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31.
玉米粗缩病猖獗流行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粗缩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两种重要的病毒病害之一 ,该病由灰飞虱 (Laodelphaxstriatellus)传播 ,侵染禾本科杂草和作物 ,包括 2 8属 5 7个种。采用调整播期的方法曾经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1-5] ,但 2 0世纪 90年代再次暴发流行 ,在京、津、鲁、豫、浙、陕、甘、晋、辽等地大发生 ,如 1 996年河北省种植玉米 2 2 3万hm2 ,有 75 6万hm2 发病 ,其中 2 0万hm2 减产 5 0 %左右 ,1 3万hm2 因病毁种 ,损失惨重。有关专家对流行原因和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6-9] 。为了对玉米粗缩病的流行进行准确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32.
文章对西瓜果斑病、马铃薯环腐病、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学症状及病原菌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对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上述检疫性细菌病害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3.
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新兴的模式植物,在病毒-植物的互作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毒,明确该病毒是否能够侵染二穗短柄草,是进行病毒-寄主互作研究的前提。本研究利用传毒介体灰飞虱将RBSDV人工接种于二穗短柄草Bd21,观察RBSDV是否侵染短柄草,以及侵染后的症状发展过程,同时对病毒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RBSDV可以侵染二穗短柄草;初期症状为节间缩短,随后表现植株矮缩、心叶扭曲、缺刻等症状;PCR检测有明显的目的条带。由此确定二穗短柄草是RBSDV的新寄主,可作为该病毒与寄主互作的研究材料。这为进行RBSDV抗病基因鉴定、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农作物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通过将玉米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研究了温度对RBSDV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的影响以及玉米接种苗龄、接种强度及接种时间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平均温度分别为18.50、23.50、27.50℃时,循回期分别为36.27、21.76、16.38 d;在玉米芽鞘期至2叶1心期接种,接种强度每苗为7~10头虫,接种时间72~96 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其它处理;感病对照郑单958、掖107、掖478发病充分,病情指数为97.70%~100.00%。用已知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可客观反映供试玉米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35.
几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和鉴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病原细菌是寄生在植物上的原核生物,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根据其形态学性状进行分类鉴定较为困难,其检测和鉴定技术不同于常规真菌、病毒的检测和鉴定。综述了植物病原细菌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36.
玉米抗粗缩病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通过带毒灰飞虱在玉米幼苗上传毒接种玉米粗缩病毒试验表明,1头带毒灰飞虱即可传毒使玉米发病,具有较高的传毒效果,接虫3d后灰飞虱的存活率为20 0%~63 6%。网箱集团接种试验表明,每网箱(70cm×60cm×50cm)放200头(1 7头株)灰飞虱接种100~130株玉米幼苗,3d后移虫,4叶期将玉米移栽到田间,抽雄孕穗期调查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为92 31%~100%,病情指数为70 65%~98 03%。因此,网箱集团接种结合移栽可实现规模化大批量的人工接种,为抗玉米粗缩病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的分布及其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在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分布及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为病害流行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16年,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山西等7个省66个县/市/区田间,采集了864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植物样品。提取样品总RNA,利用一步法三重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BYSM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利用RT-PCR扩增获得BYSMV的L和N基因片段,克隆并测定核苷酸序列,应用MEGA、DnaSP和PAML等软件分析BYSMV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特征。【结果】从48个县/市/区采集的336份样品中检测到BYSMV,检出率为38.89%,该病毒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北、山西和山东,另外,河南及安徽北部亦有分布,江苏徐州和邳州仅局部发生。基于BYSMV的L、N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可将分离物划分为2个亚组,亚组I中的分离物其来源涉及全部7个省份,而亚组II中的分离物仅来自陕西和山西2个省,基于L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组II分离物与伊朗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BYSMV的遗传分化与分离物的地理来源相关,而与寄主植物、发生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运用RDP程序包的7个软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显示没有支持重组的证据。选择压力分析显示,亚组内和亚组间的ω(dN/dS)值(0.02-0.19)远小于1,表明群体正承受净化选择。L和N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Hd)值(0.90909和0.99524)均大于0.5、核苷酸多样性(π)值(0.01324和0.01224)均高于0.005,表明中国BYSMV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L和N基因片段的遗传分化研究显示,东部和西部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0.32201和0.37326)均大于0.25,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表明东部和西部的BYSMV群体严重分化;基因流(Nm)值(0.53和0.42)均小于1,说明有限的基因流是促使群体发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结论】BYSMV在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分布广泛,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BYSMV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东部和西部群体之间存在严重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8.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39.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 及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是危害番茄的主要病毒。2016~2017年,在河北省18个番茄主产区调查番茄病毒病危害情况,采集262份植株矮化、叶片黄化、褪绿、卷曲的番茄样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016~2017年河北省番茄病毒病发生普遍,所检样品中TYLCV的侵染率为68.66%,其中与ToCV复合侵染率为19.5%;除栾城、滦南、乐亭、永年4地样品暂未检测到ToCV外,其他14个采样点的样品均检测到ToCV,侵染率为19.5%,且全部表现为与TYLCV复合侵染,河北省番茄主产区暂未发现ToCV单独侵染的样品。  相似文献   
40.
文章对西瓜果斑病、马铃薯环腐病、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学症状及病原菌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对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上述检疫性细菌病害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