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12篇
  免费   960篇
  国内免费   1035篇
林业   1099篇
农学   2224篇
基础科学   376篇
  1950篇
综合类   12893篇
农作物   696篇
水产渔业   2285篇
畜牧兽医   3447篇
园艺   773篇
植物保护   864篇
  2024年   190篇
  2023年   744篇
  2022年   803篇
  2021年   1226篇
  2020年   1388篇
  2019年   1701篇
  2018年   642篇
  2017年   1185篇
  2016年   1673篇
  2015年   1263篇
  2014年   1313篇
  2013年   1365篇
  2012年   2153篇
  2011年   1345篇
  2010年   957篇
  2009年   1309篇
  2008年   1254篇
  2007年   1323篇
  2006年   1016篇
  2005年   660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77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1989~1990年选用陆地棉(G.hirstum L.)北农1号品种和海岛棉(G.barbadenseL.)海7124品种为材料,对棉纤维发育后期的纤维素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棉纤维的发育 Mg~(2+),K~+-ATP 酶活性逐渐下降。②Mg~(2+),K~+-ATP 酶活性的最适 pH 值为6.5。Mg~(2+),K~+ATP 酶活性随[Mg~(2+)],[K~+]和[NADH]/[NAD~+]的增大而变大。③Mg~(2+),K~+ATP 酶活性变化与还原性糖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11~*),与纤维素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0~(**))。④Mg~(2+),K~+-ATP 酶参与了纤维素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2.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的攻毒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禽白血病病毒 J亚群 (AL V- J)内蒙株 NM876 1和 NM9996人工接种于 1日龄爱维茵肉种鸡 ,通过眼观、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了攻毒鸡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 PCR和 EL ISA技术检测了病毒感染率、抗体变化规律以及病毒和抗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攻毒鸡从第 3周开始即可检出病毒 ,NM876 1株和 NM9996株病毒感染率分别为 71.4 %和6 4 .3% ;从第 5周开始 ,出现较明显的病理学变化 ,病变特征以骨髓、肝脏、心脏、脾、卵巢等组织内髓细胞增生为主 ,而法氏囊、脑、坐骨神经无变化 ;攻毒鸡抗体消长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在 7~ 8周龄和 18~ 2 0周龄时分别出现 1次高峰 ,而在 4~ 6周龄、10周龄和 2 3周龄分别出现 1次低谷 ,提示鸡场进行 EL ISA检测时要避开这一时期 ;攻毒鸡产生耐受性病毒血症 ,即病毒阳性而抗体阴性 (V A- )的比例较高 (7/14 ,9/14 )。通过以上的研究证明 ,AL V- J内蒙株疾病模型复制成功 ,NM876 1、NM9996可作为原型株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3.
脱毒桐籽饼(粕)蛋白质及能量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头30kg的阉公猪和6只1.7kg的伊莎褐公鸡分别对3种脱毒桐籽饼(粕)Ⅰ、Ⅱ和Ⅲ的蛋白质、氨基酸消化率、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3种脱毒桐饼(粕)Ⅰ、Ⅱ和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1.17 %、35.12 %和23.98 % ;总氨基酸含量为226.93mg/g、278.38mg/g和178.71mg/g,其中赖氨酸含量4.14mg/g、5.01mg/g和3.47mg/g ,蛋氨酸含量为1.24mg/g、1.33mg/g和0.92mg/g ;能量(GE)为17.72kJ/g、16.42kJ/g 和18.02kJ/g。脱毒桐粕Ⅰ的蛋白质消化率为75.15 % ,消化能为12.85MJ/kg;脱毒桐饼(粕)Ⅰ、Ⅱ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4.88MJ/kg 和6.29MJ/kg,真代谢能为5.53MJ/kg 与6.94MJ/kg。3种脱毒桐饼(粕)的氨基酸之间存在不平衡状况 ,从限制性氨基酸的角度来看 ,脱毒桐饼(粕)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84.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出口肉禽养殖用药管理工作 ,农业部发布公告宣布自2003年4月10日起 ,我国有关出口肉禽养殖用药的规定皆以第265号公告为准。同时该公告强调指出 :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出口肉禽饲养环节的兽药使用管理工作。出口肉禽养殖场(户)使用的兽药(含饲料药物添加剂) ,应首选已取得《兽药GMP合格证》企业(车间)生产的产品 ,严格遵守国家兽药使用管理规定 ,不得使用不符合《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2002年农业部第22号令)规定的兽药产品 ,不得使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2002年农业部第193号公告)所列产品及未经农业部批准的兽药 ,不得使用进口国明令禁用的兽药 ,肉禽产品中不得检出禁用药物。对进口国允许使用的兽药 ,应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 ,出口肉禽产品中的兽药残留不得超出进口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出口肉禽养殖场(户)必须实施兽医处方制度和用药记录制度 ,设置专职兽医人员 ,并根据兽医处方正确使用兽药 ,严格遵守停药期规定 ,做好用药记录对非法使用禁用兽药、未经批准的兽药和不执行兽药停药期规定等违法行为 ,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查处。  相似文献   
85.
1日龄网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以及共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后,肉鸡生长发育明显受阻,体重增重明显下降(P<0.05),法氏囊、胸腺明显萎缩(P<0.05),在用新城疫疫苗免疫后,感染组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V-J和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1).ALV J单独感染后,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反应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但ALV-J与REV的共感染可明显延缓鸡对IBDV弱毒疫苗免疫的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86.
冬小麦新品系 90 10 9(13) 1 2 1是陇东学院农学系以长武 131×武农 132的F1为母本、自选品系 830 1为父本复合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系丰产性好 ,在庆阳市 1999- 2 0 0 1年 2个年度的区域试验中 ,折合平均产量 2 84 1.90kg/hm2 ,较对照品种西峰 2 0增产 9.78%。该品系抗寒、抗旱性突出 ,抗青干 ,抗白粉病、红矮病、黄矮病 ,稳产 ,品质良好 ,适宜在甘肃东部及陕北、宁夏彭阳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7.
生物活性肽产品Peptiva(派肽威)(由美国华达公司提供)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情况,它代表了动物营养学中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它能改善球虫抑制动物生长的贻害作用和起到解除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厌食作用。在农场使用方面,它也被证明能促进营养吸收,增加体质量,增加蛋重超过10%的功能。但最主要的作用是它能大大增加农场的投资回报率。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从语言特点、编排体例及内容特点出发,对《中图法》(第四版)类目注释进行了系统的认识,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9.
铂族金属离子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历来就为人们所关注.β-二酮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3-羟基喹啉类、吡啶偶氮类等都曾作为柱前衍生试剂HPLC分离测定铂族金属离子.2-(2’-噻唑偶氮)间甲酚(m-TAC)对贵金属反应较为灵敏.它与R_h(?)在pH=6.30乙醇一水二元体系中生成配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为8.0×10~4L·mol~(-1)·cm~(-1).同时,在酸性条件下,m-TAC还可与其它铂族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通过对分离条件的研究,成功地分离了Ru(?)、Rh(?)、Pd(?),方法简便,灵敏度高,是理想的铂族金属离子HPLC分析试剂.  相似文献   
90.
小麦品种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杂交、回交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测定了14个组合的F_1代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根据双亲正反杂交表现型一致的结果,可以确定控制小麦品种对该病毒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通过对F_1、F_2、BC_1及BC_2各代群体抗病株和感病株分离比值的分析,初步确定有关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可能受两对致病显性基因(S_1、S_2),和一对抑制基因(I)所控制,作者并对这一问题与前人工作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