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树是朝阳市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但因近几年严重春旱频繁发生,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很低,严重影响了本区大面积开发枣产业,为此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开展了提高枣树栽植成活率、促进幼树早产早丰技术的试验研究。在半干旱地区栽植枣树,采取覆盖地膜(黑色地膜优于白色地膜)、秋季挖大穴(1m×1m×1m)回填沉实后春栽、对根系进行药物处理(吲哚丁酸更为有效)等措施,可大大提高枣树的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并可促进树体生长发育,实现早产早丰。在无条件覆地膜的情况下,要采取春季挖小穴(0.5m×0.5m×0.5m),随挖随栽的栽植方式,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保证较高水平的栽植保存率。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小流域坡面径流调控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分析水平阶整地造林、鱼鳞坑整地造林与对照不整地造林的土壤水分、养分与树木生长量等,对径流调控工程的抗旱性能及其生产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面2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水平阶鱼鳞坑对照;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为水平阶鱼鳞坑对照,土壤容重水平阶鱼鳞坑对照;水平阶整地的造林保存率和树木年生长量均高于鱼鳞坑整地;整地投入水平阶鱼鳞坑对照。综合考虑,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条件比较好、比较完整的坡面应采用水平阶整地,在条件一般的坡面及陡坡地可采用鱼鳞坑整地,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有效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闻喜县实际情况,提出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冬季干燥、风大天冷和春季干旱,人为因素是苗木质量不高、栽植不认真、管护工作不到位。针对具体问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整地要提前、鱼鳞坑集水面积要大、苗木质量要高、栽植要认真、实行"保证金"制、严格管护、应用新技术等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山东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新技术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干旱瘠薄山地,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乔灌藤科学配置、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梯田整地、灌草覆盖、保水剂和常规技术(穴状整地)8种造林技术,对9个树种的造林成活率、栽植初期新梢生长量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苗造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等7种技术与常规技术(穴状整地,对照)相比较,9个树种的平均成活率提高2.612.7百分点,栽植当年平均新梢生长量增加5.936.3百分点,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造林成本降低9.3百分点,其他6种技术比常规技术(穴状整地,对照)的造林成本增加6.2158.4百分点。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作为新的造林技术,在8种造林技术中,不仅造林成活率最高,在造林之初的新梢生长量亦最大,而且造林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年从事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工作的实践,系统总结了荒山造林、工程造林提高成活率的一些关键措施。如造林苗木随起随栽,尽量减少假植时间;苗木运输过程中精心包装,夹层填加冰块或具有保湿功能的植物,保持湿润、通风;起挖苗木栽植前进行及时必要的临时假值,防止太阳曝晒,对苗木地上部分截干、修枝、摘叶,对地下部分截根、修根、浸水;栽植时采取幼苗根系裹泥浆,大苗浇水并多次覆土;栽植后及时浇水、覆土保墒,造林成活的幼苗冬季进行覆土埋苗等,可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壤通报》2015,(4):866-872
通过在黄土坡面上实施鱼鳞坑整地的自然化造林试验,对1 m深土壤剖面的水分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鱼鳞坑整地在黄土区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鱼鳞坑的雨季蓄水过程明显,阳坡坑春季较原状荒坡的含水量增幅均值可达18.18%,其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程度高于阴坡坑(增幅均值9.93%);季节更替中,阴坡坑的土壤含水量(剖面均值11.46%~22.26%)始终高于阳坡坑(剖面均值8.90%~19.12%),早春阴坡坑中可见冬季上层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土壤水分受气候的深刻影响,变异系数及反映蒸发的降幅表层大于深层,阳坡坑(剖面均值变异系数25.85%、降幅34.10%)高于阴坡坑(剖面均值变异系数18.73%、降幅21.10%);阳坡坑中覆膜(剖面水分均值10.62%~19.27%),虽不及阴坡自然力,但可显著缓和阳坡干燥气候的影响(剖面均值变异系数20.89%、降幅29.54%),有助于调用深层水分,尤其在旱季末可较好地延缓土壤含水量的急剧下降。黄土区植被重建重视鱼鳞坑整地的同时,采取抑蒸保墒、限量灌水的辅助措施是必要的,但应注意其使用时间;南部的阴坡种植,可不整地或改用穴状整地形式;春季种植适宜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7.
针对生产中使用普通农用塑料地膜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进行了不同厚度可降解(光、生物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和露地栽培玉米对比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对土壤水分、温度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005mm厚可降解地膜的降解速度及强度均优于0.008mm厚膜,二者在覆膜后90d分别达降解5级、4级水平,地膜质量损失率达55.48%、39.99%。两种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和玉米生长的影响与普通地膜相当,均使0~20、>20~40cm土壤水分含量、地表及地下10cm土壤温度明显高于露地对照,使玉米出苗率提高,生育进程加快,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其中0.008mm厚膜覆盖玉米效果优于0.005mm厚膜。研究认为,以可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覆盖材料和沟垄比对燕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改善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和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布置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无覆盖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垄作(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无覆盖土垄)及垄作不同沟垄比(60 cm∶30 cm、60 cm∶45 cm和60 cm∶60 cm)对燕麦土壤贮水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同一覆盖处理的平均值而言,土壤贮水量的排列次序为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土垄平作,在同一覆盖处理下,土壤贮水量随沟垄比减小而增加。土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降低12%、18%和27%;生物可降解膜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提高5%、4%和14%;普通膜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提高7%、9%和23%。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燕麦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沟垄比减小而减小。对垄宽和实际籽粒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当沟垄比为60 cm∶38 cm时,普通膜垄的燕麦实际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2 213 kg·hm-2;当沟垄比为60 cm∶34 cm时,生物可降解膜垄的燕麦实际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2 114 kg·hm-2。平作、土垄、生物可降解膜垄和普通膜垄燕麦经济效益分别为5 194元·hm-2、4 557元·hm-2、4 889元·hm-2和5 637元·hm-2。从燕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环保等方面考虑,在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沟垄集雨种植燕麦,覆盖材料应采用生物可降解膜,沟宽∶垄宽为60 cm∶34 cm。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温度水分和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徐23’为供试材料,设置不覆盖地膜(CK)、覆盖透明地膜(TF)和覆盖黑色地膜(BF)3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甘薯块根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以提高甘薯块根分化建成期(栽植后0~20 d)0~20 cm各土层的土壤温度1.0~6.5℃,特别是在栽植后10 d覆盖透明地膜比覆盖黑色地膜高0.6~3.5℃;提高0~2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9.97%~18.1%,且覆盖黑色地膜比覆盖透明地膜高1.2%~5.1%。地膜覆盖增大根系吸收面积和提高根系活力,但在20 d时覆盖黑色地膜处理的根系活力显著低于不覆盖地膜的对照(P0.05);同时,在栽植后20 d,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甘薯的光合速率。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分化根中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含量,且黑色地膜在20~30 d时ZR含量显著高于透明地膜(P0.05);显著(P0.05)提高栽植后40 d块根中脱落酸(ABA)的含量,且覆盖黑色地膜处理的ABA含量显著(P0.05)高于覆盖透明地膜处理。地膜覆盖还提高了甘薯块根膨大期块根干物质初始积累量和平均积累速率,增加了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最终显著提高了收获期块根产量,覆盖透明地膜和覆盖黑色地膜分别较对照增产10.38%和15.91%。因此,覆盖地膜能促进甘薯块根早形成,协调其生长中后期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从而提高块根产量。  相似文献   

10.
晋陕蒙砒砂岩区十大孔兑沙棘种植抗旱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沙棘是治理砒砂岩区严重水土流失最为有效的途径,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大面积实施时正是春旱季节,种植与春旱矛盾凸显,严重影响到种植质量和成活率。为此,提出分类整地,选择沟道、河滩地,采取蘸泥浆、坐水栽植,使用抗旱保水剂、生根剂,以及专用工具,去头埋头种植,冷藏苗木反季节造林等措施,以提高栽植成活率,达到沙棘生态减沙工程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态建设主体,以林业为重点的植被建设就是基础。不言而喻,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就成为事关生态环境建设成败的大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陕西世行二期项目办的实践,提出一些提高造林(包括乔、灌及林果)成活率的看法:一是高质量整地就地蓄水;二是蘸泥浆防失水;三是施药剂多聚水;四是浇足水保湿润;五是压农膜防蒸发;六是施基肥保住水;七是截杆、压伏栽植防蒸腾;八是树杆套袋输水;九是根部渗透供水分;十是树杆套袋、林草间作保水分等。实践证明:水是提高黄土高原地区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增量困难,节流可行。只要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就可以小水大用,充分发挥已有水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PBAT生物降解膜覆盖对绿洲滴灌棉花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为应对农田残膜污染,探明基于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材料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代替普通塑料地膜与滴灌结合在棉花滴灌上应用效果,于2015-2016年在新疆石河子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分别设置4种不同厚度和降解诱导期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塑料地膜共5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可降解膜降解性能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2a试验结果表明,覆膜60~80 d开始出现降解,至覆盖180 d后出现均匀细纹并未完全降解,0.012mm可降解地膜覆膜180 d仅仅出现裂纹,降解速度较慢.0.010mm和0.012mm厚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棉花苗期土壤0~25 cm平均温度较对照分别低0.94℃和1.34℃(P<0.05),但随着作物生长两者差异逐渐减小.4种类型可降解膜覆盖在棉花生长前期均能提高土壤土壤水分,但随地膜降解和棉花生长后期则显著降低,与普通塑料地膜相比土壤水分显著降低1%~3%.总体而言,覆盖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2a平均产量较CK减少2%~3%,水分利用效率减少4%左右(P<0.05),净收入少1 858.5元/hm2 (10.2%),4种类型可降解地膜产投比相比,厚度较薄0.010mm处理应用经济效果较好.可见,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若要代替普通地膜,解决残膜污染,仍需进行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以天然草地上整地5a后的水平沟和鱼鳞坑、封育5a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恢复措施的上坡、中坡和下坡设置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设置5个水分测定点,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0-200cm土壤水分含水率季节动态和垂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可分为3-6月土壤水分强烈蒸发丢失期,7-9月土壤水分蓄积期,10-12月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土壤水分表现为水平沟含水率最高,鱼鳞坑居中,封育草地最低,水平沟和鱼鳞坑增加土壤水分的主要时间在雨季;3种措施下,土壤水分较大变异值集中在0-60cm土层,0-4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大,水平沟最低,40-1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鱼鳞坑最高,水平沟最低,而100-2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低;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存在差异,0-40cm土壤水分含量与40-100cm的差异在7-9月份最为明显。封育草地随坡位降低含水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鱼鳞坑和水平沟无此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4.
白岗栓 《水土保持通报》1998,18(1):22-24,25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早秋10月初抢墒带叶栽植苹果幼树,冬季覆土越冬,比晚秋、早春栽植的成活率高32.36%和38.34%,生长量大22.22%和54.16%,秋季落叶后栽植的,农膜覆盖树盘加树干缠塑料条和套向日葵杆的,成活率高,生长量大,但成本高,推广困难。  相似文献   

15.
不同覆盖措施对枸杞根系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耐旱枸杞是西北干旱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覆盖时间和覆盖材料对枸杞土壤环境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枸杞抗旱节水栽培与水分高效利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3年生‘宁杞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秸秆和地膜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覆盖后,枸杞根系生理特性和分布、土壤储水量和温度等根系和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都可以提高土壤储水量,秋季覆盖更有利于冬季水分储存,使土壤储水量在早春分别增大到裸地对照的117.1%和114.4%;地膜和秸秆秋季覆盖使土壤平均温度比裸地对照高18.0%和7.1%,春季覆盖使平均温度比裸地对照分别高6.4%和2.3%;不同覆盖处理均可以增大根系比导率年平均值,秋季覆膜比导率变化最显著,达裸地对照的109.95%,春季覆秸秆比导率变化最小,仅为裸地对照的100.3%;覆盖处理在低温季节可以使根系活力升高,而在高温季节可以使根系活力降低;根冠比在秋季和春季覆膜后变化最显著,分别为裸地对照的87.42%和90.35%;表层0~20cm和水平距离40~60cm处,细根分布比例最大的均为秋季覆膜,分别达裸地对照的133.5%和116.7%,细根分布比例最小的均为春季秸秆覆盖。综合分析表明,覆盖模式与植株根系的生长、分布和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使土壤环境和根系分布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利用土壤浅层和横向较远处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山桃灌木林地土壤水分过耗与调控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土壤学报》2003,40(5):691-696
在黄土丘陵区的荒山荒坡采用工程整地措施 ,进行灌草合理布局与立体配置。研究结果表明 :山桃灌木林生长到第 4年 ,根系的分布深度达 3 2 0~ 3 60cm ,0~ 5 0 0cm土壤含水量比造林前降低了2 1~ 3 3个百分点 ,土壤干层厚度为 1 5 0cm ;生长到第 8年 ,根系的分布深度达 480cm以上 ,土壤干层由第4年 1 5 0cm扩大到 3 0 0cm ,含水量最低为 4 2 % ,最高为 8 4% ;生长的第 1 2年土壤干层明显 ,尤其是 5 0~40 0cm土壤含水量最低为 5 0 % ,最高为 8 6% ,土壤干层厚度达 3 5 0cm ;生长的第 1 6年土壤干层的分布深度在 5 0~ 3 5 0cm ,土壤含水量最低为 4 3 % ,最高为 6 6% ,土壤干层厚度达 3 0 0cm。但通过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调控 ,0~ 1 0 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荒山提高 0 7~ 6 3个百分点 ;1 0 0~ 3 0 0cm提高 0 6~ 4 6个百分点 ;3 0 0~ 5 0 0cm提高 1 4~ 4 6个百分点 ,这充分表明采用合理的整地措施造林 ,土壤水分调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油松、樟子松、俄罗斯大果沙棘、胡枝子、紫穗槐等,采用保水剂、营养袋、客土、原土栽植等不同栽植方式进行造林,研究釆煤沉陷区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栽植方式对釆煤沉陷区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影响明显:(1)在客土栽植方式下,俄罗斯大果沙棘成活率最高,达96.3%,其冠幅、高度、盖度及林下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均为最高;樟子松成活率68.1%,平均高度71.4 cm,但土壤全氮、水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最低;油松成活率为65.7%,胡枝子成活率为51.7%,紫穗槐成活率仅10.6%。(2)不同栽植方式中保水剂栽植对油松影响最大,其成活率为82.3%,明显高于对照,林下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均有较大提高,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7和3.5倍;营养袋栽植对樟子松影响最大,其成活率达86.2%,明显高于对照,林下土壤水解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5和2.1倍。(3)采用保水剂和营养袋栽植明显增加了林下植被覆盖度和草本种类。  相似文献   

18.
以朝阳县3个乡镇的石质山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械整地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中的有机质、TN、P2O5含量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2)复垦当年,土壤中的TK含量和裸地之间无显著差异;复垦翌年,土壤中TK含量与复垦当年和裸地差异显著,且呈现随复垦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趋势。3)机械整地能够改善栽植穴的养分条件,栽植苗穴内有机质、TN、P2O5、TK含量与对照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因此,植被和机械整地处理均能改善朝阳地区石质山地土壤的养分含量,从而使造林成活率得到提高,幼林的生长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牛河梁因富含铁矿而掠采,遗弃矿满谷满坑。其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却又遭受严重破坏。矿坑回填物是尾矿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及有机质含量为零,且含有毒元素。夏季地表温度达45℃以上,地表面寸草不生。为保护文化遗产,实现生态修复,必须采用超常规技术措施。在树种选择上,必须选择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和繁殖力高的树种—火炬树、沙棘。火炬树与其他树种(沙棘除外)的配置比例为7∶3,采取种植穴整地,客土栽植;并配以扶正、浇水、验收、责任、指导等5项成活率保证措施。据统计,4种立地类型造林成活率为89.8%。说明这种造林方法适用于辽西其它矿区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东平县属青石山区,全县山丘面积约450km2,有梯田地堰1000km,该县宿城镇白佛山流域海拔90~130m,坡度4°~6°,年均气温13.4℃,年均降雨量650mm,年无霜期210d。梯田地堰平均长约50m,土壤为褐土,堰边土层深100cm以上,有机质含量为0.596%,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2.67mg/kg、2.18mg/kg和2mg/kg。选用经济树种核桃、香椿、石榴、花椒和草本植物黄花菜为试验材料,间作物为红薯。核桃、香椿、石榴于栽植前挖直径100cm、深100cm的树穴,栽植时每穴浇水30kg,而后培土;花椒、黄花菜按直径50cm、深50cm挖穴栽植,栽后浇水、培土;核桃株距4~5m,香椿2~3m,花椒3~5m,石榴3m,黄花菜0.5m;苗龄1~2年。栽后第1年春季普浇2~3次透水,每年春秋2季对核桃、香椿进行树干涂自,雨季对香椿覆草20cm。核桃定植后每3年进行良种改接,春季应用硬枝套袋保湿简易改接技术,成活率达85%以上,对未接成功的可于夏季采用绿枝嫁接方法补接,及时除蘖,以后采用自然开心形和主干分层形整形修剪,保留充足的结果枝和永久枝;香椿采用多次摘心法,将主干控制在3m以内,多留分枝,疏除过密的细弱枝;石榴采用多主枝圆头形修剪,疏除徒长枝和过密枝;花椒采用丛状形或自然开心形整形修剪,冬季适当疏剪,多缓放,少短截,夏季扭梢、摘心等。工程措施采取土堰维修、全面整地、开挖排水沟等进行保土固堰,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同时应用穴贮肥水、覆草、中耕锄草、叶面喷施、地膜覆盖等旱作技术,促使地上地下水分平衡。试验表明,地堰植物配置模式与对照(地堰不种树菜)比较,年土壤侵蚀模数由3616.75t/km2降至2064.06t/km2,年侵蚀深度由2.679mm降至1.53mm;而对照区平均每100m地堰被水冲毁2处,长达2m,水土流失量达5.2m3。与对照比较,100米地堰产值增幅为92.9~410元,地堰植物配置模式纯收入和年投资收益率均高于对照,增幅分别为26%~67%和23.17%~43.24%,其中以香椿、核桃投资收益率最高,堰边配置模式以核桃(香椿)-灌木-下层植物-农作物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