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53篇
  免费   2343篇
  国内免费   2280篇
林业   12574篇
农学   5709篇
基础科学   847篇
  4073篇
综合类   32025篇
农作物   2557篇
水产渔业   1625篇
畜牧兽医   7644篇
园艺   8806篇
植物保护   2916篇
  2024年   360篇
  2023年   1487篇
  2022年   1804篇
  2021年   1944篇
  2020年   2091篇
  2019年   2493篇
  2018年   1218篇
  2017年   2102篇
  2016年   2461篇
  2015年   2620篇
  2014年   4040篇
  2013年   3889篇
  2012年   5115篇
  2011年   5205篇
  2010年   4718篇
  2009年   5035篇
  2008年   5109篇
  2007年   4305篇
  2006年   4020篇
  2005年   3406篇
  2004年   2598篇
  2003年   2097篇
  2002年   1678篇
  2001年   1443篇
  2000年   1160篇
  1999年   888篇
  1998年   852篇
  1997年   657篇
  1996年   642篇
  1995年   600篇
  1994年   447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442篇
  1991年   412篇
  1990年   372篇
  1989年   322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31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9篇
  1953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引起的枯萎病是草莓生产中的典型土传病害,危害极大.旨在揭示草莓植株根际枯萎病真菌群落结构与枯萎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对草莓枯萎病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南京地区草莓枯萎病病株和健株根际基质为研究对象,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草莓根际基质的真菌组成.结果表明,草莓枯萎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基质相比,真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病株根际基质真菌多样性指数较健株高;病株根际基质中优势属是刺孢菌属,优势种是蚜虫莫氏黑粉菌;健株根际基质中优势属是Pseudothielavia(暂无统一中文名),优势种是Paecilomyces tabacinus(暂无统一中文名);病株根际基质尖孢镰刀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株根际基质,提高了14.83倍,表明枯萎病的发生与尖孢镰刀菌含量的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经不同措施改造后的辽东山区次生林进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调查,计算了该次生林下物种丰富度Margalef、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改造后林下植被数量和物种数均高于对照区。改造后草本和木本植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区,而优势度指数均小于对照区。可见,改造措施可以改变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增加植被数量和种类,加速林下植被演替,增加森林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3.
为确定植物生长调节剂诱抗宝、诱抗灵(主要成分为赤霉素)在夏黑、魏可、克伦生葡萄上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将诱抗宝及诱抗灵设置5个不同浓度组,研究发现各试验处理与对照相比,均能使葡萄提早成熟6~12 d,改善葡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44.
福建省鼓浪屿于2017年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鼓浪屿岛上117栋重点历史建筑及其植物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标本收集与鉴定,针对建筑周边(围墙、墙体和院子)的植物资源及岛上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周边植物有97科292种,资源总数比较丰富,但以常见的绿化苗木居多。其中,出现频次高的科依次是桑科、凤尾蕨科、菊科、酢浆草科、大戟科、紫葳科、荨麻科、茄科、禾本科、无患子科。出现频次最高的种是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分布在90栋建筑,占建筑总数的76.92%。出现在50%以上建筑内的植物还有蜈蚣凤尾蕨(Pteris vittata L.)、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猫爪藤[Macfadyena unguis-cati (L.) A. Gentry]、冷水花(Pilea notata C. H. Wright)等。周边植物最丰富的是黄荣远堂(39科59种),其次为褚家园(35科48种)。岛上主要入侵植物有25科42种,其中,菊科种类最多,占16.67%,原产美洲的种数量达29种,属于有意引入的外来入侵植物31种,占73.81%。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有猫爪藤[Macfadyena unguis-cati (L.) A. Gentry]、红瓜[Coccinia grandis (L.) Voigt]、鸡矢藤(Paederia foetida L.)、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 Planch]、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Hand.-Mazz.)等5种。小叶榕及几种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对建筑的墙体、围墙甚至全岛具有入侵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45.
46.
47.
在研究博物馆旅游相关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认为博物馆旅游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文中依托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国家植物博物馆发展旅游具备的政策机遇、游客基数、区位、行业地位、资源、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及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可借鉴、藏品艺术价值不高等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合理的运维机制,处理好馆、库、园一体统筹的关系;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以人为本,强化深度体验;重视人才、科普和营销;与茨坝生物科技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打造云南省“健康生活目的地”示范园区;整合资源,建立旅联体,打造科普文旅融合产业走廊等国家植物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48.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中碳和养分循环的基础,有关植物入侵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通常通过叶片凋落物性状差异来预测,并且普遍认为外来入侵植物分解更快,并籍以促进入侵地养分循环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入侵。然而,植物入侵还可能影响分解者的活性或改变分解者的功能多样性,从而改变凋落物分解,其机制尚不清楚;而且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其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毛竹由于其克隆生长的特性,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往往会向邻近森林群落扩张,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广受诟病。不过,其对生态系统影响是否符合外来入侵植物生态范式仍值得商榷。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毛竹扩张的7个地区建立84个观测样地,通过在受侵和未受侵群落开展凋落物分解实验研究,同时考虑了土壤分解者功能群的贡献及凋落物混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分解者功能群多样性的增加,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存在,凋落物碳和氮的循环以及分解的气候敏感性均相应增加,但分解者的氮利用效率降低。凋落物混合效应加速其分解(9.5%)和氮素循环(28.9%),但不依赖于分解者功能多样性。相反,被毛竹入侵的样地分解速度减缓,分解者氮利用效率降低,但在排除了大型土壤动物的作用后,这种负效应则被逆转,毛竹入侵降低了分解者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气候敏感性。上述结果表明,分解者的功能多样性能够调节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凋落物分解受植物入侵的影响。同时,上述现象不完全符合外来入侵物种的"养分促进"假说,意味着毛竹扩张从凋落物分解层面或许难以像外来入侵物种那样形成正反馈。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将分解者功能群(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及其与凋落物性状的交互效应纳入相关模型,与以往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框架相比,有利于更加可靠的预测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49.
城市半自然森林具有独特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研究城市化影响的半自然森林更新特征,可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地带性植被恢复重建提供借鉴。文章以上海辰山残存半自然森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调查分析半自然森林更新苗的物种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 hm^2样地更新苗共5 937株,分属22科32属37种,其中上海自然分布的乡土种占57.89%,明显高于城市人工林的乡土树种比例;香樟、构树、天竺桂、朴树和小蜡等5种更新苗占总数的57.2%,聚集性分布格局明显;在11个植被群落类型中,各类型更新苗的丰富度普遍较高,不同树种的更新苗存活和发育潜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0.
通过分析评价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资源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同时构建核心种质,为刺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10对EST-SSR引物和9个果实品质性状指标对收集的12个刺梨自然居群(共102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原贵州省32份初级核心种质,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进一步构建西南地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黔西(QX)居群拥有最高的Shannon信息指数I=0.6965,基因多样性指数h=0.3935,多态位点百分率p=84.62%;而古丈(GZ)居群则无论在分子数据还是表型数据都表现为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分析表明刺梨居群内遗传变异在87%以上,居群间基因流Nem在3.5以上、平均Nei’s遗传距离(GD)0.223。构建的19份核心种质等位基因保留率和稀有等位基因保留率均为100%,能够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西南地区野生刺梨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具有基因交流频繁、Nei’s遗传距离小等特点,构建的19份核心种质从等位基因保留率、稀有等位基因保留率及地理分布均能够较好地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自然居群以黔西(QX)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因此,野生刺梨的保护策略可采用就地保护黔西(QX)居群与迁地保护19份核心种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