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5篇
  399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示范总体实施方案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2013—2020年)》和《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实施方案(2014—2016年)》,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2015—2016年实施计划》。为做好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示范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编制了《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示范实施方案》。该方案基于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用GIS工具和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阐述了开展项目建设扰动遥感识别、建设扰动合规性分析、数据入库管理、信息即时交换与共享的工作流程与技术方法。该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监管示范工作的目标与任务、监管对象及其主要指标、工作流程与技术方法、组织实施与进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规范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市场行为,为中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借鉴相关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为例,采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走访调研的方法。[结果]按照指标筛选原则和流程确定了7个Ⅰ级评价指标,21个Ⅱ级指标和47个Ⅲ级指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Ⅰ级指标的权重。[结论]本文构建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和权重是根据专家意见和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遴选和确定的,具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可加快和推进中国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上图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是指项目建设单位依法应承担水土流失防治义务的区域,也是各类建设施工活动和扰动影响严格限定的范围或者不允许超出的范围。防治责任范围矢量图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而目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基本上是纸质图,需要通过上图将其空间化和矢量化。重点介绍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上图的含义和总体要求,以及基于公里网格交叉点和特征地物点的地理配准技术、防治责任范围边界勾绘和属性数据录入等上图关键技术,可以为全国各地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4.
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保持功能直接关系到人类福祉,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和评估,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内容,基于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从保护水土资源功能、防灾减灾功能、改善生态功能及促进社会进步功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二、三级功能评价指标,以期建立适合中国范围的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为测算年度全国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和政府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属地方为主的事权,水土保持法明确国家要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近年来,以水土流失严重县为重点,水利部组织实施了坡改梯专项工程、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农发水土保持项目等重点治理工程,收到明显成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发展变化,水土流失严重县有必要做一定的调整。基于此,进一步明确了水土流失严重县的确定原则,提出了水土流失严重县的初步名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包含867个县的水土流失严重县名单,并对其分布情况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6.
在开源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的基础上,选择大凌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降雨侵蚀力、土壤可侵蚀性、坡长等土壤侵蚀因子栅格数据分布式存储策略,利用MapReduce编程模式设计实现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算法程序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计算,并扩展Geoserver的栅格文件读取功能,增大对HDFS栅格文件的读取支持,实现土壤侵蚀强度计算结果的快速发布。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大数据量、高分辨率土壤侵蚀因子栅格数据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计算,可较好满足区域土壤侵蚀预测预报的时效性要求;程序运行过程中计算任务本地化效果明显,显著降低了计算过程中的网络传输压力,网络使用率约22%,且系统性能可通过增加计算节点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可为大数据量、高分辨率栅格数据下区域土壤侵蚀强度计算及发布GIS设计开发提供指导,为大凌河流域土壤侵蚀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类活动扰动比较大的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和人类活动扰动比较小的青海省称多县为例,收集了2014—2015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等资料,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水力侵蚀模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7年与2014—2015年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面积的差异,对比了基于两期土地利用图和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消长变化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两期土地利用图得到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大,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小,前者水土流失面积变化量是后者的64倍(称多县)和94倍(达拉特旗)。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水土流失面积消长量远小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量。本结果可为即将开展的全国水土流失消长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8.
[目的]实地调查极端降雨事件下的土壤侵蚀特征,探寻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人类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受2019年8月9号台风"利奇马"暴雨影响较大的山东省临朐县为调查区域,采用资料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曾家沟、耿家沟典型小流域的坡面侵蚀、道路侵蚀及弥河上游各级河道的冲淤情况。[结果]"利奇马"台风过境期间,暴雨中心的雨量站降雨量达到50 a一遇标准;林草地、撂荒地基本无细沟侵蚀发生,坡耕地细沟侵蚀模数为4 560~19 500 t/km~2,梯田田面上细沟集中于承接上方汇水的位置;受植被保护或石坎梯田的田坎完好,而其他类型田坎滑塌严重。调查样地滑塌侵蚀模数301~36 321 t/km~2,田坎滑塌最为严重;河岸尤其是弯顶处冲刷严重,河道回流区、两河交汇处、拦河坝以及桥梁上游等淤积量较大。[结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减少暴雨造成的土壤侵蚀量。建议针对不同部位和利用类型的土地设计修建适宜的蓄排水和保土措施,并加强对农民的水土保持型农艺培训,提升极端暴雨下的水土流失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9.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的重要措施。工程实施效果对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实施的综合效果进行评估是目前迫切需要的。运用文献分析法深入分析了CNKI数据库中近十年有关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及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成果报道,从筛选的120篇文献中,归纳总结、聚类分析出已有重点工程实施效果评估14项常用指标及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常用指标9项。基于此,针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多拦沙、多输水、输好水"的特点,结合同行专家咨询意见,构建了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计划任务完成率、调蓄水能力变化、基本农田粮食增产、人居环境改善等指标,可为今后同类工程的效果评价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0.
三月大地,春暖花开。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发展浪潮汩汩涌动。一年春作首,百事国为先。水土保持时不我待,紧跟春天步伐,共振时代脉搏,书写崭新篇章,为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能生万物是春风。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四个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春风拂万物,水足染新绿。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