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09篇
  免费   4661篇
  国内免费   4993篇
林业   8140篇
农学   4124篇
基础科学   4507篇
  20456篇
综合类   44692篇
农作物   2921篇
水产渔业   1669篇
畜牧兽医   6156篇
园艺   5545篇
植物保护   3853篇
  2024年   613篇
  2023年   2487篇
  2022年   2989篇
  2021年   3062篇
  2020年   3026篇
  2019年   3525篇
  2018年   2113篇
  2017年   3059篇
  2016年   3680篇
  2015年   3634篇
  2014年   5185篇
  2013年   5002篇
  2012年   6066篇
  2011年   5896篇
  2010年   5219篇
  2009年   5167篇
  2008年   5331篇
  2007年   4476篇
  2006年   4002篇
  2005年   3763篇
  2004年   2802篇
  2003年   2564篇
  2002年   2060篇
  2001年   1962篇
  2000年   1628篇
  1999年   1354篇
  1998年   1203篇
  1997年   1131篇
  1996年   1015篇
  1995年   1100篇
  1994年   1049篇
  1993年   985篇
  1992年   991篇
  1991年   1141篇
  1990年   912篇
  1989年   917篇
  1988年   182篇
  1987年   128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8篇
  1965年   21篇
  1957年   110篇
  1955年   22篇
  1953年   6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82.
精准识别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农业生产特征,对气象、土壤和作物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类,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近20年(1998~2017年)气象数据和华北五省的玉米单产统计数据,首先构建了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和玉米生产时空分布特征数据库,研究区内的降雨量、活动积温、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和玉米单产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利用作物精细种植区划方法,将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区分为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五大类,各类面积分别占总体的比例约为10%、11%、25%、30%、24%;进一步通过环境类别归属度分析方法,将每一大类分为5小类,概率大于75%的相对稳定区域约占总面积的63%,小于75%的波动区域约占37%;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三类时空分布比较稳定,隶属度为100%分别占各类面积的87.67%、70.41%和84.28%,波动区主要发生在极适宜区和适宜区,以及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之间。本研究构建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精细区划结果,对提高研究区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玉米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试验研究了野外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冰草根围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多样性。试验设定了5种不同污染浓度,测定并分析了冰草根围菌丝侵染率、泡囊侵染率、AM真菌孢子密度和主要菌种。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冰草根围有2属9种AM真菌,其中近明球囊霉(G.clarideum)为优势种,网状球囊霉(G.reticulatum)和地球囊霉(G.geosporum)为常见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偶见种。冰草根围菌丝侵染率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加先减后增且差异显著;土壤中AM真菌孢子密度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受到明显抑制。石油烃浓度与泡囊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4.
以地铁角门东站为例,调查研究附近居民对于共享单车的需求,以及地铁口周边共享单车的应用空间和改造策略。通过调研发现地铁口周边空间较为复杂,共享单车停放较为密集,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85.
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扰动频繁,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伴随着土壤活性氮库、氮形态组分及氮素内循环过程的改变,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内容。本综述探讨了活性氮的基本概念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国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草地间转换、自然生态系统开垦为农田、弃耕撂荒或退耕还林还草、城市化发展等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氮库消长、氮矿化产物形态变化以及影响氮循环的关键土壤微生物影响等,并探讨了制约氮循环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指出农业开垦或农田弃耕撂荒会导致土壤全氮大幅度下降,同时引起土壤硝态氮(NO3--N)增加,造成环境活性氮增加的风险;退耕还林修复生态覆被过程中氮库完全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运用现代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前沿技术是研究土壤氮循环对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响应机理的关键。本综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放牧是最主要的草地利用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健康状况和演替方向起决定作用。本文基于40篇内蒙古草原放牧相关文献数据,通过meta分析探讨温带草原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放牧草地相比,轻度放牧草地对群落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上升3.60%、7.80%、11.40%和10.83%(P<0.05);中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变化,而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1.62%、4.44%、2.15%、8.35%和6.76%(P<0.05);重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下降39.72%、16.30%、7.62%、6.46%、8.03%、8.76%、12.92%和18.27%(P<0.05)。以上结果表明轻度放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草地生产力的保持和提升,而当放牧干扰超出一定的限度时,草地各项功能均显著下降而发生退化。本研究可为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合理利用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7.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数量巨大,堆制有机肥是降低有机废物污染风险的重要方式,而有机肥标准则是防止有机肥成为新的土壤污染源,规范有机肥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有机肥不合格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有机堆肥的标准仅有一个8年前的行业标准(NY 525—2012)的现状,本文对比了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美国有机肥标准的重要指标,对存在的重金属残留、抗生素污染、病原体污染、营养富集及土壤盐渍化等有机肥质量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有机肥行业未来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尽管我国现有有机肥质量标准,在具体指标要求方面优于美国,但和欧盟相比还有差距,比如我国重金属Cu、Zn、Ni限量缺失,对Cd等重金属限值要求不够严格,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严重影响农作物安全;同时,由于部分畜禽养殖业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加之有机肥生产企业技术的欠缺,农户施用时缺乏指导,监管部门执法不严等因素,我国有机肥施用过程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因此,进一步完善有机肥标准体系,强化对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制,要求选用原料批批检,加大准入和过程的落实力度,才能保障我国有机肥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8.
分析了8种土壤管理措施下渗透阻力(Pr)和土壤含水量(W)的变化。在2014—2015年的4个时期(12月、2月、4月和6月),对4种耕作制度和4种土壤管理措施在废弃地上进行了W和Pr的试验测定。试验共采集64份土壤样品,分析了在4个时间内W的时间变化。研究表明,Pr和W受土壤管理措施和耕作制度的影响,此外,Pr和W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处理下,Pr与土层深度之间具有相关性。在压实土壤上的耕作导致在所有测量时间和两种土层深度的Pr降低。一般情况下,在所调查的各处理中,给定的测量时间内,各处理间W的变化较低。研究发现,土壤管理措施和土层深度对W具有显著影响,但在所测的各时段内,土壤管理措施和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土壤管理措施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Pr的影响极显著(P<0.01)。此外,土壤管理措施和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Pr和W均有显著的影响(P<0.01)。  相似文献   
89.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4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暗棕壤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探讨长期施用秸秆条件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隔年麦秸还田,用量为3 000 kg/hm~2,化肥N、P用量为N 150 kg/hm~2、P_2O_5 150 kg/hm~2。结果表明:1)与NP处理相比,秸秆配施化肥处理(S+NP)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秸秆还田条件下,S+1/2NP和S+1/4NP处理0~20 cm土壤中碳氮磷含量均低于S+NP处理,而对于20~40、40~60 cm土层养分含量差异表现不一致。2)不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各施肥处理综合表现为:S+NPNPS+1/2NPS+1/4NP,即以S+NP处理春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延伸率和拉伸面积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各处理,结果表明:S+NP处理(即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N 150 kg/hm~2、P_2O_5 150 kg/hm~2)相对其他处理,其保障小麦产量和提升(或维持)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0.
华南荔枝园土壤 pH状况及荔枝生长适宜的土壤 pH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我国土壤酸化普遍、华南土壤酸性较强的问题,研究华南荔枝园土壤 pH状况,并进一步探讨荔枝生长最适 pH,为荔枝园土壤 pH改良的程度和范围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采集华南荔枝主产区 458个荔枝园土壤样本,研究比较主产区土壤 pH状况。另外,采集华南典型荔枝园赤红壤(pH 4.20),以不添加改良剂为对照,添加硫磺(0.5g·kg -1)和不同用量石灰(0.5、1、2、4g·kg -1)调节土壤pH,形成6个土壤 pH处理,进行 120 d土壤培养和 300 d荔枝盆栽试验,研究土壤 pH对土壤性质及荔枝生长的影响。华南荔枝园土壤 pH在3.85~ 7.82之间,平均为 4.64,整体为酸性,其中以广西荔枝园土壤总体酸性最强。强酸性、酸性、弱酸性、中性和弱碱性荔枝园分别占45.7%、48.0%、5.0%、1.1%和0.2%。培养试验表明,土壤 pH在 3.84~ 8.03范围内,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镁含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 pH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磷、钙和铜与 pH为显著正相关,有效锌、铁和锰与 pH关系不密切。盆栽试验显示,施用 1 g·kg -1石灰处理荔枝叶片光合作用强,不同时期叶片数、叶面积、茎粗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时生物量增量及增幅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初步认为荔枝生长适宜的土壤 pH为 5.03。如土壤 pH ≤ 4.64或 ≥ 6.46,荔枝生长显著变差。如以 pH为 5.03作为最适宜的土壤 pH来初步衡量,则华南有 62.0%的荔枝园土壤 pH可能显著抑制荔枝生长,pH需提高平均 0.68个单位。这表明华南荔枝园土壤 pH改良任务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