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88篇
园艺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为了解近年来四川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通过RT-PCR方法,对四川省各地疑似病料进行PRRSV检测,确定获得阳性样本基因型和对GP5基因遗传进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49份疑似病料中经ORF7片段检测33份为阳性,阳性率为22.15%(95%CI:15.8%~29.7%);通过对NSP2片段的检测,其中有9份为PRRSV高致病性毒株(HP-PRRSV)、5份为PRRSV经典毒株、8份为PRRSV NADC-30样毒株;通过对GP5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到11株部分的GP5基因序列数据,所获序列与已报道对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0.4%~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74.3%~100%.结果表明,近两年四川地区PRRSV主要流行毒株为HP-PRRSV,同时新的变异毒株NADC30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四川地区乃至国内各地区的PRRSV基因在逐渐变异,且毒株的流行趋势在转变,提示应加强对PRRSV流行及变异的监测.  相似文献   
222.
采集692份临床健康成年牦牛肛门棉拭子标本,无菌划线接种于改良Skirrow培养基上,根据特征的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检测方法共分离鉴定出空肠弯曲菌15株,阳性率为2.17%;对其中14株菌进行16 S rRNA克隆、测序,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源菌株组内的同源性为99.5%~100%,与Gen-Bank中其他源菌株的同源性为95.8%~100%,系统发育研究表明,牦牛源空肠弯曲菌菌株与国内鸡、猪源和澳大利亚人源L14630菌株的遗传关系较近,与国外其他人源、牛源、鸡源及黑头鸥源菌株有较远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223.
根据鸡β-干扰素(ChIFN-β)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鸡IFN-β mRNA表达水平的荧光定量RT-PCR (RRT-PCR)方法,并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和新城疫病毒强毒株(vNDV)感染后3、6、12、24、30 h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IFN-β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RRT-PCR特异性好,对鸡IFN-β mRNA的扩增效率为94.18%,线性范围为10-8~10-3,相关系数为0.992,最低能检出48拷贝/反应。AIV在感染CEF后6、12 h显著抑制IFN-β mRNA的表达,24 h开始诱导IFN-β mRNA表达,30 h时IFN-β mRNA水平显著升高;vNDV在感染CEF后的24 h内显著抑制IFN-β mRNA的表达,30 h时则显著诱导 IFN-β mRNA表达。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5N1和NDV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相似文献   
224.
黄兴  岳华 《中国畜牧兽医》2010,37(9):210-212
自从纳米材料诞生以来,就因其特殊功效而备受瞩目。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用纳米材料研制疫苗佐剂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作者从目前常用免疫佐剂存在的问题、纳米佐剂的概念、纳米佐剂的研究进展、前景和展望共4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纳米佐剂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25.
“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村官"项目已经实施了10 a,大学生村官对于促进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该项目尚存在着许多不足。大学生的理想冲动遭遇现实生活的制约、目的不纯、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和能力难以得到村民的信服等都影响着大学生村官项目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26.
本研究旨在评定H5N1禽流感病毒(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H5N1 AIV)感染小鼠后,脾脏组织中6个候选内参基因酪氨酸3/色氨酸5-单加氧酶激活蛋白(tyrosine 3-monooxygenase/tryptophan 5-monooxygenase activation protein,Ywhaz)、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1(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1,Hprt1)、琥珀酸脱氢酶A亚基(succinate dehydrogenase flavoprotein subunit,Sdha)、β-肌动蛋白(β-actin,Actb)、肽基脯氨酰异构酶A(peptidyl prolyl isomerase A,Ppia)和18S核糖体RNA(18S ribosomal RNA,18S rRNA)的稳定性。通过H5N1 AIV强毒株A/DK/GD/378/08感染小鼠,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于12、24、48、72、96、120和144 h检测感染组与对照组中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然后用Genorm软件对内参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正常小鼠脾脏组织中6个内参基因稳定度由高到低分别为Ywhaz/Hprt、Sdha、Actb、Ppia、18S rRNA;H5N1 AIV感染的小鼠脾脏组织中6个内参基因稳定度由高到低分别为Ppia/Sdha、18S rRNA、Hprt、Ywhaz、Actb;综合评价正常和H5N1 AIV感染后小鼠脾脏组织中6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度由高到低分别为Sdha/Hprt1、Ywhaz、Ppia、Actb、18S rRNA。因此,小鼠脾脏组织中Ppia和Sdha是研究H5N1 AIV在机体中复制时最理想的2个内参基因;Sdha和Hprt1则是在研究H5N1 AIV与机体相互作用时最理想的2个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227.
228.
云南省某奶牛场1~3月龄犊牛暴发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试验对该场送检的16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牛A群轮状病毒(BRVA)、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冠状病毒(BCoV)、牛诺如病毒(BNoV)、牛凸隆病毒(BToV)、牛纽布病毒(BNeV)、沙门氏菌(Salmonella)、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9种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得出:16份样本中BNeV、BRVA、BToV和BNoV的检出率分别为62.5%(10/16)、37.5%(6/16)、18.75%(3/16)和6.25%(1/16),其他病原体未检出。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可以确定BRVA、BNoV、BNeV和BToV这四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是引起该养殖场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本结果为该场犊牛腹泻疾病的针对性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29.
为查明某奶牛场犊牛群出现口腔黏膜糜烂症状的病因,无菌采集10份发病犊牛口腔黏膜糜烂组织样本,对引起牛口腔黏膜糜烂的常见病原,通过PCR检测和基因测序进行病原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0份样本中检出6份牛丘疹性口炎病毒(BPSV)阳性,其他病原未检出;从6份BPSV阳性样本中,克隆获得6条部分B2L基因序列;经系统发育分析,6条B2L基因序列聚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并且每个分支内包含3条扩增获得的序列。结果表明,该奶牛场犊牛暴发的以口腔黏膜糜烂为特征的疾病为BPSV感染,而且牛场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毒株流行。本研究丰富了国内BPSV毒株资料,为后续BPSV分子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0.
2022年3月冬春换季期间,宁夏某肉牛场暴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为了解造成此次病情的病原,采集12份发病牛的鼻腔深部棉拭子样品,采用PCR和RT-PCR方法,分别对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病毒(BAd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细小病毒(BPV)、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共10种BRDC相关病原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4种病原,其中BAdV-3和Mh的检出率均为100%,BCoV和BVDV检出率均为66.67%,其他病原均未检出;在12份牛鼻拭子样品中,存在BAdV-3+Mh、BAdV-3+Mh+BVDV、BAdV-3+Mh+BCoV和BAdV-3+Mh+BCoV+BVDV共4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6.67%、16.67%、25.00%和41.67%。对Mh和BVDV进行分型鉴定发现,该场流行的Mh为荚膜血清型A1型,BVDV为基因1a亚型。结果表明,该牛场发生的BRDC是由BAdV-3、BCoV、BVDV 1a亚型和Mh A1型等病原以不同组合形式混合感染所致。因此,牛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管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