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杜久元  白斌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318-318
【研究目的】陇南地区为中国小麦条锈病核心疫源区,为了从源头治理,前人提出以抗病基因布局为核心内容的小麦条锈病控制的框架思路,但在实践中尚缺乏具体技术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对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陇南小麦品种的布局特点、抗源利用情况及陇南30年主要育成品种产量性状的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在陇南地区基因布局的数量约为6个,布局方式以若干品种为主体,采取“替补法”更换感病退化品种,并进行品种储备使基因布局进入动态替补状态,【结论】该技术为基因布局的完善与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2.
旨在研究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叶片的气孔性状与抗旱抗逆性的关系并发掘育种过程中鉴别品种抗旱性的新指标。对34个不同生态区域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系)进行叶片气孔结构的显微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冬小麦品种叶片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春小麦,旱地小麦品种叶片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水地小麦,旱地冬麦和水地冬麦叶片的气孔密度均显著高于旱地春麦和水地春麦(P<0.05)。各品种小麦旗叶的气孔密度平均值高于倒二叶,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中,气孔形态小、密度大的品种抗旱性强。因此,可将气孔密度及其形态作为抗旱性选择的参考指标,同时也可为不同生态区适播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在平川区引黄灌区连续2 a对春小麦与玉米品种间套组合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陇春28号/金穗1203号、陇春28号/豫玉22号2种组合的春小麦产量、玉米产量以及总产量表现较为突出,总产量分别为13 888.50、12 499.95 kg/hm~2,较对照宁春33号/豫玉22号组合分别增产20.6%、10.5%;陇春28号春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即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其他套作春小麦品种,能够较好的适应春小麦/玉米套作模式。玉米品种金穗1203号、豫玉22号受到前季作物春小麦品种陇春28号的影响最小,丰产性良好。综合分析,陇春28号/金穗1203号、陇春28号/豫玉22号2个春小麦/玉米品种组合适宜在引黄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4.
结合文献记载和标本记录,对花楸属植物在四川部分地区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共发现12种花楸的野外分布,其中有4个四川特有种和3个新记录种。部分种类分布海拔范围较广、生境类型多样,具有适应多种不同环境条件的内在潜力,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花楸属植物选种育种和开发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5.
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小麦全生育期及地表全膜履盖、膜上覆土、一膜连用、穴播为特点的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旱作增产措施,本研究设计二因素四水平四重复随机区组试验,从不同密度下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层面,对其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技术可以显著改变冬小麦生育进程,播种期可推迟10 d-15 d,促使提前返青和成熟,提高越冬前壮苗率,对农艺性状变化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大幅增加产量,增产率较CK高 22.79 %-34.73 %,净产量增加1304.11 kg/hm2-1715.16 kg/hm2;10粒/穴密度能够达到最高产量7055.10 kg/hm2,产量的大幅提高获益于诸因子的综合效应,特别是群体、有效分蘖数、有效小穗数、称粒数和籽粒容重的显著增加.全膜对各性状和产量因子的效应,随种植密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8-10粒/穴密度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该技术挖掘产量潜力、提高相关因子的生产能力,防止倒伏和后期脱肥早衰;密度小于该范围不利于群体增加,大于它则易于倒伏、脱肥,养分发生严重偏耗,造成减产.该技术在降雨量小于500 mm的雨养早地冬小麦区,能够达到积蓄无效降水、提升深层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前期增加地表温度,后期有效降温的效果,可以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提供优良生长环境等作用,有益于各因子的协调生长,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6.
云麦53是以CIMMYT优异品系为亲本,通过基因聚合选育的高产、抗病、广适性小麦新品种。为明确云麦53的抗条锈病遗传基础,利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29(CYR29)对云麦53与辉县红杂交后代F1、F2和F2∶3群体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对抗条锈病基因进行定位。遗传分析表明,云麦53对CYR29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YM53。利用分子标记对F2和F2∶3群体进行检测,发现3个与YrYM5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barc61、barc240和AF1/AF4),与YrYM5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3cM、3.9cM和7.6cM,说明该基因位于1B染色体的长臂上。根据基因来源和抗谱分析,YrYM53与1B或1BL/1RS染色体上已知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5、Yr24/Yr26、YrZH84.2和YrCN17不同,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57.
小麦慢白粉病QTL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兼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兼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慢病性基因,是培育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重要措施。百农64和鲁麦21均为慢白粉病品种,分别含有4个和3个慢白粉病抗性QTL。将百农64与鲁麦21杂交,获得21个聚合2~5个慢白粉病抗性QTL的F6株系,于2012-2013年度分别在四川郫县和甘肃天水进行条锈病田间抗性鉴定,在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进行叶锈病田间抗性鉴定。分析21个株系条锈和叶锈病的最大严重度和病程曲线下面积,检测单个QTL和QTL聚合体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效应。结果表明,QPm.caas-4DL、QPm.caas-6BS和QPm.caas-2BL对条锈病均有显著的抗性,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6.9%、14.1%和17.3%;QPm.caas-4DL对叶锈病也有显著抗性,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5.3%;QPm.caas-1A/QPm.caas-4DL/ QPm.caas-2DL/QPm.caas-2BS/QPm.caas-2BL和QPm.caas-1A/QPm.caas-4DL/QPm.caas-2BS/QPm.caas-2BL聚合体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显著高于两亲本,它们均含有来自百农64的QPm.caas-4DL以及来自鲁麦21的QPm.caas-2BL和QPm.caas-2BS,表明这些QTL具有明显的兼抗性效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聚合慢病性QTL越多,慢病性越强,聚合4~5个慢病性QTL时,株系可达到高抗甚至接近免疫的水平,是选育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究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民勤县梭梭人工林群落的生态特征,对石羊河林业总场义粮滩分场不同林龄的梭梭人工林的长势、林下植被进行了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2004年和2011年营造的梭梭至今生长良好,目前植株高度和冠幅均大于1 m和1 m~2,当年新生枝条长度均大于20 cm;目前两年造林梭梭保存率分别为85%和73%;经过自然更新,现有密度均有所提高,林下生长有不同优势种的植物。由于林龄不同,导致两种林地梭梭生长、植被盖度和多样性以及天然更新梭梭植株数量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9.
在育肥肉牛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蜂花粉进行饲喂效果观察,结果表明:试验组日增重为1111.62g,对照组日增重为889.3g,前者高于后者222.32 g(P<0.01);总增重试验组为133.39kg,对照组为106.71kg,高于对照组20%(P<0.01)。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牛净收入多增加293.6元,提高34.79%。  相似文献   
60.
在蛋鸡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沼液进行饲喂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组50%产蛋龄为142d,比对照组短17d:高峰期产蛋率添加沼液的实验组比未添加的对照组高10%:19~72周龄产蛋率比对照组高13%,总产蛋率比对照组高出12%。平均蛋重实验组高于对照组7%;料蛋比低于对照组5%。实验组比对照组只鸡净收入多增加7.85元,提高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