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5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林业   246篇
农学   233篇
基础科学   526篇
  342篇
综合类   2126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463篇
畜牧兽医   1354篇
园艺   242篇
植物保护   135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线虫(nematode)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一部分线虫可寄生于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线虫病(nematodiasis),其中旋毛虫病、猪蛔虫病等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危害严重。本文将对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应用和今后发展方向做一简要综述。迄今,已完成46种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基因结构、基因变异等方面有其特点,这些分析结果为线形动物门线粒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分类学研究、虫种(株)鉴定与分类、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作用,为线虫病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一株苦参内生真菌的抑菌特性及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离药用植物苦参内生真菌,明确其抑菌特性,确定内生真菌BS001发酵产生抗菌物质的种类及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平板菌块法测定抑菌特性,捷克八层析试验确定其极性,柱层析及冷冻干燥的方法对其分离纯化,并利用TLC生物自显影进行跟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纯度,1H-NMR、13C-NMR以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苦参种子中分离出1株内生真菌菌株,编号为BS001。该菌株对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等病原菌具有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炭疽病菌的抑菌直径达2.734 cm。其发酵液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后,用波谱学技术对其抑菌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结构为6,7-(2′E)dibutenyl-5,8-dihydroxy-(Z)-cyclooct- 2-ene-1,4-dione。【结论】苦参中存在1株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经鉴定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在该菌株发酵液中得到一种新抗菌活性物质,可用于生物药物及生物农药的开发。  相似文献   
993.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分析了1989-2009年宜春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存在负相关.提出了缩小宜春市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通用引物对中药材地龙的COI、16S rDNA片断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将获得的中药材地龙CO Ⅰ、16S rDNA片断序列提交到GenBank中的DNA Barcoding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中 药材地龙CO Ⅰ片断的长度为682 bp.其中变异位点(SNP多态位点)有179个,多态位点约占片断总长的26%.碱基A+T的含量为58.8%、G+C的含量为41.2%.16S rDNA片断的长度为503 bp.其中变异位点有70个,多态位点约占片断总长的14%,碱基A+T的含量为62.4%、G+C的含量为37.6%;(2)获得CO Ⅰ序列的登录号为HQ405769-HQ405776,16s rDNA序列的登录号为HQ405777 -HQ405783;(3)中药材地龙DNA中CO Ⅰ序列的基因多态性比16S rDNA序列更显著,适合做为中药材地龙的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995.
检测H9亚型AIV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检测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压电免疫传感器。[方法]用巯基丙酸在镀银电极石英晶体自组装巯基丙酸单分子膜再通过N-乙基-N'-(3-二甲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偶联抗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单抗构建传感器芯片,建立可以检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传感器。[结果]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不与H5亚型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NDV)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20~100个EID50。[结论]该结果为检测禽流感病毒免疫传感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为其他相关病毒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还少丹对D-半乳糖(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心肌线粒体DNA(mtDNA)缺失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衰老模型组、还少丹低、高剂量组,用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分别给予蒸馏水和还少丹水煎液灌胃。连续给药6周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心肌组织mt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条带,用光密度扫描定量各组mtDNA的缺失率。结果空白对照组未见mtDNA缺失型扩增条带,其余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型扩增条带;与模型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小鼠心肌mtDNA缺失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之间比较mtDNA的缺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少丹能减少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心肌mtDNA的缺失程度,提示该方能降低mtDNA的氧化损伤,保护mtDNA的结构完整性,从分子水平上为还少丹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97.
以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常称为线粒体病,主要指线粒体基因变化所致的疾病。mtDNA基因表达受众多因素调控,存在多个突变位点,其发生突变的概率很大。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异常可影响细胞对氧的利用,与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故而mtDNA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文章主要对近年来线粒体所致疾病与mtDNA相关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广西小土窝螺不同地理株线粒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ribosomal rRNA,rrnL)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广西大片吸虫6个流行地区96个小土窝螺样品的rrnL基因进行PCR扩增,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Star 5.0及MEGA 4.0软件加以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个地区小土窝螺rrnL基因PCR扩增长度约500 bp,在长度为273 bp的序列中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49%。百色、南宁和桂林3个地区相同地理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线粒体rrnL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研究小土窝螺种群遗传变异的良好分子标记。本研究为阐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9.
通过PCR获得流产型布鲁氏菌Omp22基因的编码区,将其克隆到pSOS载体中,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载体pSOS-Omp22。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质粒导入cdc25H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有无毒性和自激活作用,且在酵母细胞中定位是否正确。结果表明,获得了正确的流产型布鲁氏菌Omp22基因编码区,并成功克隆到pSOS诱饵载体中,且转化有诱饵载体的cdc25H在SD/Glucose(-L)营养缺陷平板上生长良好,说明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无毒性,对报告基因也无自激活作用且其定位正确。表明pSOS-Omp22可应用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用于寻找巨噬细胞cDNA文库中与Omp2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00.
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调控生物体的发育、细胞更新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目前发现细胞凋亡存在死亡受体通路、线粒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3条通路,且各通路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细胞凋亡。作者综述了近年来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