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林业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13篇
园艺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石质山区山茱萸人工林蒸腾特征及水分供求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于2005年及2006年主要生长季节(4-9月),采用由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测算得到的蒸腾速率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得到降雨量,分析华北石质山区15年生山茱萸人工林耗水规律及水分供求关系.结果表明:1)山茱萸人工林蒸腾量呈现出明显的日际变化或月变化特征.表现为4-5月逐渐升高、6月左右达到高峰值、7月以后逐渐降低.2005年及2006年4-9月蒸腾总量分别为265.3和194.9 mm,4-9月各月蒸腾总量占蒸腾总量的比例在2005年分别为10.7%、22.3%、21.6%、21.2%、12.9%和11.2%,在2006年分别为16.2%、20.2%、20.3%、17.9%、13.6%和11.2%;2)蒸腾与冠层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及风速等微气象要素有很好的复相关性(α=0.01),偏相关系数表明,各月内影响蒸腾的最主要微气象因子都是冠层太阳总辐射;3)4-9月降雨总量与蒸腾总量的比值(R/Tr)>1.0,且除4月外,其他各月R/Tr也大于或接近于1.0,说明除4月外,降水可以满足山茱萸人工林蒸腾耗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华北低山丘陵区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11月-2006年6月由Li-810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及AR5土壤温度湿度自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了华北低山丘陵区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冬小麦返青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SRR)在晴或多云天气条件下都要高于阴天,SRR的日变化都表现为单峰变化趋势。(2)冬小麦生育期SRR的日际变化特征为:返青前SRR保持在较低水平,平均为0.63μmol.m-.2s-1;返青后SRR迅速增加,至抽穗期达到最大,此后保持稳定,平均为2.18μmol.m-.2s-1;收割后SRR降低。整个生育期SRR的平均值为1.28μmol.m-.2s-1。(3)冬小麦田浅层土壤温度(包括地表温度、地下5cm、10cm、15cm、20cm土壤温度,p<0.01)与SRR间都存在显著的指数关系,其中20cm土壤温度与SRR相关性最好,Q10值(5~20℃间气温每增加10℃呼吸增加的倍数)从表层至地下20cm依次为:2.09、2.29、2.39、2.51、2.63;土壤含水量过低对土壤呼吸有抑制,当土壤含水率在20%~30%时,SRR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撂荒荒坡、林草间作、农林间作、造林林地和坡耕地翻耕种植玉米、坡耕地翻耕休闲6种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流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坡耕地及农林间作下地表径流中的有效钾和硝态氮含量高于撂荒荒坡、林草间作和造林林地。(2)撂荒荒坡、林草间作和造林林地沉淀泥沙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其它3种利用方式。(3)径流液养分和沉淀泥沙养分含量产流初期达到高值,之后趋于稳定。(4)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泥沙中有富集现象;富集比在1.01~1.43之间,不同利用方式下富集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求防除稻田主要杂草的有效病剂,合适剂量及适宜的处理方法,1990年我们在下洼镇丰源村搞了六种除草剂的防除试验,并对不同杂草残存量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等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基于马尼拉草坪的净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的实时观测,测算草坪环境连续时段的冠气温差,研究了不同天气条件下草坪冠气温差的日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晴天日出现规律性的日变化过程,阴天日与晴天日相似,雨天日变化幅度不明显;晴天日冠气温差与环境因子和土壤水分有较好的复相关关系,其中冠气温差与RH和VPD的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土壤温度是大气与陆地表面水热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实际气象条件、地形、土壤质地、地表植被类型及冠幅、土壤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相对于气温,土壤温度的观测和资料获取更加复杂和繁琐.目前,土壤温度资料的获取手段主要为野外实测,包括气象台站的日常观测及基于特定科研需要的试验观测,但目前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通常是离散的,在空间上不连续,难以满足生产和研究工作的需求[1].  相似文献   
7.
在太行山困难立地利用不同整地模式对连翘抗旱造林,主要采取截杆、冬季整地垒砌鱼鳞坑(120 cm×60 cm×40 cm)春季栽植、春季整地挖小穴(40 cm×40 cm×40 cm)随挖随栽的造林方式、施加保水剂、覆盖可降解的地膜覆盖等措施。结果表明,太行山困难立地栽植连翘采取截杆造林、冬季石头垒砌鱼鳞坑整地并添加保水剂、覆盖可降解的地膜,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可高达100%,并且年生长量最大;造林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可采用连翘截杆、春季挖小坑、用保水剂、覆盖可降解的地膜造林。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国家坚持贯彻和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林木工程建设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森林抚育间伐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林木的成活率。而森林抚育间伐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优化和调整森林树种的结构,以此来提高林木对外界因素的防御,进而可以改善林木的品质。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森林树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森林抚育间伐的具体概念和作用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对于改善森林抚育间伐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坡位对土壤渗透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究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坡位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模拟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选择该研究区的最适模型。【方法】选择栓皮栎林、侧柏林及撂荒地的典型坡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渗透性能的坡位差异,分析了Horton模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对不同坡位水分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结果】3种林型不同坡位间的初渗率、稳渗率及平均入渗率总体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在栓皮栎林坡上的稳渗率比坡中及坡下分别增加了29.41%和83.33%,在侧柏林分别增加了90.43%和67.29%,在撂荒地分别增加了20.00%和36.63%。Horton模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对不同坡位水分入渗过程拟合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90、0.74和0.96。【结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渗透性能具有显著的坡位差异。在整个入渗阶段,坡上的累积入渗量是最大的,体现了较好的入渗性能。Kostiakov模型和Horton入渗模型更适合研究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坡面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济源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工程,对我国林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退耕还林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影响在之前的研究中考虑得较少,该影响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济源市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通过对济源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国民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农村人均收入、农民就业率、第1、2、3产业的变化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