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42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7篇
  25篇
综合类   240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云南省几种主要豆科饲用灌木不同生育期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宁的含量变化范围从银合欢的枯黄期(42.9g/kg)到假大青蓝的开花期(123.6g/kg)之间;简单酚的含量变化范围从银合欢的营养期(11.6g/kg)到结荚期(58.7g/kg)之间;总酚的含量在各生育期的变化范围依次为109.1~173.3,104.1~169.2,103.7~153.0和86.6~155.6g/kg。4种酚类化合物含量都较高的灌木有假大青蓝,含量均较低的有多花木蓝和假木豆。4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总体表现为总酚>单宁>缩合单宁>简单酚。缩合单宁与总酚和单宁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犘<0.01),与简单酚之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犘>0.05)。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在同一生育期不同灌木间差异显著(犘<0.05),体外有机物消化率(IVOMD)在同一生育期不同灌木间差异显著(犘<0.05)。体外消化率和体内消化率与总酚、单宁和缩合单宁呈极显著负相关(犘<0.01),且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  相似文献   
72.
以9种酚类物质和酚酸类物质为材料,探讨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测定酚酸类物质的局限性。结果表明,这9种物质在所测定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848~0.9999。实验表明,除了单羟基的苯酚和邻甲苯酚的回收率为100%,双羟基的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以及含有羧基的酚酸类化合物的回收率均低于22%,说明该方法不适合于对二酚和酚酸类化合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73.
松材线虫对马尾松不同地理种源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涛  曹福祥  王猛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64-65,69
对接种松材线虫后衡阳和广西2个地理种源马尾松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以及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随着接种时间的推移,马尾松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增高趋势,在抗病种源中酶活性的变化程度和速度大于敏感种源;同时,与敏感种源相比,抗病种源总酚和绿原酸含量在积累水平上要高,并且也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浓度。因此,马尾松针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变化差异与松材线虫病抗性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滇重楼’地上部分的有效利用,在武定、云龙和马关3个‘滇重楼’主产县,从8月到11月逐月采取地上茎叶估测产量,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茎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PA及H的含量,分析各种成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上茎叶干物质产量约900.0 kg/hm2,其总皂苷含量与地下根茎相当,可以入药;地上茎叶总皂苷主要成分是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Ⅶ,不含重楼皂苷H和重楼皂苷PA,也与地下根茎皂苷组成相近,可取得同样的药效;地上茎叶入药,新增产值2.7万元/hm2;开花植株地上茎叶皂苷含量比未开花植株高;果皮重楼皂苷的含量较高。‘滇重楼’地上茎叶可入药,可显著提高种植效益,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5.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谷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方法】选用5个代表性的南方籼稻品种,分析其谷壳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 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和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自由基清除能力两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 5个不同籼稻品种谷壳的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42.8-123.0、260.9-325.2和320.2-398.3 mg GAE/100 g DW,其结合态酚占总酚含量百分比平均为78.9%;游离态黄酮、结合态黄酮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介于34.0-58.0、47.9-64.4和82.0-115.7 mg CE/100 g DW,其结合态黄酮占总黄酮含量的百分比平均为56.4%;稻壳中的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其中游离态酚类物质以丁香酸和香豆酸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25.09 μg•g-1 DW和31.21 μg•g-1 DW;结合态酚类物质以香豆酸含量为主,平均含量为2141.61 μg•g-1 DW。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FRAP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37.7-106.0、217.9-281.0和269.3-370.3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FRAP百分比平均为77.3%;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ABTS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26.3-85.8、67.2-111.9和93.4-155.2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ABTS百分比平均为64.8%。【结论】稻壳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稻壳总酚、总黄酮含量、单体酚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均以结合态形式为主,且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提示水稻谷壳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6.
为研究热处理对甜玉米中酚类和类黄酮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测定新鲜甜玉米粒、甜玉米浆、甜玉米羹(将新鲜甜玉米粒打浆破碎后分别在105~125℃下高压灭菌处理25 min)3类材料提取物中的多酚和类黄酮物质含量。以FRAP、ABTS和DPPH 3个抗氧化指标来评价甜玉米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酚类、类黄酮含量和FRAP值都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升高;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也较未经热处理的甜玉米强;热处理能显著增强甜玉米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7.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7种酚类物质。[方法]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酚类用剑桥滤片捕集,然后用自主设计的新型样品前处理装置以1%乙酸超声提取,萃取液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分离,以1%乙酸(内含0.01 mol/Lβ-CD)和70%乙腈(内含1%乙酸和0.01 mol/Lβ-CD)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卷烟主流烟气中的主要7种酚类物质在5.0 min内可达到基线分离。[结果]采用新的样品前处理装置可以有效简化前处理步骤,提高分析效率;7种酚类物质在浓度为0.02~25.00μg/mL时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9 00;检出限为2.5~6.5μg/L;在不同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3.8%~98.5%,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考察均小于5%,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该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酚类物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78.
以果桑品种大十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发育时期桑椹中总酚类物质、总黄酮及多酚单体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幼果期桑椹中含有较高的总酚类物质和总黄酮物质,随着果实的成熟,合成速率逐渐减慢,全红期又开始大量积累。多酚单体在半粉期含量最高。桑椹成熟过程中半粉期的总黄酮物质、绿原酸、芦丁、槲皮素和龙胆酸含量都是最高的,可以作为一个特殊时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9.
[目的]为加快邓恩桉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邓恩桉(Euca lyptus dunnii)和尾巨桉无性系U9(E.urophylla×E.Grandis.U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异显著。与U9相比,邓恩桉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POD活性较高,而IAAO、PPO活性较低。[结论]插条中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及相关氧化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导致邓恩桉扦插生根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0.
橄榄油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好处已广为人知,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基因原理,即橄榄油中的酚类物质可抑制一些有害基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