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生防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生防菌的种类,测定菌株A1和B1发酵液对孢囊、卵和2龄幼虫的活性及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结果】菌株A1和B1分别鉴定为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lbrachiatum。处理14 d后,A1和B1的菌丝对线虫孢囊的寄生率可达80.00%以上。处理12 d后,菌株A1和B1的发酵液原液对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为63.98%和67.56%,处理72 h后,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14%和92.98%。盆栽试验发现,菌株A1和B1的3%菌肥培养物处理90 d后,孢囊减少率分别为31.71%和36.04%,小麦根长分别增加28.82%和59.62%,株高分别增加20.38%和21.43%。【结论】菌株A1和B1对禾谷孢囊线虫具有防治作用,是2株极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甘肃省玉米制种区线虫的危害,2018年采集张掖市玉米田矮小、早衰的病株及根际土样,分离获得1个胞囊线虫群体。经形态学特征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病原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线虫是引起玉米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症状的病原。测定不同温度和玉米根系分泌物、玉米根汁、土壤浸液等孵化液对线虫孵化率的影响及不同温度下初孵幼虫和2龄幼虫的存活状况。结果表明,该胞囊线虫群体孵化适宜温度为28℃。28℃下,2龄幼虫存活时间为22 d;25℃下,存活时间为24 d;5℃下,存活时间为30 d以上,且2龄幼虫死亡率最低。玉米根分泌物、土壤浸液和20倍稀释玉米根汁对旱稻胞囊线虫的孵化促进作用明显,5倍稀释玉米根汁和4 mmol/L氯化锌溶液对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为明确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采用控制变量法测定不同因素对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5~30℃时菌核均能进行菌丝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时菌核菌丝型萌发后无法形成菌核;酸性条件利于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和菌核形成;光照时间越长越利于菌核菌丝型萌发及萌发后形成菌核,而紫外光照射2 h对其萌发和菌核的形成无明显抑制作用;菌核的菌丝型萌发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形成菌核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铵;菌核致死温度为70℃处理10 min。  相似文献   
104.
旨在筛选对甘肃露地蔬菜小菜蛾高效且对环境安全的药剂,明确它们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选用四氯虫酰胺等13种药剂,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其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小菜蛾相对敏感(RS)种群、定西大田种群(D-R)和武威大田种群(W-R)均对四氯虫酰胺的敏感性最强,LC50分别为0.178、0.193、0.228 mg/L,其次是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筛选11种药剂进行D-R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109 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的防效最好,药后1、3、7 d的防效分别为62.95%、65.42%、84.28%,其次是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药后7 d防效为77.96%。选用4 种药剂对W-R 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的防效最好,药后7 d的防效为80.93%。综上所述,两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乙基多杀菌素及3种吡啶类杀虫剂防效较高,建议在高原夏菜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调查了甘肃省临洮县为害百合的地下害虫种类, 并以主要发生为害种类为供试对象, 采用拌土法测定了几种生物(源)农药对主要害虫的室内毒力和致死中时。调查发现小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gracilicornis、棕色鳃金龟Holotrichia titanis为主要发生及为害种类, 不同时间发生种类存在差异, 9月份以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发生为害为主, 发生量占地下害虫总数的66.16%, 平均种群密度为10.48头/m2, 10月份, 则以棕色鳃金龟幼虫发生为主, 发生量占地下害虫总数的96.86%, 平均种群密度为7.79头/m2, 主要取食百合根系和鳞茎, 造成根系数量减少, 鳞茎出现不规则褐色缺口或凹陷斑。药剂筛选结果表明, 1.8%阿维菌素乳油、2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粉剂对两种蛴螬均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和速效性, 药后7 d时, 校正死亡率在82.22%以上, 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和棕色鳃金龟幼虫的LC50分别为0.161、0.060 mg/g和5.558×107、0.362×107孢子/g, LT50分别为2.237 d(2.2 mg/g)、1.393 d(2.2 mg/g)和6.645 d(40.0×107孢子/g)、4.940 d(2.0×107孢子/g), 这两种生物(源)农药对两种蛴螬的LC50和LT50值均略大于两种化学农药25%二嗪磷乳油、40%辛硫磷乳油处理的, 且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的杀虫活性均低于对棕色鳃金龟幼虫的杀虫活性, 致死中时则长于对棕色鳃金龟幼虫的致死中时。  相似文献   
106.
甘肃省甜瓜黑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白银市甜瓜黑斑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物98BYT2-1菌落呈青褐色圆形,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倒棍棒状或卵圆形,具纵、横隔膜,大小为(21.94~52.10)μm×(7.01~13.93)μm,ITS、CAL和gpd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与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同源性达到100%,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将其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最适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碳源分别为淀粉、乳糖和葡萄糖;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酵母膏和牛肉膏、培养基为PDA,最适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氮源均为蛋白胨、培养基为PCA;最适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均为7、温度为30℃,最适产孢的pH为6、温度为15℃;黑暗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但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甘肃省甜瓜黑斑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甘肃省陇西县黄芩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进行了鉴定,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黄芩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黄芩根系分离的根结线虫其形态特征及测量值与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基本一致。该线虫种群rDNA-ITS和28S rDNA D2/D3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北方根结线虫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60%和99.74% (rDNA-ITS: JX024147; 28S rDNA D2/D3: MW288147)。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线虫群体与其他北方根结线虫群体聚为一支,置信度在95%以上。利用北方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Mh-F/Mh-R扩增并测序得到457 bp的特异性片段。因此,基于形态学结合rDNA-ITS、28S rDNA D2/D3序列和特异性片段长度,将黄芩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接种该线虫后的黄芩生长缓慢,叶片黄化,40 d后须根上有明显的根结。经分离鉴定,致病群体为北方根结线虫。综上所述,甘肃省陇西县黄芩根结线虫病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该线虫对黄芩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繁殖系数为1.997。  相似文献   
108.
50%TraT2A水分散粒剂研制及其增效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T2菌株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T2A的稳定性及诱导抗病活性,通过筛选合适助剂、优化配方后,采用挤压造粒法制备50%TraT2A水分散粒剂,对其进行质量标准和活性评价;并通过增效剂筛选研制该制剂的复配增效剂。结果显示,以优化后的50%TraT2A水分散粒剂配方(质量分数)为50.00%TraT2A、2.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00%聚羧酸盐、0.50%聚乙烯吡咯烷酮、4.50%硫酸铵、1.00%抗坏血酸、34.00%煅烧高岭土制得的制剂,其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48.60%,外观为白色颗粒状固体,颗粒破碎率为4.43%,水分含量为2.10%,崩解时间为57.13 s,悬浮率为83.04%,细度(75μm湿筛)为100.00%,粒度(100μm标准试验筛)为95.00%,pH为7.90,持久起泡性为250 mL试管中泡沫高度12.25 mL,经热贮、冷贮后该制剂外观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有效成分分解率分别为3.60%和2.00%,均达到国家质量控制标准。当50%TraT2A水分散粒剂浓度分别为40、20 mg/mL时,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率及对百合抗灰霉病的诱抗效果达到最高,分别为61.79%和65.77%;当增效剂0.50 mg/mL JFC和0.20 mg/mL杰效利按体积比3∶7混合时增效最显著,诱抗效果达74.20%,增效为12.82%。表明50%TraT2A水分散粒剂质量合格,且该制剂高浓度时对灰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低浓度时有较高的诱导抗病作用;所得复配增效剂对该制剂的诱导抗病作用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9.
为明确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体内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亚致死质量浓度LC10和LC30,用这2种浓度分别处理二斑叶螨,并测定60 h内二斑叶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ultifunctional oxidase,MFO)的比活力,以及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变化。结果显示,经LC10和LC30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其体内CarE、GST和MFO的活性在6~60 h均受到明显诱导。其中,GST和MFO的比活力在12 h最大,分别为对照的1.25倍、1.60倍和1.63倍、1.84倍,CarE的比活力在48 h最大,为对照的1.27倍和1.37倍;与对照组相比,CarE的Km显著减小,vmax显著升高,而GST和MFO的Km显著增大,vmax显著减小。表明3种酶均参与了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解毒代谢,其中Car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大,反应速率最快,其对联苯肼酯的解毒代谢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木霉T6和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的溶磷促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木霉T6与青霉K两种生防菌的使用范围,将二者混合培养后测定其溶磷能力及其培养液的促生作用。解磷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6和青霉K混合培养溶磷量呈现先增高后逐渐稳定的趋势,混合培养溶磷量较木霉T6和青霉K单独培养时的解磷量分别增加了646.52%和17.82%。第7 d的溶磷量达到最大,为614.06μg/mL。且两种菌株混合培养后溶磷量的变化趋势与混合发酵液pH值的变化趋势相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6与青霉K的混合培养液对小麦和白菜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能够显著增加幼苗根长、株高、鲜干重及叶绿素含量,且促生效果高于木霉T6和青霉K单独处理后的效果。由此得出,木霉T6与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具有很好的溶磷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