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20篇
综合类   110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40%毒死蜱乳油在桑园使用后对家蚕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及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40%毒死蜱乳油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桑园使用后在桑叶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桑叶中残留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按有效成分计,40%毒死蜱乳油对家蚕的急性毒性LC50值为0.82 mg/kg(桑叶),对家蚕为高毒;以推荐剂量(1 500倍稀释液)和1.5倍剂量(1 000倍稀释液)在桑园使用后,1.5倍剂量下40%毒死 蜱乳油在桑叶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82~3.88 d,第22 d时其在桑叶中的残留量为0.01~0.28 mg/kg; 推荐剂量下第18 d时的最终残留量为低于LOD~0.20 mg/kg。当桑叶染毒剂量为0.56 mg/kg时,对家蚕不会产生急性毒性危害,桑叶染毒剂量小于0.20 mg/kg时,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家蚕眠蚕体重、死笼率、全茧重、茧层率不存在明显差异。为防止施用毒死蜱乳油对家蚕产生危害,建议该农药在桑园中使用次数为1次、 喷雾使用1 500倍稀释液时,安全间隔期至少应为18 d。  相似文献   
62.
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的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菠菜是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品种之一,其毒死蜱残留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消费者的安全.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测定毒死蜱残留量,研究了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喷施农药之前2 d还是喷施农药之后2d喷施硝酸稀土,不同的硝酸稀土对菠菜中的毒死蜱残留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且随着喷药后时间的延长,毒死蜱在菠菜中的残留量逐渐减少.不同时间喷施硝酸稀土,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降解的效果存在差异,药后喷施的效果优于药前喷施.在硝酸稀土种类的选择上,首先选择对毒死蜱降解效果好的硝酸铈和硝酸钕,其次选择常乐益植素和硝酸镧.根据稀土农用的安全性分析,参考植物性食品中稀土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选择硝酸稀土作为农药残留降解制剂用于蔬菜安全生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人类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3.
通过降解动态试验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研究了毒死蜱在苹果果实、叶片及树下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规律。样品经乙腈提取,毛细柱分离,TSD检测。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苹果不同部位中的残留主要集中在果皮部分;在推荐浓度和使用次数下,毒死蜱在果实中的半衰期为24.50天,最低检测限量为0.012mg/kg;毒死蜱在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与试药量和次数有关;毒死蜱的残留量与时间有函数关系,随着时间的增加,残留量逐渐减少,整个消解过程呈负指数函数变化;毒死蜱降解速率:叶片>果实>土壤,最终残留量:果实>土壤>叶片。  相似文献   
64.
毒死蜱降解细菌WJl-063的鉴定及酶促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海南某农药厂地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很好降解毒死蜱的菌株WJI-063,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降解酶降解性能研究表明,该菌株能以毒死蜱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且对毒死蜱起主要降解作用的是胞内酶,其传代降解代谢活性稳定.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蛋白,测得粗提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044 mg/mL;在pH5.0~8.0范围内,酶活力表现稳定,通过双曲线法认为该酶降解毒死蜱的最适pH值为8.0;毒死蜱降解酶热稳定性差,最适温度为25℃;该酶与毒死蜱底物结合力强,对毒死蜱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米氏常数Km为201.92nmol/L,最大降解速率为399.36nmol/mg·min.  相似文献   
65.
2种化学农药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温度(28±1)℃的实验室条件下,用化学农药毒死蜱和除尽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混合感染4龄期的斜纹夜蛾幼虫。结果表明:终浓度为10%常用量的化学农药病毒悬液,7 d的毒力倍数为1 194.09和661.40;LT50缩短2.319~2.916 d;终浓度为5×106PIB/mL的SLNPV农药稀释液,5 d的毒力倍数为2.75和2,其理论值LT50分别缩短10.742 d和6.402 d。  相似文献   
66.
【目的】为检测水体及其他流体中毒死蜱及其降解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残留提供简便而准确的分析方法。【方法】对固相萃取水样的pH、洗脱剂,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组成、pH、梯度洗脱条件、最佳检测波长进行了筛选,建立了环境水体中毒死蜱及其降解产物TCP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10份不同来源水样中毒死蜱和TCP的质量浓度。【结果】建立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水体样品先用5mol/L盐酸调pH为4.5,过滤后取1 L滤过液经固相萃取(SPE)小柱提取、净化,用二氯甲烷-丙酮-乙腈混合液(V(二氯甲烷)∶V(丙酮)∶V(乙腈)=40∶60∶20)洗脱,然后用乙腈-超纯水(pH 3.5)梯度洗脱法对毒死蜱和TCP进行分离,于波长为230 nm下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对毒死蜱和TCP的检出限分别为0.15 mg/L和0.30 mg/L,最小检出质量浓度均为0.001 mg/L,线性范围均为0.3~10 mg/L,添加回收率均在7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13.0%和2.7%~7.8%。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来源的10份水样,结果可靠。【结论】建立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完全可以满足水体中毒死蜱和TCP残留检测要求,亦为其他流体中毒死蜱及TCP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究毒死蜱在红壤性水稻田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特征,通过室内批量平衡吸附实验、野外喷施试验与动态观测,研究了持续淹水和间歇淹水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水-水稻系统中毒死蜱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呈酸性的红壤性水稻土中易于淋失迁移至深层土壤(可达50 cm);白昼的高温导致表层土壤孔隙水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浓度显著上升,而降雨事件促进两者向深层土壤迁移;水稻收获时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较高,且其剖面分布较为均匀;间歇淹水处理可使收获时水稻籽粒和茎秆中的毒死蜱残留量降低为持续淹水处理水稻相应部位的0.69倍和0.84倍。研究显示,红壤性水稻土壤中毒死蜱的淋溶作用较强,不同的灌溉方式对收获期水稻中毒死蜱的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8.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哈夫尼菌降解毒死蜱的条件,并建立了降解模型。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以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哈夫尼菌降解毒死蜱的最优条件为:蔗糖浓度0.31%,毒死蜱初浓度51.33mg·L-1,培养温度30.7℃,在该条件下理论预测毒死蜱降解率可达74.7%。通过假设和验证,得出哈夫尼菌降解毒死蜱为一级动力学模型,哈夫尼菌能水解毒死蜱P-O键,属一级酶促反应。  相似文献   
69.
20%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防治松墨天牛成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氯氰菊酯(绿色威雷)微胶囊悬浮剂为对照药剂,测定了20%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对松墨天牛成虫的防治效果。野外罩笼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毒死蜱500,400,300倍和8%氯氰菊酯300倍处理的松墨天牛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13%,60.78%,73.63%和60.73%;药后第3天,各处理校正死亡率达83.92%~89.68%,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罩笼试验的持效期可达15 d以上。野外原木材垛上的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药后第7天,毒死蜱600,300倍和8%氯氰菊酯300倍处理的防治效果依次为64.68%,63.12%和72.92%,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对松墨天牛成虫的防治效果与8%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接近,可以作为替代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靶标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70.
为明确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480g·L-1毒死蜱乳油和Bt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对3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及挽回产量损失率测定。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88%、92.51%和88.2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是9.52%、9.30%和8.48%,3种药剂均可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