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1篇
农学   212篇
基础科学   35篇
  155篇
综合类   875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742篇
植物保护   14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为硅肥在番茄生产和更广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金棚一号”番茄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研究施用有机硅肥对番茄产量、果实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用含硅肥料(N-P2O5-K2O 20-10-20)可以显著提高番茄产量,较对照增产16.16%,较施用史丹利复合肥(N-P2O5-K2O 20-10-20)处理增产5.45%;施用含硅肥料对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和糖酸比均无显著影响;施用含硅肥料可以显著提高番茄的肥料利用率,尤其是磷的利用效率.[结论]施用硅肥对番茄生产是有益的,能够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82.
50%嘧霉胺·多菌灵WP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战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65-9966
[目的]明确50%嘧霉胺.多菌灵WP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选择其在田间的适宜用量,为该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了不同浓度和与其他药剂对比的7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结果]结果表明,用50%嘧霉胺.多菌灵WP 600 g/hm2防治番茄灰霉病,对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82.3%和81.5%,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0%欧诺SC 480g/hm2、30%齐乐WP 1 050 g/hm2和50%多菌灵WP 1 000 g/hm2的防效。[结论]在用量450~600 g/hm2的情况下,该农药防治效果可达70%~85%,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83.
苗期夜间低温处理对番茄叶片蔗糖合成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苗期夜间低温处理对番茄叶片蔗糖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5℃夜温为对照,研究了6℃夜间低温处理1、3、5、7d对番茄叶片中蔗糖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经过夜间低温处理,番茄叶片中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在处理期间6:00时皆大于对照,11:00时则相反;处理和对照植株在6:00时番茄叶片中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皆低于11:00时。番茄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在处理期间6:00和11:00时皆较对照有所增加。夜间低温处理使番茄糖代谢酶活性发生了改变,处理期间6:00和11:00时处理植株的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皆高于对照,而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皆低于对照;处理植株11:00时的所有酶活性皆高于6:00时,对照植株11:00时与6:00时相比转化酶活性降低,而合成酶活性升高。在夜间低温处理过程中处理植株的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叶片中11:00时蔗糖增加量小于对照,说明夜间低温处理降低了番茄叶片的蔗糖合成能力。[结论]为番茄设施高产栽培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近几年,我国夏季番茄生产中黄化曲叶病毒病为害日趋严重,北方地区由于夏季极端高温天数不断增多,导致夏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规模迅速扩大,严重为害夏秋淡季番茄的生产。目前该病害尚无有效的根治措施,只能是预防为主。以夏秋茬大棚番茄为试材,采用对比设计,设沟栽降温保湿法(简称为"沟栽法")定植和平畦定植(CK)2种处理方式,研究了沟栽法定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当温室大棚内平均最高温度为33~36℃时,利用"沟栽法"定植可使沟内番茄根际5~25 cm地温稳定在28℃以下,较平畦栽植平均降低3.1℃;沟内土壤相对湿度60%~80%时,5 cm地温均可降至28℃以下,降温效果明显。同时,随着根际土壤温度的降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率极显著降低(仅为8.2%),较平畦栽植降幅达89.6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病情指数降低了27.36%,差异达显著水平。"沟栽降温保湿法"定植能够有效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在番茄生产上,采取"沟栽降温保湿法"定植可以作为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5.
在温室番茄常规施肥基础上设置中港美盛有机水溶肥料喷肥3次、喷施同等量清水、空白共3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后得出: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番茄结果期喷施中港美盛有机水溶肥料每亩每次100 mL稀释500倍液3次,能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处理1每667 m2每月较处理2、处理3分别增产624.3 kg、1 090 kg,增产22.01%和46.0%,且喷肥处理较常规施肥红果率增加12.96个百分点,成熟期提前2~3 d,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适宜在日光温室经济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为明确水分亏缺对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品质和糖酸组分的影响,以基质栽培“181”番茄为试验材料,在其一穗果坐果率达到80%时设置正常供水(CK)、轻度水分亏缺(T1)、中度水分亏缺(T2)和重度水分亏(T3)处理,CK以90%、75%基质最大田间持水量为灌水上限和下限,T1、T2、T3灌水量分别为CK的80%、60%和40%。通过测定果形指数、单果质量、果实色泽和糖酸组分及含量在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水分亏缺调控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处理下,番茄单果质量显著降低,坐果后66 d, T3处理较CK下降13.6%;同时,水分亏缺提高果实色泽参数a*值,果皮颜色增加,T2、T3处理可以使番茄提前4 d着色。适度水分亏缺提高了番茄果实整个发育时期的可溶性总糖、果糖及葡萄糖含量,坐果后58 d各处理均达到最大值,其中T2处理效果最好。一定范围内,随灌水量的减少,果实中柠檬酸、苹果酸的含量增加,轻度水分亏缺可提高有机酸总量,但重度水分亏缺始终抑制有机酸总量。水分亏缺可以提高番茄果实糖酸比,坐果后58 d, T2、T3处理糖酸比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87.
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喷施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后,能明显改善经济性状,促使株高、单株结果数、果实直径和单果重增加,增产效果明显。喷施后产量达到73 359.0 kg/hm2,较CK1(喷施清水,与处理1的喷药量和次数相同)和CK2(既不喷肥,也不喷水)分别增产6 493.5 kg/hm2和6 023.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9.71%和8.94%。且经济效益显著,施肥后的理论产值为117 374.4元/hm2,较CK1和CK2分别增加纯收入9 286.0元/hm2和9 756.4元/hm2。  相似文献   
88.
为探索灌水均匀系数与灌水量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滴灌灌水均匀系数,本研究设置65%、75%和85%3个灌水均匀度水平, 190 mm、220 mm和250 mm 3个灌水量水平,测量番茄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及番茄产量,计算土壤含水率均匀系数和番茄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当灌水均匀系数为65%~85%时,土壤水分均匀系数均值(82.57%~93.76%)接近或高于设置的滴灌灌水均匀系数的最大值(85%)。滴灌灌水均匀系数对土壤含水率均匀系数影响权重最大,灌水量、灌水均匀系数、土壤初始含水率均值3个影响因素与土壤含水率均匀系数均值之间呈线性关系(P0.05),决定系数为0.918。当土壤初始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比重60%,灌水量低于15mm时,灌水均匀系数与灌水量二者的交互作用与土壤含水率均匀系数为显著线性关系(P0.05),其他情况下均无显著性关系。灌水量对产量为显著影响(P0.05),灌水均匀系数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无显著影响,考虑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量220 mm、灌水均匀系数75%组合为最优组合。因此在西北地区,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系统的可靠性,建议下调现行滴灌灌水均匀系数标准。  相似文献   
89.
Exudates of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a yeast commonly found in the rhizosphere, increased hyphal length of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Gigaspora rosea and Gigaspora margarita. Rhodotorulic acid (RA), a siderophore compound obtained from R. mucilaginosa exudates, increased hyphal length and branching. Thus,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ntry points and the higher AM root colonization of tomato plants in the presence of RA can at least partially be explained b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RA on the pre-symbiotic stages of the AM fungi.  相似文献   
90.
刘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10-12513
[目的]探讨水杨酸(SA)对番茄抗灰霉病的诱导作用。[方法]以SA作为诱抗剂处理番茄幼苗,研究了SA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了其诱导抗性产生过程中番茄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种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SA在其浓度范围内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而相对诱导效果在处理后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用150 mg/L SA处理番茄植株后间隔3 d挑战接种灰霉病病原菌产生的诱导效果最好,且抗性持续期在10~15 d。经SA处理后,CAT、POD、PPO、PAL在番茄灰霉病系统诱导抗性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同时MDA含量以波浪线形式呈上升趋势。[结论]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CAT、POD、PPO、PAL活性与番茄对灰霉病的诱导抗性呈正相关,MDA含量的增加与抗病性的提高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