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40篇
综合类   5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森林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镇江南山森林公园6种林间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磷酸酶活性、磷组分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通过室内分析和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培育试验,发现6种森林土壤肥力较强,磷酸酶活性高,其值为11 676.10~33 271.29μg/g;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与总氮含量呈负相关,与无机磷、有机磷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P0.01)、0.94(P0.05)和0.95(P0.01);土壤中Zn、Cd含量较低,均与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低浓度重金属胁迫对磷酸酶活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磷向有效磷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南山森林土壤磷循环过程活跃,土壤有机碳、总氮和各形态磷是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2.
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退耕荒草地和农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差异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该流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均表现出表聚效应,且荒草地垂向降幅最大,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2)油松林地0—48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其他样地,刺槐林地0—48 cm土层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而4种土地利用类型在48—96 cm土层和96—160 cm土层中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差异不显著;(3)从蔡家川流域退耕土壤固碳和固氮效应整体而言,退耕林地具有显著的土壤碳氮固存效应,随着人工林地面积占比的增加,流域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储量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93.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典型样地取样法,进行土样采集,共选取78样点,测定土壤4个不同深度的养分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总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氮含量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均表现为A1〉A2〉A3〉A4,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经Kriging插值分析,由A1到A4总氮分布逐渐由小的斑块向大的斑块转变,总氮变化范围逐渐变小,同时A1土壤总氮含量表现为农地〈栎树林〈菜地〈草地〈松林〈竹林。有机氮在总氮中占主要部分,其平均百分比高达90%以上。土壤碳氮比总体表现为农地小于林地。坡向与A1、A2和A4土壤总氮含量均呈显著相关,总氮含量表现为坡顶〈阳坡〈阴坡〈平地。  相似文献   
94.
利用IN—SITU技术,以洱源县山区典型地带保存较好的旱冬瓜阔叶林为参照,选择自然植被破坏后形成的坡耕地、针叶林地、针阔混交林地、按树林地等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性质变化的样地进行长期定位研究,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研究其水平空间变化、垂直空间变化及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5.
农田土壤中氮的环境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氮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使农田氮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子,然而关于农田氮素对环境污染的标准并没有系统的介绍。笔者分别从农田土壤氮素盈余、农田径流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方面着手,介绍农田土壤中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壤中氮素富集会加大农田土壤氮流失至水体的风险和数量。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通过氨挥发、地表径流、下渗淋失等进入到环境,其盈余主要以气态、可溶态等形态对环境造成污染。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到:农田径流损失的氮以可溶态为主,其中水稻田面水氮浓度超过30 mg/L会促使土壤矿质态氮部分释放,增加土壤溶液中矿质态氮含量,增加农田土壤氮流失风险;土壤无机N含量达到60 mg/kg时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超过此值,N素流失风险增加,多余的土壤NO3-N将会引起较大的环境风险。化肥使用量控制在150~180 kg/(hm~2·a)之内,可以有效控制化肥氮的损失污染。土壤氮素盈余、农田径流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可作为农田土壤中氮的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96.
以黄土高原寺底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采集46个样点的土壤样品,通过地统计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和矩法(MOM)两种方法分别对变异函数进行了估计,通过交叉检验选择克里金预测效果较好的变异函数进行地统计插值。(1)与矩法(MOM)相比,在多数情况下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估计的变异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更加准确。(2)土层深度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变异程度明显高于下层土壤。(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灌木林和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水平最高,弃耕地其次,梯田、果园、人工草地最低,表明退耕还林对提高土壤碳氮水平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7.
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小型粮库突发火情监控系统,该设计以CC2530芯片和烟雾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为ZigBee终端节点,以ARM11(S3C6410)为协调器节点.ZigBee终端节点通过ZigBee传输模块将数据发送到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通过对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对异常情况进行预测和报警,并根据预置处理方法处理异常情况,以确保粮食安全.将该系统应用于8m×7m×5m的小型粮库中进行突发火情的监测,结果表明,该设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监测效率,可广泛适用于小型仓储环境火情监控.  相似文献   
98.
崔力拓  李志伟 《河北渔业》2006,(5):12-14,53
应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组成氮盐(TN)和磷盐(TP)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况很好地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进一步研究表明,铜绿微囊藻存在营养盐生长阈值CTP、CTN,分别为1.8mg/L和25.0mg/L,当TP、TN的初始浓度分别小于CTP和CTN时,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会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当初始浓度大于营养盐生长阈值时,随营养盐初始浓度的增加反而会逐渐限制其生长,表明铜绿微囊藻存在一个适宜生长的(TN∶TP)最佳值,为TN/TP=14∶1。  相似文献   
99.
规模化浅海养殖水域沉积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底分5个阶段,使用沉积物捕获器在桑沟湾养殖海区的扇贝区、牡蛎区和海带区进行自然沉积作用的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该养殖海区的总氮和总磷由海水到海底的通量。估算结果显示,该海区颗粒物质的年平均沉积速率为278.8g/(m2·d),而每克颗粒物质则携带了190.4μg总氮、472.5μg总磷和0.103g有机物质沉入海底。沉积物的总氮和总磷含量显示了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氮的峰值出现在5月(春季),最低值出现在12月(冬季)。而总磷含量在12月显著高于5月和7月时段。分析表明,下沉的颗粒物质的氮磷摩尔比为0.67~2,而底泥的氮磷摩尔比为0.025~2。研究结果为桑沟湾沿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的通量建模提供了重要参数,并为养殖水域环境容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0.
探究长潭水库库区沉积物中碳(C)、氮(N)、磷(P)含量特征及其污染状况,可为区域水环境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于2021年9月在水库中心区及8条入库支流断面设置28个采样点,对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库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库区表层沉积物中TOC,TN和TP含量分别为(13.67±3.81) g/kg,(1.46±0.37) g/kg,(0.43±0.17) g/kg;其中,以柔极溪(RJR)含量较高,其TOC含量显著高于库中心区与其余入库支流(p<0.05)。表层沉积物中C/N,C/P,N/P比值范围分别为7.72~15.07,15.28~63.20,1.66~6.26。由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可知,整个库区水体沉积物TN污染严重,基本属于重度污染;有机氮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库区整体处于Ⅲ级污染水平(尚清洁),其中以库中心区和RJR污染较重,存在有机氮污染(等级为Ⅳ级)。长潭水库存在一定的内源污染,且以有机污染为主。未来应加强库区水体沉积物营养盐含量动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