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5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m tDNA控制区序列对1984、1997年引进的斑点叉尾鮰群体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PCR产物测序法,测定了40尾斑点叉尾鮰线粒体DNA的一段包括部分Cytb基因、tRNAThr、tRNAPro、D-loop控制区和部分tRNAThe长度为1256 bp的核苷酸序列,经过比对分析得到7个序列单元型。7个单元型中共有13个碱基转换位点,全部发生在控制区,其序列相似度平均为99.58%。群体总的序列单元型多态性比例为17.5%,其中1997年群体的单元型多态性比例为35%,是1984年群体单元型多态性比例(15.0%)的2倍多。初步表明1984年引进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32.
斑点叉尾鮰基因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之一,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的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众多遗传连锁图以及与表型性状有关的DNA分子标记和基因组资源已经建立;基因组中一些重要的重复片段,已经得到鉴定和辨别,这更有利于对斑点叉尾鮰基因组进行物理学分析;通过基因组学方法,获得了大量基因或全长cDNA序列、以及基因进化和与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方面的信息。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叠连群技术,创建斑点叉尾鮰基因组物理图谱,开发特定片段分子标记,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s)分析和高密度基因组绘图。通过比较图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大范围EST分析和I型分子标记绘图。cDNA微阵列或基因芯片技术的利用,加快新基因发现和鉴定的步伐,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病害诊断与防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3.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渤海辽东湾斑海豹15个个体线粒体的一段从ND3到ND4基因长度为625 bp的DNA序列。其中的1~118 bp是ND3基因的后部分,120~188 bp是tRNAArg基因完整序列,189~485 bp是ND4L基因完整序列,479~625 bp是ND4基因的前部分。在ND4L和ND4之间,有7个碱基是重叠编码的。15个序列间,只有ND4L基因中有一个位点发生C/T碱基转换。与GenBank中的斑海豹序列比较,tRNAArg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ND4L基因序列则有两处发生转换。利用从GenBank中下载的22个海豹科动物的ND4L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海豹科动物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两大类群,斑海豹与港海豹为北半球种类,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仿刺参工厂化养殖策略,于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配有温控设备的室内水泥池中,以波纹板养殖筐作为附着基,开展了小规格仿刺参全年工厂化养殖和大规格仿刺参阶段式工厂化养殖两种模式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小规格仿刺参全年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单位面积产量为6.93 kg/m~2,平均体质量59.2 g,出皮率70.9%;大规格仿刺参阶段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单位面积产量为9.08 kg/m~2,平均体质量118 g,出皮率66.8%。试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了附着基的颜色、规格和放置方式,温度、密度、光照、投饲比例等养殖参数和养殖管理等因素对养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5.
棘皮动物染色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遵春  董颖  赫崇波  宋伦 《水产科学》2005,24(12):37-40
目前已知地球上的棘皮动物有5000多种,棘皮动物无论在分类地位上、在生物的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都处于重要的位置。棘皮动物门的海胆纲和海参纲的很多种类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种类,海星纲和蛇尾纲的一些种类在医学上也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近年来,人类对棘皮动物的认识程度越来  相似文献   
36.
辽宁对虾暴发性病毒病防治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的养虾业始于80年代初.1992年,全省养虾面积达30 667 hm2 ,产量5.45×10 4 t,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1/4,成为全国的养虾大省.养虾业是辽宁水产的支柱产业.1993年以来,对虾养殖发生暴发性流行病毒病,经济损失惨重,暴发性病毒病已成为对虾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了攻克病毒病,尽快恢复对虾养殖业,我省各级政府、渔业主管部门、科研教育、推广和生产单位在对虾病害防治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37.
光棘球海胆的主要卵黄蛋白c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取成熟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性腺中的RNA做模板,根据NCBI数据库中已知海胆(编号:AB097218、AB192414、AY090112)主要卵黄蛋白MYP c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LA PCR方式分段扩增并测序得到了光棘球海胆MYP cDNA的全序列。扩增的cDNA全长4 061 bp,包含4 047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 349个氨基酸。用CluxtalX1.83对光棘球海胆与其他几种已知海胆MYP cDNA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3.01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光棘球海胆与其他7种海胆的MYP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从氨基酸水平上看,光棘球海胆与红海胆(Pseudocentrotus depressus)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69±0.01;与同科的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紫球海胆(S.purpuratus)、中间球海胆(S.intermedius)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095±0.012、0.098±0.011和0.101±0.012;与白棘三列海胆(Tripneustes gratilla)、拟球海胆(Paracentrotus lividus)及绿海胆(Lytechinus variega-tus)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遗传距离分别是0.216±0.017、0.218±0.017和0.535±0.028。获得光棘球海胆MYP cDNA序列可为进一步研究MYP基因的功能和系统的进化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8.
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LA-PCR扩增和引物步移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辽东湾斑海豹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完成了基因组成和系统发生学分析。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长为16 754bp,其基因构成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基本一致,包括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控制区。在其37个基因中,ND6、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UCN)、tRNAGlu、tRNAPro位于L链上,其余均位于H链上。对我国辽东湾、韩国和美国阿拉斯加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线粒体基因组长度略有不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重复片段形式存在的控制区序列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编码区中,3个目标群体的线粒体ND5基因核苷酸差异最为显著,共检测到了18个突变位点,造成4处氨基酸序列变异。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的变异分析及海豹科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辽东湾和韩国斑海豹的序列同源性显著高于美国阿拉斯加斑海豹,说明辽东湾和韩国斑海豹很可能来自同一个种群。  相似文献   
39.
为探明海蜇养殖群体的种质情况,了解海蜇自然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获得的海蜇转录组数据,利用MISA软件筛选出5088个微卫星位点,挑选出10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58个位点扩增出目的条带,其中25对微卫星引物具有多态性,并对江苏自然群体和辽宁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江苏自然群体和辽宁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120、2.360,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112、1.738,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495、0.378,多态信息含量均值分别为0.420、0.311,香农信息指数均值分别为0.823、0.593。统计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度多态性水平,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稍高于养殖群体。本研究的结果为海蜇遗传改良、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0.
采用表达序列标签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获得了圆斑星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Ⅰα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2171 bp,5'UTR为20 bp,3'UTR为1053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098 bp,可编码365个氨基酸,包含信号肽、抗原结合域(α1、α2),IGC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