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7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化施肥对不同轮作系统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3种主要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水稻-小麦、水稻-蔬菜与水稻-冬闲田3种水旱轮作系统,每种轮作系统下设农民习惯施肥方式(FFP)和优化施肥方式(OPT)2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其中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与分蘖肥施用量比例5∶5施入,优化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量比例5∶3∶2施入。于2015─2016年,采用传统抽气密闭室法,田间原位监测了不同处理以及4个环境因子(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水层pH、温度和深度)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并分析了4个环境因子与NH_3挥发通量的相关性,最后测定了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氮农学利用率、氮回收效率以及氮偏生产力。【结果】当氮肥作为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由于尿素在水中的快速分解,各处理NH_3挥发通量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至第10天左右趋近于零;优化施肥方式下,穗肥施用后,由于施肥量较少且此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NH_3挥发通量无明显峰值,趋近于零。NH_3挥发积累量受施肥方式影响显著(P0.05),轮作制度及其与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对NH_3挥发通量影响不显著。3种轮作制度下,农民习惯施肥方式NH_3挥发积累量占氮肥施用量比例为25.9%~27.6%,显著高于优化施肥方式(22.6%~23.0%)。3种轮作制度下,NH_3挥发通量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影响,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层pH、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NH_3挥发通量与水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只有部分处理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3种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方式平均水稻产量(9.0~10.2t/hm2)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8.9~10.2t/hm2)差异均不显著,但氮肥农学利用率(21.3~26.1kg/kg)、氮回收效率(55.6%~60.3%)、氮偏生产力(50.0~56.8kg/kg)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农学利用率12.6~15.6kg/kg,氮回收效率35.0%~37.6%,氮偏生产力29.8~34.1kg/kg)相比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不同施肥方式是影响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均可以通过氮肥运筹,在减少施肥量和保证产量水平的基础上,降低稻田的NH_3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镇稻11号水稻品种特征与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小娟  刘田  肖承璋 《农技服务》2011,28(5):577+579-577,579
水稻品种镇稻11号在如皋市进行了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2010年开始推广。该品种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深受广大农户欢迎。介绍了镇稻11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沿江沙壤土地区大棚鲜食蚕豆—水稻生态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棚鲜食蚕豆—水稻生态高效种植模式中,大棚蚕豆采用单、双层棚膜覆盖栽培,并使用经过春化处理的芽苗移栽;水稻选择优质早熟水稻品种,采用塑盘湿润育秧,大田生长期利用大棚喷(滴)灌带进行湿润灌溉。一般亩产鲜蚕豆荚1 000 kg、优质稻谷300 kg,全年亩产值1.6万元左右。同时,通过蚕豆秸秆还田及设施内水旱轮作,提升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缓和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实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荠菜为研究对象,采用烫漂处理,研究不同烫漂条件对荠菜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烫漂时间的延长和烫漂温度的升高,荠菜的POD活性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呈升高趋势。通过测定烫漂后荠菜的POD活性,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烫漂时间和烫漂温度进行优化的结果表明,烫漂处理荠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烫漂时间83.62 s,烫漂温度94.74 ℃。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糯玉米籽粒淀粉黏度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3份糯玉米自交系和30份单交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淀粉黏度,并使用91对SSR标记对这些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在检测群体结构的基础上使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①供试材料在7个淀粉黏度性状上均呈极显著差异。②自交系中共扩增出433个差异片段,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个;引物PIC值在0~0.841之间,平均为0.573。单交种中扩增出403个差异片段,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个,引物PIC值在0~0.841之间,平均为0.562。③表型数据聚类结果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④经线性整合的SSR位点组合间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不平衡程度D′大于0.5的组合数占总组合数的10.31%。⑤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群体分为9个亚群体,共发现26个SSR标记与籽粒淀粉黏度性状相关联。⑥有11个SSR标记同时与2个或2个以上性状相关联,可能与这些性状高度正相关或一因多效有关。⑦关联标记对表型变异的总解释率较高,部分性状的解释率总和超过100%。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用比例对扬麦16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基肥∶返青肥∶拔节肥∶孕穗肥以7∶0∶6∶2时,穗数、穗粒数最多,产量最高,达到6 462.69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如皋市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的效果和一次性施肥对常规粳稻生长的影响,设置常规全量、常规无氮、常规无磷、常规无钾、配方全量、配方无氮、配方无磷和配方无钾共8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及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配方全量处理的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为所有处理中最高。配方无磷、配方无钾和配方全量处理比相应的常规施肥处理使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6.88 %、5.81%和6.96%。不同处理下水稻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差异较大。水稻配方肥一次性施用处理的氮肥、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9.84和11.31个百分点,其氮肥、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2.66和172.5 kg/kg,其氮肥、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9.6和21.75 kg/kg。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本地春季栽培的青花菜品种,为解决本地区青花菜春季播种初夏收获大面积生产及提高农民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沙土地区土壤属典型低产土壤.经过试验与总结历年生产经验,笔者提出了高沙土地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扬麦13号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氮锌配施对水稻锌的吸收、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和供锌水平对水稻锌的吸收、累积与分配的影响,为氮锌肥料配施提高水稻的锌营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2个施氮量(200和300kg·hm-2)和3个供锌水平(0、25和50kg·hm-2)处理对水稻(镇稻11号)锌营养的影响。[结果]水稻地上部锌含量和锌累积量均随供锌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不同的施氮量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分蘖期、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部位(叶、茎鞘、籽粒)锌含量和累积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别。水稻各生育期各器官的锌含量变幅为20.1~50.6mg·kg-1,除开花期和成熟期茎鞘外,低施氮量下Zn25和Zn50处理的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的锌含量分别与高施氮量下Zn0和Zn25处理相近;同时,同一器官不同生育期锌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变化,锌含量最高的器官为茎鞘,且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期(分蘖期和开花期)茎鞘中锌的累积量最高,茎鞘中锌的分配率占全株总累积量的60%以上,生育后期(成熟期)茎鞘和籽粒中锌的积累量最高,均占40%左右。高、低施氮量下,不同供锌水平水稻成熟期锌的总累积量分别平均为504.6和496.7g·hm-2,生产100kg籽粒吸锌量分别平均为2.30和2.20g,籽粒由再分配获得的锌占籽粒总锌量分别平均为43.2%和46.7%。各器官对锌的净吸收累积量、转移量、对籽粒锌的贡献及锌收获指数均为高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且茎鞘大于叶片。[结论]提高氮肥用量有利于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促进水稻植株对锌的吸收、累积与分配,生产上应重视氮肥与锌肥之间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