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8篇
  6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玉米螟,又名钻心虫、箭秆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是世界性害虫,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从而造成玉米减产。根据其发生特点,采取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可以有效降低其为害程度,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2.
数字景观技术是风景园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是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学相结合的产物。结合现有研究已知数字景观从技术角度来分类,包括了信息采集、数字景观信息分析、可视化与模拟。而从技术复杂度而言,技术需求逐级递升。从应用深度来划分,有模型、协同、复合三个应用层次,应用深度逐级递升。数字景观技术的三种技术分类结合三个应用层次,可以形成数字景观教学循序渐进的梯级构建路径。基于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已有学科体系,结合数字景观技术应用成熟度分析,研究分步推进的改革办法。  相似文献   
23.
兰花大棚内无线传感器网络433MHz信道传播特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不同的应用环境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该文针对兰花大棚环境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的要求及其应用环境的特性,以433 MHz为载波频率,研究了无线射频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无线信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包括发射功率、数据包长度、距离、发射端位置等参数,获得了接收信号强度、丢包率等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的衰减符合对数模型,其决定系数R2最大为0.9246,最小为0.8753;发射功率为0和-5 dBm时,信号较强、通信成功率较高;发射功率处在0和-20 dBm时接收信号强度波动较大;在数据传输速率为1.2 kbps、和调制扩频为高斯频移键控方式等参数确定的情况下数据包的长度对丢包率的影响很小。在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发射功率和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参数与发射功率之间、传播环境因子n与发射功率之间成二次多项式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67和0.8686;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发射功率不同通信距离的接收信号强度,为兰花大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建提供支持。此外,设计了接收信号强度三维曲面图和等高曲线图,可直观反映兰花大棚环境下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为今后无线节点布置与组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丰富。多具有地方特色。本文简述了山东省农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及特色,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牛乳、羊乳、水牛乳、骆驼乳四种生鲜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并为乳制品生产厂家科学配比及消费者选择乳制品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分别采用FAO/WHO氨基酸评分模式和全鸡蛋蛋白模式对四种生鲜乳中蛋白质进行评价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每100 g牛乳、羊乳、水牛乳、骆驼乳中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39、3.24、4.47、3.84 g;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8、1.36、1.86、1.59 g;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92.19、94.07、93.02、92.02。四种生鲜乳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大于90,说明四种生鲜乳均为优质蛋白质源。其中,水牛乳中蛋白质、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但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是羊乳略高。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人冻干重组脑利钠肽(rh 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9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对照组静脉注射硝酸甘油48 h,治疗组静脉注射人冻干重组脑利钠肽48 h。观察两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4周时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期末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治疗前、治疗后72 h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以及6个月随访时6 min步行试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等指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两组用药后72 h及1周,两组NT-pro BNP均较同组用药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均P<0.05);与用药前比较,两组用药后1、4周的LAD、LVEDD、RWMI水平均下降,LVEF水平提高(P<0.05)。而同期治疗组LAD、LVEDD、LVEF改善更显著(P<0.05);用药后4周时,治疗组RWM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时治疗组的6 min步行较对照组长[(436±89)m vs(387±92)m,P<0.05]);6个月观察期内,治疗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1.74%vs 38.64%,P<0.05)。结论 rh BNP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27.
不同有机物料对潮土微团粒分形特征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中低产区砂质潮土为对象,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豆秆、玉米秆、鸡粪和猪粪)还田处理对土壤微团粒结构分形和不同粒级有效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有机物料处理相比,随有机物料添入量增加,0.1 ~0.053mm土壤粒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7%~13%,达到5%显著性差异水平;<0.053 mm土壤粒级的质量分数相应小于对照处理.2)土壤分形维数在2.52~2.72之间,与0.1 ~0.053 mm土壤粒级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与<0.053 mm土壤粒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1.随着从单施到混合配施的处理,有机物料改变微团粒结构的分配比例,分形维数变小.3)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的加入均能使土壤以及各粒级的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呈显著性增加.施入有机物料后,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在0.1~0.053 mm土壤粒级中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68%~528%、141%~1000%和16% ~ 81%,在<0.053 mm的粒级中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4% ~ 44%、17% ~ 170%和21% ~66%.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表现为秸秆施用(73.1 mg/kg)>秸秆与粪肥双倍混合施用(69.3 mg/kg)>秸秆与粪肥单倍施用、猪粪施用(63.0 mg/kg)>鸡粪施用(59 mg/kg)>对照(49.9 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表现为豆秆施用(140 mg/kg)>秸秆与粪肥双倍混合施用、玉米秆施(120 mg/kg)>秸秆与粪肥单倍施用(86.5 mg/kg)>粪肥施用(76.8 mg/kg)>对照(56.5 mg/kg);有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玉米秸秆(40.9 mg/kg)>粪肥处理、秸秆与粪肥混合处理(35.91 mg/kg)>豆秆处理(30 mg/kg)>对照(26.8 mg/kg);土壤总养分质量分数表现为豆32和玉32处理(259 mg/kg)>秸秆与粪肥倍量处理及豆16处理(225 mg/kg)>玉16处理(210 mg/kg)>秸秆与粪肥单倍量和猪8处理(191 mg/kg)>鸡粪处理(173 mg/kg)>猪4处理?  相似文献   
28.
基于发射功率自适应的稻田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水稻生长过程环境因素变化较大以及传感器节点的能量大部分被无线射频阶段所消耗,设计了发射功率自适应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建立了长时间、稳定、高可靠性的稻田无线传感器网络。试验测试了水稻的株高、叶面积与生长天数的关系以及对无线信道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株高和叶面积的增加会降低无线信号强度和通信成功率;通过增大发射功率可以提高通信质量克服由于水稻生长因数对无线信道的影响。在软件设计方面,传感器节点采用睡眠、苏醒工作机制来降低功耗。同时为了延长工作时间、提高通信质量,提出了根据水稻生长周期、通信距离、接收信号强度、平均丢包率等因素自动调整节点发射功率的能量自适应功耗调整机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田节点发射功率越大,有效通信距离越远,且水稻的密度和高度等对通信有重要的影响;节点发射功率在5 dBm以下时,发射功率的改变对节点工作电流影响较小,节点工作电流均小于40 mA;采用该机制对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增大节点发射功率可使通信成功率有大幅的提升;降低节点发射功率仍然保持良好的通信效果。水稻分蘖和抽穗2个生长时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发射功率自适应策略,提高了通信质量,平均丢包率在5%以下,通信成功率大于97%,达到了预期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29.
30.
张学鹏  李腾  王彪  刘晴  刘涵瑜  陶志强  隋鹏 《作物杂志》2021,37(2):62-15598
为了明确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温度阈值,采用盆栽试验,利用可精准控温(模拟大气温度变化)的人工气候室,以日最高温32℃为对照,分别设置日最高温34℃、36℃和38℃ 3个处理,于玉米拔节期进行持续10d的温度控制试验,比较叶片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对不同高温的响应,以及叶片气孔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光反应阶段,38℃处理下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与其他处理相比均显著降低,但胁迫解除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他3个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暗反应阶段,与对照相比,36℃和38℃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均显著升高,且38℃处理在胁迫解除后Pn未能恢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36℃和38℃处理下,叶绿体结构逐渐紊乱降解,脂质球体含量增加,淀粉粒合成减少。综上可知,对于玉米叶片“源”,日最高温的胁迫阈值是36℃,阈值附近的高温胁迫主要是限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