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膜覆盖下土壤环境研究 Ⅰ.土壤盐分运移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兴旺  钟新才  徐万里 《土壤通报》2001,32(Z1):128-130
通过在新疆巴楚县设置不覆膜露地种植、窄膜覆盖和宽膜覆盖种植棉花的试验,对露地、窄膜下、宽膜中区和边区下不同时间的土壤剖面上全盐含量的比较分析,发现覆盖宽膜后第一水前盐分在土壤剖面上是增加的,但膜中区0~15cm盐分 增加量小于膜边区;到收获后膜中区0~15cm土壤含盐量下降到低于播种时水平,可是在膜 边区0~15cm盐分聚积,含盐量继续增加;到收获后宽膜下15~100 cm深度内含盐量均降低 到春季播种时水平.  相似文献   
2.
棉秆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毒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难以防治的根源在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形成的微菌核能抵抗不良环境,并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将棉秆加工成生物炭施入棉田,可克服棉秆直接还田的缺点,从源头上防止黄萎病菌进入土壤。为探索棉秆生物炭还田对棉花黄萎病原菌的影响机理,采用液态摇床培养及平皿固态培养法研究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萌发的影响;通过平皿内棉花和甜瓜种子发芽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减毒作用。结果表明:液态培养条件下,棉秆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在固态培养下对菌丝体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生物炭能减慢微菌核的萌发速率,但对最终萌发率无影响;液态培养中加入棉秆生物碳对大丽轮枝菌毒素有较强的减毒作用。在摇床培养中期,加入2.0 g·L-1生物炭处理与对照棉种在培养12天时的发芽率分别为53.3%与33.3%(P0.05);前期、中期及后期加入0.5 g·L-1生物炭处理的棉花幼苗总长度分别为对照的4.9、2.1倍及3.2倍;加入棉秆生物碳处理甜瓜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及总苗长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明棉杆生物炭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微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有较强的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绿洲棉花种植体系土壤氨挥发损失原位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通气法对盐化潮土-棉花种植体系的CK(种植不施肥)、T1(基肥撒施机械翻耕,追肥沟施灌水)、T2(基肥撒施机械翻耕,追肥撒施后灌水)、T3(与T1、T2等氮量包膜尿素一次基施)4种处理的田间土壤氨挥发进行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在施N量均为275 kg·hm-2条件下, CK、T1、T2和T3处理基肥NH3-N损失分别为0.621、1.191、1.191和0.826 kg·hm-2;追肥NH3-N损失分别为1.088、1.773、2.804和1.374 kg·hm-2。T1、T2和T3来自氮肥的NH3-N损失分别为1.255、2.286和0.491 kg·hm-2,分别占施氮总量的0.46%、0.83%、0.18%。在新疆南部绿洲农田,基肥深施后覆膜、追肥结合灌水条件下,棉田土壤氨挥发不是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与等氮量传统肥料相比,应用包膜肥料一次施用可明显降低氮肥氨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4.
施用生物黑炭对新疆灰漠土肥力与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生物黑炭作为改良剂与堆肥等其他生物质改良剂相比对新疆低产土壤———灰漠土的改良和玉米增产的效果。结果表明,施入20t·hm-2和40t·hm-2的生物黑炭,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基础土壤相比,提高了22.77%和49.80%,明显高于秸秆还田、羊粪和腐植酸有机肥等对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施用生物黑炭提高了玉米单穗重、千粒重、产量以及生物量,降低了玉米的根冠比,促进玉米根系生长,而追施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施用生物黑炭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灰漠土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8种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防治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8种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更加适合番茄制品出口食品安全要求的高效农药.[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8种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防效差异.[结果]第3次施药后7 d各药剂的防效分别为:77;氢氧化铜干悬浮剂73.11;、37.5;氢氧化铜悬浮剂67.43;、波尔多液64.78;、2.0;氨基寡糖素水剂51.14;、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38;、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5.46;、0.5;小檗碱水剂43.45;,植物激活蛋白防效最低仅为29.17;.[结论]77;氢氧化铜干悬浮剂、37.5;氢氧化铜悬浮剂和波尔多液3种矿物源农药防效较高,且更适合加工番茄产品出口的食品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发酵,研究了堆肥过程中各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及堆肥腐熟程度.结果表明:在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目前生产工艺下,氮素和碳素损失均主要发生在发酵前3 d,发酵后期氮素和碳素损失较少.因此,堆肥发酵前3 d是控制养分损失的关键时期.在堆肥过程中,速效钾含量从堆制当天的1 507 mg/kg,增加到结束的2 099 mg/kg;速效磷的含量从堆制开始的78 mg/kg,增加到结束的103 mg/kg.不同发酵时期的堆肥样品进行发芽率试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植物生长抑制物质较少.C/N比、堆温的试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经45 d堆制,基本达到了腐熟堆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连作对新疆绿洲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新疆绿洲棉田不同连作年限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细菌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真菌数量则一直在增加,放线菌趋势不明显,说明新疆绿洲棉田土壤在连作一定年限后,棉田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2)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随连作年限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连作年限关系不明显;(3)对微生物数量、土壤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和蛋白酶与细菌数量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中脲酶的相关性最好,呈极显著水平(ρ<0.01),蛋白酶呈显著水平(ρ<0.05);土壤酶与放线菌和真菌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细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总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间套作模式下,氮肥滴施方式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小麦、玉米间套作氮肥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氮肥滴灌施肥方式,研究氮肥滴施对小麦、玉米生物学性状及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化及影响.[结果]氮肥滴灌追施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追施比例的变化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的改善不明显,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变化无差异,氮肥全部基施处理与其他处理的速磷含量变化有差异;套播玉米的生物学性状指标显著提高,单穗重间差异显著,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无差异,氮肥全部基施处理与其他处理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变化有差异;复播玉米株高、穗长变化明显,但对产量指标影响不大,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无差异,氮肥全部基施处理与其他处理的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变化有差异.[结论]不同间套作模式下,氮肥滴灌追施可促进作物的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土壤肥力的提高,且以作物生育中后期氮肥的滴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梨采前落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尔勒香梨果树为试材,在香梨幼果膨大期喷施不同浓度生长植物调节剂,每隔15 d喷施1次,共喷施5次,收果时调查香梨的坐果率、果实品质及产量,并分析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以NAA 10 mg、GA 10 mg及黄腐酸复合微量元素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该处理降低了香梨采前落果率,提高了香梨一级果率,并改善了果实品质,增加了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1)覆膜栽培可促进有机质和全氮的累积.(2)宽膜栽培与窄膜栽培、露地栽培相比较,能更有效的促进棉花吸收利用氮磷钾等速效养分,有机质、全氮的累积趋势更明显,速磷的累积趋势下降.(3)宽膜栽培在施肥和管理配套的基础上,膜幅有进一步扩宽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