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29篇
  37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25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果园管理机液压系统工作可靠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分别搭建液压系统行走回路、调平回路和回转回路的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动态仿真分析,得到各回路对应的压力、流量、转速等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越障过程中,负载转矩呈一种阶跃性变化,由0Nm迅速转换为300Nm,压力由0MPa转换为10MPa,行走系统在越障过程中压力波动小,稳定性好;对于横坡调平系统,通过仿真分析得出2个调平油缸压力和流量曲线始终保持一致,进而验证该回路满足同步动作的实际情况;对回转系统进行液压仿真,可以得出随着节流口开口量的不断增加,回转马达的转速逐渐升高,由1.7r/min上升到7.8r/min,溢流阀的流量不断减少,由48.2L/min下降至40L/min,系统压力小,回转马达运行可靠,果园管理机回转平稳。  相似文献   
32.
33.
王飞  王建国  李林  刘登望  万书波  张昊 《核农学报》2019,33(11):2261-2270
为探究施钙与覆膜栽培对花生植株Mg、Fe、Zn营养改善状况,以大籽品种湘花2008和南方典型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缺钙酸性红壤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基施钙肥梯度[不施钙(Ca0)、施钙375 kg·hm-2(Ca375)、施钙750 kg·hm-2(Ca750)]和2种栽培方式[露地(OF)、覆膜栽培(PF)],采用土柱栽培,研究施钙与覆膜栽培对植株Mg、Fe、Zn含量,积累及籽仁分配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钙肥明显提高了花生茎秆、根系、果针、籽仁中Mg和Fe含量,其中,Ca750-OF处理较Ca0-OF分别提高19.2%、10.4%、38.6%、3.1%和21.5%、30.9%、27.5%、20.0%,但显著降低了叶、茎秆、果壳及籽仁中Zn含量。覆膜栽培提高了茎秆、果针、籽仁Mg含量及果壳、籽仁Zn含量,较露地栽培分别提高10.8%、12.2%,但降低了花生叶、茎秆、根系Fe和Zn含量。施钙与覆膜栽培增加了花生植株、生殖体(针壳、籽仁)Mg积累量、籽仁Mg分配系数。施钙实现花生整个植株体Fe积累量的富集,其籽仁Fe分配系数显著提高68.8%,而覆膜栽培籽仁Fe和Zn积累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增施钙肥降低了花生营养体Zn积累量,显著提高了籽仁Zn积累量及籽仁Zn分配系数,提高效果表现为Ca750>Ca375。年份、施钙处理、栽培措施三者间对籽仁积累量及分配系数存在正交互作用。植株Ca积累量与Mg、Fe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存在协同吸收关系。综上,施钙与覆膜栽培促进了土壤活化,有利于花生植株中Mg、Fe的吸收,加快Mg、Fe、Zn向籽仁的富集,进一步扩大“库容”。本研究结果为南方酸性缺钙红壤旱地改良及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利用BSA法发掘野生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野生大豆的硬实性是大豆遗传改良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BSA法发掘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QTL,为野生大豆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栽培大豆中黄39与野生大豆NY27-38杂交构建F2和F7分离群体,从每个单株选取整齐一致的种子,取30粒种子置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30 mL蒸馏水,25℃培养箱中暗处理4 h,设3次重复,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皿中正常吸胀和硬实种子数。在F2群体中,选取22个正常吸胀单株(吸胀率>90%)和16个硬实单株(吸胀率<10%);在F7群体中,选取20个完全吸胀单株(吸胀率=100%)和20个完全硬实单株(吸胀率=0%),单株DNA等量混合,分别构建2个吸胀和2个硬实DNA池。利用259对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吸胀和硬实DNA池进行检测,筛选在吸胀和硬实DNA池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用192个SSR标记检测F7分离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大豆硬实相关QTL。【结果】利用F2个体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染色体16.3 Mb区间和第6染色体23.4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0个和8个在两池间有差异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检测F2群体,将第2染色体的QTL定位于Satt274与Sat_198间的276.0 kb区间,该区间包括已克隆的大豆硬实基因GmHs1-1,解释17.2%的表型变异。第6染色体的QTL位于标记BARCSOYSSR_06_0993与BARCSOYSSR_06_1068间,可解释17.8%的表型变异。利用F7株系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27.4 Mb区间)、6(27.8 Mb 区间)和3染色体(18.2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1个、9个和4个在两池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利用F7群体构建包括192个SSR标记、覆盖2 390.2 cM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硬实相关QTL,其中第2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t274与Sat_198间,可解释23.3%的遗传变异。第6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_402与Satt557之间,可解释20.4%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标记Sat_266与Sat_236间发现一个可以解释4.9%表型变异的QTL,与BSA法检测的结果相符。【结论】利用BSA法可以检测到传统遗传作图定位的所有与硬实性相关的QTL,证明BSA法发掘大豆种子硬实性主要QTL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35.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枯菌2号小种引起的香蕉细菌性枯萎病(moko disease)是香蕉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为指导香蕉细菌性枯萎病的预防控制和制定相关的检疫政策,该研究根据EPPO公布的香蕉细菌性枯萎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资料,分别采用GARP和MAXENT两种预测模型对其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域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GARP和MAXENT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域集中分布于东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浙江、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高风险适生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福建和云南省.  相似文献   
36.
本文对琼胶平板稀释纯化法进行了改良,建立了一种新方法—平板稀释画线分离法,既保留了其简单快速,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的优点,又解决了可靠性差的缺点,适用于一些不易直接挑取的体积较小,颜色较淡的真菌孢子,如镰刀菌等,和传统分离方法相比节约了大量时间,适合大量样品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37.
为了建立赤峰地区滴灌玉米施肥技术体系,指导农业生产,按照“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法实施玉米随机区组肥料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过拟合玉米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函数方程,进行综合决策分析,得出在本试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滴灌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369.53kg/hm2、P20578.52kg/hm2、K2049.50kg/hm2,最高产量是11824.61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N342.02kg/hm2、P2O575.13kg/hm2、K2O47.53kg/hm2,最佳产量是11787.99kg/hm2,最佳N、P2O5、K2O比例为1:0.22:0.14。通过试验得出的最佳施肥量即为适合赤峰地区滴灌玉米生态系统的推荐施肥量,也即是滴灌玉米优化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38.
长庆油田抽油机参数优化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庆油田单井产量低、油井系统效率低等情况,通过分析抽油机冲程损失、低冲次实现方式、不同泵径实际抽汲液量,提出长庆油田应大力推行小泵径、长冲程、低冲次的抽汲参数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3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大尺度环境、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方面,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滨州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是一次较典型的稳定纬向型暴雨。副高边缘西南低空急流、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和中尺度辐合线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上的低层暖平流等对判断暴雨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0.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1)、小偃22×小偃6号(F1)、石5144×小偃22(F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