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20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用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原始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农艺性状进行两轮表型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改良群体的株高,而单株穗数和产量略有增加。相关农艺性状呈程度不等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变异。对不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株高、穗长的遗传方差,而增大和维持了单株穗数、粒数和产量的遗传方差。对可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群体所有性状的遗传方差。  相似文献   
42.
43.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上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选育中的品系要进行多点试验,以了解各该品系的适应区域范围及其稳定性。品种审定的根据,主要是区域试验的结果。因此,育种过程中的多点试验或者区域试验的准确与否,对于决定一个品种的前途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上,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44.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文候  吴兆苏 《作物学报》1983,9(4):233-240
用 Eberhart—Russell 的模式和方法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1981~1982年区域试验中6个小麦品种的稳产性。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在11个地点进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两种产量稳定性参数值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反映了各品种在本地区有不同的稳产性和适应性。产量与两种稳定性参数之间并没有相关性。有的品种表现了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5.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个长江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在1984~198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1986~1988年两个小麦生长季,9个同一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南京进行3重复的复裂区试验,3种施氮水平为主区,3个播种期为副区,9个品种为亚副区。测定各小区的籽粒产量和产量因素。这些参试小麦品种中,在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品种产量能力较高、稳定性较好,而且有广泛适应性,其中,扬麦5号的适应性更好于其他品种。结果说明,进一步的产量育种目标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结合较快的灌浆速度,也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并结合稳定的粒重,降低株高并结合适当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46.
用8个品种(系)作轮回亲本,分别与太谷核不育(Ta_1)杂交,并各自与后代中的不育株连续回交至8代,然后分别用其中的可育株与宁82109进行正反交,得到8对同核异质的材料。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播于田间,并对19个性状进行研究。方差分析和细胞质分化指数分析细胞质效应的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细胞质在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
源—库变化对小麦籽粒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源—库变化对小麦籽粒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表明:穗粒重、千粒重、最大籽粒体积、皱缩指数、单茎生物量和草重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剪叶减源,使穗粒重、最大籽粒体积、千粒重和生物量下降。剪除部分小穗减库,使剩余籽粒的最大体积和千粒重明显增加。新老品种的开花期单茎生物量相同,对减少库的反应基本一致。近期品种开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较多,对源的减少较敏感.要在现有品种基础上提高产量潜力,不但要增加库,而且要增加源  相似文献   
48.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6年度在长江下游地区7个地点研究了70年代以来育成和推广的10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潜力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年度间气候因素的变异是影响产量及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要有效地鉴别品种产量和稳定性间的差异,进行多年试验是必须的。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较为全面地测定了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稳定性,适应性参数和变异系数也有同等的效率,且计算简便。将70年代以来推广的品种相比,近期育成或推广的品种产量增加幅度不大,对有利环境反应比较敏感。产量的稳定性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稳定性和缓冲性及其不同方式的互作。  相似文献   
49.
品种区域试验的精确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在多重比较时,对照品种与参试品种的差异显著性可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 S. D.)测验。由L. S. D. 可推导出CV≤D·(n/2)#+(1/2)/t#-α。由此可推算出一定概率平准保证下的精确度要求。按重复数3、4、5、6,推算了一定平均差数百分率(D=(B-A)/x(*+-)×100%)下,5%概率平准容许的最大变异系数,列于表1。对江苏省近几年来小麦、大麦区试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其平均CV约为6%,这样水平的CV仅适于测验D>20%的试验。而这样大小的差异,在大麦和小麦近年来的区域试验中,分别仅占17%和30%以下。结果表明,各试验点现在的CV水平过高,必须予以降低。对改进区域试验精确度的途径进行了讨论。增加重复次数也许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0.
对当地先后种植和推广的品种进行产量性状的调查研究和遗传分析,有助于了解品种产量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从历来品种产量因素之间的遗传相关,可以明确产量育种上的具体选择目标。对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适应当前生产水平的品种所必须具备的特点,并进而确定在现有品种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品种改良计划,对初步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的品系进行遗传分析,可以使育种工作者及时检验所选育的品系是否符合育种的具体目标。并且为进一步选择的方向提供参考信息。高桥隆平等(1981)曾选出自1899-1976年在日本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