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研究对甘肃省玉米茎腐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腐病发生后导致受害植株黄化,病斑内部坏死或腐烂。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呈镰刀形,3~5隔,大小为(4.54~11.74)μm×(1.96~4.27)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25~5.50)μm×(1.25~3.75)μm;菌丝有隔,无色;病原菌ITS基因序列与藤仓镰孢霉菌(Fusarium fujikuroi)(KJ000440.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藤仓镰孢霉菌;该病原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最适生长pH为8;碳源中菌丝生长以D-半乳糖最好,L-山梨糖最差,孢子萌发以L-山梨糖最好,葡萄糖最差;氮源中菌丝生长以氯化铵最好,碳酸铵最差,孢子萌发以干酪素最好,牛肉膏最差;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玉米茎腐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不同催芽处理对辣椒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辣椒种子的最适催芽条件,以辣椒品种改良猪大肠为供试种子,以发芽率、发芽势和霉变率为指标,比较不同烫种温度、烫种时间、浸种时间和变温催芽对辣椒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烫种15 min时,50℃为最佳烫种温度,发芽率、发芽势和霉变率分别为79%、50%和2%,50℃以下烫种时霉变率较高,高于50℃烫种时,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降低;50℃烫种条件下,烫种5~30 min发芽率和霉变率都无显著性差异;浸种时间对发芽势的影响最大,浸种6 h以上发芽势显著降低;变温催芽30℃—10 h/25℃—14 h较恒温能提高发芽率,但会降低发芽势.表明,辣椒种子最适催芽条件为50℃烫种10~15 min,30℃浸种4 h,30℃ 恒温或变温30℃-10 h/25℃-14 h催芽.  相似文献   
83.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致病链霉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随着深入研究,在其病原、毒素和防治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并表明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子。本文系统概述致病链霉菌的组成、传播方式及其致病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包括thaxtomins、concanamycins、COR类植物毒素和borrelidin等,阐述马铃薯疮痂病的抗病育种、传统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研究重点进行展望,拟为马铃薯疮痂病的深入研究和绿色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85.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及病原种类,在甘肃省党参主产区调查、统计田间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甘肃省6个党参主产区均有根结线虫病发生,病田率、病株率分别为40.7%、13.2%,病情指数为10.4。依据根结线虫各虫态的形态测量值和雌虫会阴花纹等特征,将危害党参的根结线虫初步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 1949。rDNA-ITS区段和28S rDNA D2D3区段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根结线虫群体无核苷酸差异,与多个北方根结线虫聚为一支且有较高的置信度。利用特异性引物Mh-F/Mh-R扩增得到北方根结线虫的特异性片段,大小为462 bp。故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危害甘肃省党参的根结线虫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86.
为探讨甘肃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田间侵染动态,于2017年-2019年对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定期定点取样,采用漂浮法、贝曼漏斗法及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土样中和根组织内线虫进行分离计数,研究其繁殖数量与气温、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的数量有3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均出现3个明显高峰,即发生3代,平均世代历期35 d。2018年-2019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均有4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亦出现4个明显高峰,即发生4代。第1代侵染数量最多,是主要危害世代。最后1代侵染数量极少且发育缓慢。在2017年-2019年生长季中,线虫繁殖数量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具有相关性,与累积降雨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
为了明确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B3菌株对禾谷孢囊线虫毒杀活性及其稳定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分析不同因素对绿色木霉B3菌株毒杀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活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木霉B3菌株发酵液在自然光处理0~96 h后,对其杀线活性无显著影响,2龄幼虫死亡率为71.4%~86.2%;在不同氧化剂、还原剂和酸碱处理下,其抗氧化性、还原性和耐强酸强碱较强。同时,绿色木霉B3菌株发酵液耐贮藏性较好,储存60 d后杀线活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8.
为探明紫外辐射对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的作用,以甘肃省分离得到的昆虫病原线虫为研究材料,用室内模拟生测法,测定了经20 W、40 W紫外线辐射后,斯氏属(Steinernema feltiae,S.kraussei)和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H.megidis)4种昆虫病原线虫9个品系的存活率,并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为供试昆虫,采用改良的ONE ON ONE法,测定了其对大蜡螟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经UV-B辐射后供试的9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存活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20 W紫外辐射30 min后,S.feltiae 0639C和0663TD 2品系对大蜡螟的致病力提高,其中S.felitiae 0639C致病力显著升高(P<0.05),侵染32 h后,寄主昆虫死亡率由13.3%升高到73.3%;S.felitiae 0661YM品系的致病力显著降低(P<0.05),侵染32 h后,寄主昆虫死亡率率由66.7%降低到0;其余各品系致病力均无显著变化。不同辐射时长和辐射强度对S.felitiae 0639C和0663TD引起寄主昆虫死亡的时间有影响,较对照组而言,经辐射预处理后,2品系线虫引起寄主昆虫死亡的时间均提前,其中S.felitiae 0639C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大引起寄主昆虫开始死亡时间提前,而S.felitiae 0663TD随着辐射强度增加引起寄主昆虫开始死亡时间延后。不同紫外辐射时长对S.felitiae 0663TD和S.felitiae 0639C致病力无显著影响,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辐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9个供试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均对UV-B辐射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20 W UV-B辐射30 min,能刺激S.felitiae 0663TD和S.felitiae 0639C侵染和致死寄主昆虫;一定的辐射时长内(120 min),辐射时长对S.felitiae 0663TD和S.felitiae 0639C的致病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89.
【目的】为了解决生产中韭菜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防治难、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将昆虫病原线虫与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减量混用,是一种高效环保的防控手段.【方法】以甘肃省分离得到的优良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0619HT品系,高效低毒农药吡虫啉为研究材料,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吡虫啉原药单用、与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0619HT品系混配,对韭菜异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致死中浓度LC_(50),以评价线虫与吡虫啉混用对韭菜异迟眼蕈蚊的控制效能.【结果】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0619HT品系,以1 000 Ijs/mL与低剂量10 mg/L的吡虫啉混配,韭菜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73.3%,比单用吡虫啉(校正死亡率为43.3%)的毒力更高(P0.05).【结论】昆虫病原线虫与低剂量吡虫啉混用,对异迟眼蕈蚊的毒力增强,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起到吡虫啉减量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校园内合欢树羞木虱的调查,发现成虫、若虫均可刺吸为害,每片小叶平均虫口密度成虫1.5头,若虫4.8头,卵8.6粒。选用2%阿维菌素乳油、3%啶虫脒乳油、3%功夫乳油、25%氧乐氰乳油、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种药剂,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对合欢羞木虱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阿维菌素乳油、25%氧乐氰乳油、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种药剂对合欢羞木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分别为55.3、13.3、41.8μg/mL,3种药剂喷雾处理后3 d、7 d时,对合欢羞木虱的室内平均防治效果均高于59%。其中25%氧乐氰乳油防效最高,处理后3 d、7 d的防效分别为68.0%、81.4%;2%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效果次之,分别为60.7%、74.8%;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防治效果最低分别为59.1%、72.7%,3种药剂的平均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