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张建  汪应宏  温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90-6992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耕地非农化的作用机理,提高土地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效率。[方法]以1988~2004年为样本期,选取年内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滞后3期的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滞后4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结论]作者提出慎重对待耕地非农化过程、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收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条政策建议,为耕地非农化的调控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邱国强    牛潜  吴振华  郭珊珊  秦琳  汪应宏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400-406+414
为了探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利用冲突的影响,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苏锡常地区为例,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景观风险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空间的外部压力、脆弱性及稳定性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测度模型,借鉴倒“U”型理论,将空间冲突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种类型,对苏锡常地区空间冲突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苏锡常地区整体空间冲突水平以可控类型为主,但冲突强度呈现上升趋势,1990—2018年平均冲突指数由0.269增长至0.418,近1.55倍;(2)不同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存在差异,林草地和水域空间冲突水平较低,建设用地空间冲突水平最高且失控类型在1990—2018年提升了14.3%,有进一步激化扩散趋势;(3)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空间相互关系,高—高值在苏、锡、常市中心区及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市集聚,低—低值则主要分布在西部溧阳市山地及水域周边。研究结果可为有效识别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区域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内外相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徐州市为例,建立了3级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了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指标个数由9个降为3个;利用熵值法确定了简化后各新指标的权重;同时,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徐州各县(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与徐州市区进行了比较,发现徐州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高于各县(市)。  相似文献   
4.
以地区差距为切入点,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利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了迁出地、迁入地的各项社会经济特征对劳动力省际迁移的影响程度,并得出了中国劳动力由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的现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比较与策略选择的中国城市蔓延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选择适合中国城市蔓延治理的策略,该文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蔓延特征(失衡的“三条线”)为研究切入点,按照“文献评述—理论分析—策略选择”的逻辑主线,就城市蔓延治理的“基础、前提和关键”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外城市蔓延过程大都烙着“市场”印记、更多关注城市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变化不同,中国城市蔓延大都体现“市长”意愿、更为关注城市功能提升和粮食安全影响;与国外城市福利性和亏损性蔓延不同,中国城市蔓延区分为牺牲性和损耗性两类,就中国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而言,损耗性蔓延是当前城市治理首先要重点避免的类型;就治理策略选择而言,国内外实践经验有着共同特征:强调空间管理,即通过扩展边界划定和关键资源保护来调控城市蔓延态势,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城市空间扩展存在理想、适度和极限3个边界,而将城市蔓延控制在适度边界内成为中国当前较为理性和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是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目标。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部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实践中需要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角度,重视和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生态工程建设。本文基于土壤学、地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工程等基础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农用地整治和农村居民点整治中涉及的若干生态工程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健康持续发展、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乃至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区绿化栽种植物种类多,相对区域较小,利用灰色聚类法把预种植物分配到土壤相对适宜的区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在聚类分区中利用各级线性地物划分聚类对象,并对种类繁多的植物简要分类十分重要。应用该方法对徐州新城区大龙湖周边土壤适宜性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8.
以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对不同城市之间的土地储备决策绩效进行比较,以"相对绩效"评价为切入点,通过评定不同城市土地储备投入和产出指标数据,确定造成土地储备风险的因素,最后提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有效控制风险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供支撑,采用文献综合法和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未来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1)现有研究主要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影响因素、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与方式及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方面开展;2)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了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法及社会学的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行为响应机理研究;2)农村宅基地退出治理路径模式研究;3)基于宅基地价值体系的退出补偿标准研究;4)基于利益主体博弈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池州市200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同时对碳源、碳汇和净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情况,计算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池州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35.835 4kt增加到2010年的1 774.016 3kt,碳排放总量递增主要以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递增为主,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具有趋同的变化趋势。2)2000—2010年池州市碳汇能力基本稳定,碳源与碳汇的比例整体呈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135 5增加到2010年的6.657 2。3)2000—201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划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3个阶段。4)地均碳排放强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建设用地地均碳排放强度则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均碳排放强度、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5)碳排放量和人口总量、人均GDP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且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要大于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