蜂蜜中成功提取出片段完整、纯度较高的DNA,DNA得率为486ng/mL,OD260/OD280为2.01,能够满足后续PCR定性检测的需求。从以转基因棉花为蜜源的蜂蜜中检测出外源DNA片段,建立了蜂蜜中转基因成分的PCR检测技术。本研究对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减少贸易摩擦以及保证消费者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晋豆23为母本,灰布支黑豆为父本,用“单粒混传”法构建了一个含有474个家系的F10代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2002年本研究组对F8代RIL群体Jinf进行生育期、形态性状、产量构成及抗逆性等29个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载和统计分析研究。所有观察性状在RIL群体Jinf中均表现有较大的变异范围,绝大部分性状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且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表明这些观察性状大都为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从表型分析初步认为各家系内部趋于纯合。本研究进一步选取了能覆盖大豆基因组的355对SSR引物对RIL群体Jinf进行SSR分析,212对SSR在亲本中表现有多态性,多态率为59.72%。212对引物获得213个座位用来评估大豆群体的遗传结构,各座位在群体中的多态性指数趋向于0.5,在0.375—0.500范围内波动。160个SSR座位(75.12%)在群体中呈1:1的分离比,53个SSR座位(24.88%)在群体中偏分离,SSR座位的杂异率在0—9.32%之间。分析还表明111个家系(94.07%)趋于纯合,其中31个家系(26.27%)完全纯合,而有7个家系的杂合率在15.31—42.72%之间。分析表明大豆RIL群体Jinf的各个家系的基因型组成父本灰布支的贡献率为51%,初步表明双亲对子代的遗传贡献基本上是平衡的。偏斜度(Skewness=-0.1052)与峰值(Kutosis=0.1597)及X^2检验表明群体的基因型组成分布呈正态分布。本研究初步认为,大豆RIL群体Jinf是一个遗传结构合理,适合于大豆遗传作图、基因定位等基因组研究和育种应用的RIL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