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64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18篇
  91篇
综合类   638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19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更好地了解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中国知网收录的184篇关于动物学实验教改论文,从发文量、论文页数、文献类型、发文作者、发文作者单位、发文作者地区分布、基金支持、引文量、被引及下载次数、论文关键词等10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学实验教改论文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文章篇幅较短,刊文以期刊为主,作者间的合作度较高,高级别的基金资助较少,均引文量仅有5.8篇,高被引及下载的文章数量较少.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来看,"创新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由此可见,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需要更多高级别的基金支持,研究者也要加强对文献的获取和吸收能力,进行广泛、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帮助研究氮沉降学者进一步了解发展走向.[方法]选取2000—2019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硕博论文和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收录的氮沉降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NoteExpress、SPSS、CiteSpace等分析软件为工具支撑,绘制氮沉降领域各类数据分析与知识图谱.[结果]在2000—2019年关于氮沉降领域研究中,整体呈平稳增长态势,其中2010—2014年呈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发文量最高.845篇核心期刊发表在135种期刊上,其中载文量前10的期刊发表在EI源刊有4种期刊.SCI论文方面,一直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结论]今后氮沉降出现在"模拟氮沉降""硫沉降""干沉降""湿沉降"以及与全球变化相关问题等方面的应对措施可能成为热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揭示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器官所需营养元素变化以及土壤肥力对其影响,对于桉树营林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选取广西隆安县小林镇和田东县思林镇的桉树2代萌芽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个人工林嫩叶、成熟叶、黄叶的C、N、P、K、B、Ca、Mg以及土壤C、N、P、K、Ca、Mg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N、P、K、Mg营养元素转移规律是黄叶向成熟叶和嫩叶转移,但C、Ca、B营养元素则是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逐渐积累,黄叶中含量最高,说明施肥时应关注Ca、B元素的持续和有效供给。两片人工林都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说明土壤肥力的差异不影响桉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内循环规律。桉树嫩叶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学特征具有与成熟叶和黄叶不同的表征,在营养物质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和总结国内根尖微核相关研究的发展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根尖”“微核”为主题词,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NoteExpress和Excel等软件,对1980—2018年间收录的1 016篇文献从发文量与引用量、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根尖微核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可分为起步期(1980—1991年)、增长期(1992—2008年)和衰减期(2009—2018年)3个阶段;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微核”“蚕豆”“微核率”;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于遗传毒性及有丝分裂、根尖细胞(蚕豆根尖)、污染指数;有丝分裂是导致微核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研究的前沿,该领域的研究应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田华 《保鲜与加工》2020,20(3):238-242
基于CiteSpace V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以CNKI数据库248篇圣女果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及聚类分析生成圣女果研究知识图谱,为研究者深入开展圣女果保鲜和深加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圣女果研究文献呈逐年增多趋势,圣女果研究成果较多的研究机构是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海南工业研究所等,成果较多的作者是肖春玲、祝美云、李瑜等,圣女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保鲜、万寿菊、壳聚糖、成品品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薏苡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屈洋  杨阳  冯佰利 《农学学报》2019,9(4):74-78
薏苡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栽培历史约有6000多年,其种仁具有解热、镇静、抗肿瘤、降压降脂、抗病毒等药理活性,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本文综述了近10年薏苡生产的播种技术、施肥技术和黑穗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归纳了不同产地薏苡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并对薏苡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26份来源于6种金花茶组植物、不同表型防城金花茶和不同月份采收的防城金花茶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建立同时测定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4种黄酮成分的HPLC法,以及优化了测定茶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和总皂苷成分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基于以上8种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综合评分和聚类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金花茶叶片生化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种成分含量在不同来源金花茶叶片中存在差异,其中无名金花茶8种成分含量均较高,四季金花茶、防城金花茶次之;8年生1—12月份采收的防城金花茶叶片中,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均表现为升-降-升-降的变化规律,并在10月含量达到最高;5年生不同种(S1~S14)主成分综合评分顺序为:无名金花茶>四季金花茶>防城金花茶(花蕾大、花多、不抗寒、花黄且大、尖果)>显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小果金花茶;8年生不同月份(S15~S26)主成分综合评分顺序为:10月采>2月采>3月采>4月采>5月采>7月采>6月采>1月采>8月采>12月采>11月采>9月采,其中无名金花茶、四季金花茶及防城金花茶中花蕾大、花多、花黄且大等表型的金花茶叶片与2—4月份和10月份采集的8年生金花茶叶片的多指标综合评分排序位列前10;聚类分析结果将供试26份样品分为5类。综上所述,金花茶叶片的生化成分与金花茶植物种类和采收期有关,无名金花茶、四季金花茶和防城金花茶中花蕾大、花多、不抗寒、花黄且大的表现型的综合生化成分较高,初步确定防城金花茶叶片的适宜采收期为2—4月份和10月份,所建立的多指标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为金花茶组植物叶片的生化成分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石羊河中游田间条件下,通过灌水和施肥调节黑果枸杞生长。测定不同时期黑果枸杞茎、叶生长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分析器官水平生长速率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验证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生长速率假说"。灌水施肥显著促进了茎长、基径和叶片长、宽及叶干重的生长(P<0.05),而茎长、基径、叶面积和叶干重的相对生长速率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下黑果枸杞新梢C含量及C∶N、C∶P随生育期进程呈增加趋势,而N、P及N∶P呈降低趋势;灌水和施肥处理后茎C含量及C∶N、C∶P、N∶P低于对照,茎N、P含量高于对照。各处理叶片C、N、P含量在生育期内呈降低趋势,而C∶N、C∶P及N∶P呈增加趋势;灌水和施肥后叶片C含量及C∶N、C∶P、N∶P低于对照,叶片N、P含量高于对照。茎C含量及C∶N、C∶P显著高于叶片(P<0.05),而N、P含量及N∶P显著低于叶片(P<0.05)。生长速率假说认为,生物个体的生长速率与体内的N∶P、C∶P具有负相关关系,与N、P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处理黑果枸杞茎、叶的生长速率与其N、P含量及C∶P、N∶P总体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施肥灌水调节下黑果枸杞茎叶生长及化学计量学特征不支持生长速率假说。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1989—2018年来土壤食物网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概括土壤食物网的研究脉络及国际土壤食物网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显示:土壤生物多样性、食物网的碳氮循环功能及管理方式对土壤食物网结构的干扰是现在研究热点,而土壤食物网功能多样性、系统稳定性、及土壤食物网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则是新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近十年,明确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差异有助于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对学科与机构合作的定量统计对比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中各学科参与度、机构合作模式的差异。针对存在的差异,利用CiteSpace中的共被引聚类、突现检测、双图叠加等功能,以图谱为线索介绍了国外数字人文研究的研究进展。[结果/结论]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差异在于国内外计算机、人文学科的参与程度。结合CiteSpace的共被引聚类功能,确定了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计算机学科的7个类群和两个研究主题,人文学科中的五个类群和两个研究主题。通过对两学科共被引网络的双图叠加,发现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计算机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合作相对较少,前者较为先进的技术未能较快融入后者的研究中。综上,笔者提倡国内计算机和人文学科深入参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并应注重加强数字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