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8篇
  免费   580篇
  国内免费   431篇
林业   1384篇
农学   392篇
基础科学   308篇
  1817篇
综合类   2586篇
农作物   447篇
水产渔业   232篇
畜牧兽医   511篇
园艺   107篇
植物保护   7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558篇
  2011年   558篇
  2010年   472篇
  2009年   414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GM(1,1)的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地分析已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数据,通过灰色模型预测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各指标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天然林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湖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依据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选取了混交度、竞争指数、角尺度、空间密度指数、开阔比数、大小比数、林分综合均质性指数作为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与预测的量化指标,构建了基于GM(1,1)的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灰色预测模型。模型将2008年林分空间结构各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并在研究区设置了面积为20 m×20 m的5个研究样地(M1,M2,M3,M4,M5),利用保护区2008-2018年典型样地林分空间信息,预测了研究区调研样地2019年-2021年林分空间结构各指标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利用精度检验机制对该模型的精确度进行了有效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指标预测合格概率P合=71.43%,良好的概率P良好=22.86%,优的概率P优=5.71%,表明该预测模型符合精度检验要求。【结论】样地未来3 a各指标整体变化尺度不大,林分空间结构基本稳定。从各指标在2008-2018年时空上的变化规律来看,各样地林分平均竞争指数、平均大小比数及平均空间密度指数是影响林分均质性指数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测降水数据的准确性,选取了南通市4个台站2018年4月—10月份的DCS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和SL3-1型翻斗雨量传感器观测的降水数据,分析两者观测的日降水量和降水总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在选取的观测样本中,以人工观测的降雨日数为参考,称重传感器的平均一致率为91.2%;以翻斗传感器观测的降雨日为参考,称重传感器的一致率为94.5%。称重传感器观测的累积降水量与翻斗传感器观测的累积降水量相对平均误差为-1.55%,符合中国气象局规定的相对误差不超过±4%的规范要求。在分析日降水量方面,发现称重传感器比翻斗传感器观测量平均偏小0.29 mm;有明显性降水时,两者在日降水量等级判别上基本一致。称重传感器观测的数据小于翻斗传感器观测的数据概率要高,两种传感器观测的差值分布较为一致。称重传感器在捕捉微量降水的能力不比翻斗传感器差,甚至更好。称重传感器观测的日降水量与翻斗传感器观测的日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99826,达到0.01显著相关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桃树果园短期自然生草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方法】以信阳沙壤土五月鲜桃园为研究对象,在冬春季短期自然生草条件下,采用1 m×1 m网格采样法,以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半方差函数为工具,研究表层(0~5 cm)土壤水分和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层(0~5 cm)土壤含水量和地上草地生物量符合正态分布,平均体积含水量为10.08%,95%置信区间为9.84%~10.32%,变异系数为16.36%,0.2 m×0.2 m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值为9.17 g,变异系数为56.71%。区域田块尺度上,自然生草桃园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表层(0~5 cm)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均符合指数函数模型,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0.477 3和0.499 8,变程分别为7.20和2.51。即二者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依赖性,草地地上生物量较表层(0~5 cm)土壤含水量具有更强的空间依赖性。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表层(0~5 cm)土壤含水量和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且表现为距离树体越远值越大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与表层(0~5 cm)土壤含水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果园短期自然生草有利于保蓄表层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水分条件,草地地上生物量是影响果园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香蕉新品种‘南天红’由‘南天黄’的自然突变选育而成。假茎平均高度2.59 m,幼树假茎外表面暗红色,抽蕾后转绿。雄花苞片外表面常为深红色,花苞卷曲,常不脱落;从种植到收获11 ~ 13个月,单株产量25 kg,品质好。中高抗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可在所有香蕉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薛祺  马罡  李佳乐  张薇  马春森 《中国果树》2020,(1):19-21,26
葡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果,除鲜食外还可用于酿酒、制干、制汁等。在葡萄挂果到收获期间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内害虫极有可能造成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利用天敌防治葡萄园内害虫是确保葡萄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国内外葡萄园常见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以及利用天敌防治葡萄园重要虫害的策略,并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伐干扰下次生林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采伐干扰下的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用Levins、Schoener和Pianka等生态位测度公式定量分析闽北天然次生林采伐后灌木层主要树种生态位动态。结果表明:样地中黄绒润楠和刺毛杜鹃的生态位最大,属优势树种;甜槠、石栎和映山红为衰退树种,在林分生产作业中需加以保护。采伐干扰促进了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释放,各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在伐后10~15 a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伐后20 a接近于未采伐林的生态位;各树种弱度和中度择伐的生态位宽度值约占其生态位宽度总值的50%。生态位重叠值在伐后10 a最大,随后下降,到伐后20 a趋于稳定状态。因此灌木层主要树种生态位的最优期为伐后10~15 a,最佳采伐干扰强度为弱度和中度择伐。  相似文献   
8.
针对降雨量不确定性导致农机合作社配置收割机的数量和类型较为困难的问题,以蚌埠市的一个农机合作社覆盖的稻麦轮作区域为研究对象,拟合降雨量和潮湿耕地(只能由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收割的耕地)比例的函数关系,采用1987—2016年每年10月份研究地区的降雨量数据仿真新的降雨量,并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优化收割机的配置方案,分析降雨不确定情形下农机合作社的收割机类型与数量的最优配置。结果表明:该区域的降雨量与潮湿耕地比例呈现Logistic分布,收割机的最优配置为,履带收割机和轮式收割机的数量均为14辆,最小收割总成本为725.57万元;随着履带收割机价格的降低,农机合作社应对降雨量不确定的能力显著增加。据此认为不同稻麦轮作区域有必要对降雨量和潮湿耕地比例的函数关系进行估算,同时针对该地区水稻收割期降雨量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农机补助策略,从而帮助农机合作社应对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旭  李静  徐静 《热带作物学报》2017,38(5):849-853
植物抗氧化研究对寻找高效率、低毒性天然抗氧化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在海南分布较广的红树林植物海莲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以期对海莲开发利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和清除ABTS自由基对海莲不同部位———根、茎、叶、花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抗氧化能力评价,采用比色法和福林酚法测定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结果显示,海莲茎的提取物在4个部位中抗氧化活性最好,清除二者的IC50分别为(0.234±0.053)mg/m L和(0.196±0.080)mg/m L,海莲中酚类物质含量较大,4个部位中茎的总酚含量最多,含量为13.2 mg。说明海莲各部位均显示出了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The increased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oil is reflected in the UN 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a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relate to soil quality and protection. Despite a lack of legally binding legislation for soil protectio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mains committed to the objective of soil protection. However, the achievement of a legally binding framework for soil protection reli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oil monitoring network (SMN) that can detect changes to soil quality over time. As beneficiaries do not pay for the provision of soil information, the options for soil monitoring are limited. The use of existing data sets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 Using Ireland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a SMN for Ireland considering three existing national data sets. The options for a SMN a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ir spatial and stratified distribution, the parameters to be measured and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options proposed.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for Ireland, either a 10 or a 16 km2 grid interval stratified by land use and drainage class offers the best potential in relation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data sets to reflect local data at a national level. With existing data, the stratified SIS data using the 16 km2 grid offers the best value for money, with baseline costs for analysis, excluding field costs, of between €706 481 and €2.8 million. Acknowledging the impossibility of measuring all parameters with ideal frequency, this study proposes a two‐tier system for optimized monitoring frequency. Parameters must anticipate future policy requirements.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MN must be accompanied by standardized methods, defined thresholds and action mandates to maintain soil quality within allowable lim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