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9篇
  16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明确池塘优势蓝藻对潜伏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致死效应,为完善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阳性对照组(PC)、阴性对照组(NC)、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活藻组(MAL)和铜绿微囊藻死藻组(MAD),加藻组的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均为106 cells/mL,每组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144 h.除NC组对虾不携带WSSV外,其他组的对虾均经WSSV人工注射感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检测对虾样品中的WSSV携带状况,并通过显微计数法统计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结果]NC组对虾在试验结束时(144 h)的累计死亡率为11.1%;PC、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明显升高趋势,至试验结束时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4.4%、82.2%和88.9%,表现为加铜绿微囊藻(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远高于2个对照组(PC和NC).MAL、MAD和PC组对虾肌肉样品均携带104 copies/g以上的WSSV,其中又以MAD组的WSSV携带量最高.在铜绿微囊藻试验组中,对虾死亡率与铜绿微囊藻呈显著相关(P<0.05),与WSSV的相关性则未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铜绿微囊藻能有效加速WSSV感染对虾的死亡速率,增加对虾累计死亡率,即使是死亡的微囊藻细胞也能促进对虾体内WSSV的增殖.  相似文献   
22.
[目的]明确辣木瑙螟幼虫最佳的分龄指标及幼虫虫龄数,为辣木瑙螟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实验室对辣木瑙螟幼虫头壳宽、体长和体宽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通过Dyar定律推断其龄数,并通过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分龄的合理性.[结果]辣木瑙螟幼虫分为5龄,1~5龄幼虫的头壳宽平均值分别为0.25、0.40、0.63、0.92和1.30 mm,体长平均值分别为2.09、3.69、6.10、10.09和12.93 mm,体宽平均值分别为0.34、0.57、0.94、1.33和1.92 mm.各龄幼虫头壳宽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和Crosby指数最小,头壳宽与虫龄间的三次和二次线性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最大(R2=0.9999),头壳宽与虫龄间指数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955)较高,拟合程度均较好.28℃下辣木瑙螟幼虫历期为10~13 d.[结论]辣木瑙螟幼虫分为5龄,头壳宽为辣木瑙螟幼虫虫龄判定的最佳指标,体长和体宽不适合用于辣木瑙螟幼虫虫龄的判定,其行为、体色和刚毛可为虫龄的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农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农村地区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了以女性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在甘肃省武威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结合技术研发与推广部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妇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Fenton试剂强化微电解工艺预处理中纤板热磨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保持废水中亚铁离子(Fe2+)和过氧化氢(H2O2)的摩尔比为0.05~0.10,反应30 min后将废水pH值调到8.5,可进一步将微电解出水的化学需氧量值从14 000 mg.L-1降低到3 500 mg.L-1左右,大幅提升了预处理的效果,并为后续的生化处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对热磨废水和最终出水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结果显示,微电解-Fenton氧化工艺的氧化能力可以打开所有热磨废水中单环萜烯的键,将它们氧化成低碳原子的酯类、醇类和酮类化合物,但还不足以将废水中所有双环萜烯的键打开。图5表1参13  相似文献   
25.
不同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和杂草生长旺期处理剂对玉米田杂草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00 g/L乙草胺EC、720 g/L异丙甲草胺EC对马唐、稗草和反枝苋等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48%莠去津WP对阔叶杂草马齿苋、铁苋菜、反枝苋等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40 g/L烟嘧磺隆SC、100 g/L硝磺草酮油悬浮剂和20%百草枯水剂对玉米田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效。不同处理间防效差异较大,应针对不同杂草种类选用相应的除草剂和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26.
根据2011年6月中旬(前调查)、7月上旬(中调查)和7月中旬(后调查)黄河口海域3航次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数占79.0%,棘皮动物仅占3.0%。调查期间黄河口海域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上均占有优势地位,3次调查优势种均为中小型的软体动物和小型多毛类动物。3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出现较大变化。前调查和中调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接近;而后调查与前调查、中调查相比,丰富度指数更低,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更高。群落中多毛类比例较高而棘皮动物比例较低,表明黄河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处于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状态。多样性分级结果表明,3次调查多样性指数均为差级,后调查丰富度指数为差级,前调查、中调查丰富度指数虽为中等,但非常接近差级。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生物量已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27.
正入夏以来,湖北省襄阳市各级农机部门,以打造"信息‘三夏’、绿色‘三夏’、平安‘三夏’、质量‘三夏’"为重点,全力组织开展"三夏"农机化生产。在抢收抢种高峰期间,全市共上阵各类作业机械40余万台(套),截止到5月31日,襄阳市小麦抢收已基本完毕,共完成小麦机收面积526.5万亩(1亩约为0.067hm~2),机收率达到96.5%;完成小麦机收秸秆粉碎还田442.8万  相似文献   
28.
农民收入的安全性以及风险性可以通过社会保障资金得到提升和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下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这一课题展开深入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9.
烟草扭脉病毒部分基因组特征及其分类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T-PCR从烟草丛顶病发病烟株总RNA中获得烟草扭脉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基因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该片段全长1655bp,共包含TVDV的部分RdRp基因、完整的CP基因和完整的MP基因。其中RdRp基因与CP基因的间隔区(IR)长201nts,符合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归属依据;对RdRp、CP、MP基因以及IR序列的对比分析,显示了TVDV与黄症病毒科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较高同源性。根据三个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分子同源树的分析,也都显示了TVDV与黄症病毒科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同源性最高,进一步证实了TVDV应该是黄症病毒科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的确定成员。  相似文献   
30.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智慧林业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方向,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物联网技术具有实时感知、快速响应、精确控制等特点,在林业信息感知、获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智慧林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简介物联网相关技术,概述国内外利用林业物联网技术在森林资源监管、林业灾害监控、林业生态监控、林产品安全质量监管等智慧林业建设中取得的应用进展,比较其在国内外智慧林业建设发展现状中的差异,探讨林业物联网技术在标准建设、林业专用传感器研究、林业信息传输、林业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林业物联网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林业物联网的发展及智慧林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