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37篇
  41篇
综合类   193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旨在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死鸡胚进行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的分离,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研究。本研究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的带菌死胚卵黄组织中分离禽支原体,通过菌落观察、血清学试验、16S rRNA支原体通用引物序列鉴定等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同时将分离的毒株对鸡胚和SPF鸡进行攻毒试验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显微镜下菌落呈典型的“荷包蛋”状。平板凝集试验显示其与MG阳性血清有凝集反应,与MS阳性血清不反应;16S rRNA序列测序发现各分离株与MG相似性达99.9%,因此确定分离株为MG。将各分离株感染7日龄SPF鸡胚,结果显示感染鸡胚大多于临近出壳时死亡;感染3周龄的SPF鸡,3周后解剖发现鸡气囊发生显著病理变化,说明其具有较强致病力;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对盐酸沃尼妙林、多西环素、泰万菌素及泰妙菌素有较高敏感性,对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恩诺沙星、红霉素、吉他霉素、林可霉素呈现出不同程度耐药性。综上,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死鸡胚中成功分离到5株MG分离株,各分离株均可引起红细胞凝集,导致鸡胚死亡,对SPF...  相似文献   
53.
为建立同时快速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双重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PEDV和PCV3基因组序列,分别在M基因和Rep基因高度同源保守区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PEDV和PCV3双重PCR方法,即可同时扩增225bp(PEDV)和138bp(PCV3)2条特异性片段,而该方法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博卡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大肠杆菌核酸扩增均为阴性;PEDV和PCV3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428和325拷贝/μL,且特异性强、敏感性好,为快速、高效检测PEDV和PCV3提供了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54.
哈茨木霉和黑曲霉粗酶液预处理改善秸秆产甲烷性能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提高玉米秸秆甲烷产率,该文研究了酶对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厌氧发酵的指标性质和对微生物的冲击。研究发现,哈茨木霉粗酶液(酶T)和黑曲霉粗酶液(酶A)预处理后,发酵体系中初始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显著增加,主要体现在乙酸的积累。发酵1 d后,酶T处理组和酶A处理组的碱度/VFA比值及可溶性化学需氧量/VFA(s COD/VFA)比值较CK组显著增加,该变化主要体现在VFA的大量减少。发酵20 d,酶T处理组和酶A处理组的累积产甲烷量分别比CK组提高了7.79%和10.06%。厌氧发酵24 h,酶T处理组中9个属的细菌丰度显著高于CK组,其中Clostridium,vadin BC27,Ruminofilibacter与纤维素的降解有关。发酵系统中古菌主要为Methanosaeta,Bathyarchaeota,Methanosarcina,Methanobacterium等。预处理影响了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对改善发酵条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为木质纤维素的沼气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率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被恢复情况是生产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指标。为高效精准进行植被恢复率计算,应用无人机航测影像数据,利用ENVI非监督分类及目视判别手段,在实现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提取植被面积,以期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表明:(1)无人机在能见度较高且风速稳定天气条件下,可快速获取小区域地面高分辨率影像。(2)无人机正射影像图在Envi 5.1软件非监督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目视解释法可实现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3)通过对各地物分析剖解,在目视判决准则下可划分植被并提取植被面积。(4)利用无人机获取试验区域的正射影像图,其水平精度可达0.2m。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数据可用于小范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分类及植被恢复分析。  相似文献   
56.
为白肋烟品种在四川达州烟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达州烟区种植白肋烟品种TN90、鄂烟1号、达白1号和达所24,对其外观质量、理化特性和感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个品种烟叶的外观质量较好且差异不大,烟叶总体理化指标适宜,烟叶感官质量较好,其中以TN90、鄂烟1号相对较优,烟叶理化指标较协调,具有白肋烟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7.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 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58.
为了促使园林绿化在灾害气候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成美化、改善城市环境的任务,从园林绿化对气候的适应与改善、灾害性气候对园林绿化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着重研究了全球灾害性气候环境下园林绿化的应对措施和发展趋势,从提高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建设节约型园林、加强对园林绿化的论证三个方面保持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及引入绿道概念,对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9.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近几年种业振兴行动均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谷子种业与其他大作物种业不同,主要还是依靠科研单位的育种创新,因此谷子科研单位的育种创新效率对种业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DEA模型,采用全国主要从事谷子育种创新的科研单调研数据,以投入产出角度为切入点,探讨中国谷子科研单位的育种创新效率,并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科研单位的谷子育种创新效率平均为0.493,整体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育种创新产出存在不足,仍然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少数单位存在投入浪费现象;23个科研单位中有12个单位的育种创新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科研单位育种创新研究水平低和主观能动性不足。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对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经费进行调整优化、多与其他作物高效育种创新单位进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60.
以陕西省商洛市茶园土壤、灌溉水和茶叶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00个土壤样品、33个灌溉水、122个茶叶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铅(Pb)、镉(Cd)、铬(Cr)、汞(Hg)、砷(As)的含量,并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现状,同时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Pb、Cd、Cr、Hg、As平均含量分别为19.665 0、0.108 1、56.452 7、0.019 6、3.760 4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在安全等级范围内,Cd、Pb、As、Hg综合污染指数处于安全水平,Cr达到警戒线;(2)茶区灌溉水Pb、Cd、Cr、Hg平均含量分别为0.002 1、0.000 5、0.007 9、0 mg/kg,实测值均未超出限值,As未检出,5种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都比较低,污染等级均为1级,污染水平为清洁;(3)茶叶Pb、Cd、Cr、As平均含量分别为0.164 9、0.012 6、0.745 9、0.002 2 mg/kg,实测值均未超出限值,Hg未检出,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0.6,污染等级均为1级;(4)石灰对土壤Cd污染修复效果较好,有机肥和钙镁磷肥混合使用对土壤Cr污染修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