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为丰富鱼类锥虫的物种资源,了解养殖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通过调查湖北地区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在武汉市江夏区牛山湖渔场养殖的鲫血液中分离到一种锥虫,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对该锥虫进行描述。通过形态特征和衍征的比较与分析,发现该锥虫与秉志锥虫(Trypanosoma pingi)形态一致,故鉴定为秉志锥虫。扩增并获得秉志锥虫的18SrDNA分子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18SrDNA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4.62%,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秉志锥虫落于淡水鱼类锥虫支类,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形成姊妹群。  相似文献   
12.
氰戊菊酯对鲤科鱼类致突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胚胎致畸率,研究了氰戊菊酯对鱼类的致突变效应。结果显示:氰戊菊酯对1龄草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60.62μg/L;1.2μg/L以上的氰戊菊酯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三者的变化趋势均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表明氰戊菊酯对草鱼染色体畸变有明显影响。在2~32μg/L的氰戊菊酯中,随着浓度的升高,斑马鱼的胚胎死亡率升高、出膜率降低、80%胚胎出膜时间延长,仔鱼畸形率升高,说明氰戊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3个咸淡水草鱼池塘的浮游生物、水质和饲料投喂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调查,并利用SPSS和Canoco 5.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排序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体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4(P<0.05);与水温、pH、透明度、溶氧、亚硝酸盐、氨氮、总磷和盐度等水质指标无显著相关性。饲料投喂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0.354(P<0.05);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47(P<0.01)。将饲料投喂量和水质指标与浮游生物量进行RDA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投喂量和总磷分别是影响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且多元回归数据模型拟合较好,预测模型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解释率分别为65.4%和44.8%,模型分别为Y1=16.07X4+13.60X3+11.10X2+2.22X6-2.20X5-2.06X1-51.57、Y2=2243.92x4+5.54x3+0.90x2+0.006x1-57.48(其中Y1是浮游植物生物量,X1、X2、X3、X4、X5和X6分别是透明度、亚硝态氮、pH、总磷、氨氮和溶氧;Y2是浮游动物生物量,x1、x2、x3、x4分别是饲料投喂量、透明度、pH、盐度)。咸淡水集约化池塘饲料投喂量对池塘总氮浓度和浮游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对池塘氨氮的吸收能力间接影响池塘饲料投喂量,且浮游动物生物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饲料投喂是否过量。以上结果提示,在养殖生产中,饲料投喂量需结合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量的情况进行调节,预测模型Y1和Y2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该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在40~70 mg/L为宜,池塘水环境相对较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设置19、22、25、28℃4个温度,观察各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记录不同温度下胚胎和幼体阶段的成活率、发育速率、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及幼体发育速率和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温度(19~28℃)范围内,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28℃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622.67±6.02) h和(349.67±4.63) h;胚胎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2℃时孵化率最高,为91.03%±2.97%,28℃时孵化率最低,仅为40.53%±4.97%;幼体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和28℃条件下幼体阶段发育所需时间分别为(304.00±10.73) h和(194.00±9.03) h;幼体成活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水温22℃时,成活率最高(94.37%±1.60%),水温28℃时,成活率最低(82.67%±1.51%)。采用Sanderson-Pearis公式,计算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分别为7.32、3.29℃。根据所建立的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依赖性发育模型推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2.06和22.78℃。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过程中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范围设置为22~25℃。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头肾的组织发生与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黄颡鱼的免疫机能,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孵化后1~48 d的黄颡鱼鱼苗头.肾的组织发生进行了观察;对5月龄幼鱼和成鱼头肾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出膜后1 d,头肾仅由肾小管组成;出膜后2d,头肾小管间出现未分化的细胞团;出膜后7 d,头肾小管间出现淋巴细胞团;此后淋巴细胞及造血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出膜后26~43 d,肾小管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头肾完成由排泄器官向淋巴器官的转变.黄颡鱼头肾含丰富的静脉血管、血窦以及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各类免疫细胞.肾上腺组织细胞分布于头肾门静脉以及头肾组织中静脉管周边.其幼鱼头肾所含酸性颗粒细胞较成鱼头肾丰富,而成鱼头肾则具有较多的黑色素巨噬细胞,且常常在血管附近聚集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  相似文献   
16.
张波  顾泽茂 《水产学报》2022,46(5):741-749
为准确鉴定鳜肤孢虫病的病原,实验基于形态学比较,结合寄生特征分析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开展研究,并观察超微结构。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纺锤形或哑铃形白色孢囊,长约1.9~6.8 mm,寄生于鳍条、皮肤、口腔、鳃盖内外表面和鳃丝;圆形内生孢子,直径约(9.8±1.8)(7.3~13.8)μm;孢子内环状细胞质和直径约(6.5±1.2)(3.9~8.3)μm的圆形折光体,鉴定其为肤孢虫。该物种测量值区别于其他肤孢虫,与寄生于鳜鳃的未定种(HB)测量值基本一致;与广东省和河南省的鳜源鳗鲡肤孢虫(GD和HN)以及HB寄生于相似部位。分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结果显示,该物种与GD、HN、芬兰肤孢虫、鲑肤孢虫和寄生美洲鳗鲡的鳗鲡肤孢虫序列的一致性大于99%;与GD和HN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鲑肤孢虫次之,与芬兰肤孢虫和鳗鲡肤孢虫的亲缘关系较远。综上,该物种与已报道的寄生与鳜的肤孢虫为同种,并修订寄生鳜的鳗鲡肤孢虫的GD和HN分离株记录;将本研究肤孢虫和HB、GD和HN分离株一同命名为鳜肤孢虫(Dermocystidium sinipercae sp. n.),新种。鳜肤孢虫种内形态差异可能与采样时间和发育阶段有...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 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气溶素(aerolysin,Aer)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以来自湖北的鱼源A.hydrophila分离株为模板扩增出aer基因的ORF序列,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表明,A.hydrophila的aer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中国内菌株聚为一支,国外菌株聚为一支。通过pET-32a(+)载体构建Ah15株aer基因的表达载体pET32a-1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显示与预期大小约72.2ku相吻合的融合蛋白带,且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浓缩后的包涵体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重组蛋白的抗血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兔抗血清可以识别A.hydrophila的重组毒素,说明该基因的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A.hydrophila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净化水产养殖环境,减少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导致的大量死亡,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克氏原螯虾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试验。2018年5月从湖北省公安县某养殖场采集到一批患病的克氏原螯虾,解剖后发现病虾的肝胰腺肿大发黄,肠道内无食物,有类似肠炎症状,从肝胰腺中分离出的致病菌经TCBS培养,得到光滑蔓延生长的菌落,呈蓝绿色斗笠状,菌落大小不一。显微观察发现细菌形态为棒状或弧状,长短不一,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形态单一;通过分析其16S rDNA序列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为副溶血弧菌并命名为Vp-2,其与弧菌属种类同源性最高,并与菌株Vibrio parahaemolyticus DQ068942.1的亲缘关系较近。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该菌株对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利福平、磺胺异恶唑、庆大霉素耐药。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Vp-2的理化特性基本与标准菌株一致。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发病克氏原螯虾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类似,解剖发现死亡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肿大发黄,肠道内有炎症现象,并从中分离到该菌。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对克氏原螯虾有致病性,生产中可用氟苯尼考、四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汉江地区翘嘴鲌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汉江地区庙湖翘嘴鲌受精卵,对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各个时期进行连续观察,并详细记录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受精卵为圆球形、青灰色、微粘性、漂浮性卵,卵径为(1.17±0.15) 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3.26±0.37) mm;胚胎发育可分为21个时期,水温在23~25℃范围内,受精40 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9 h 45 min后器官开始形成,受精后20 h 15 min仔鱼开始出膜,发育总积温为483.4℃·h;初孵仔鱼全长为(3.39±0.37) mm,卵黄囊呈梨形,平均体积为0.134 mm3,4日龄仔鱼卵黄囊几乎完全消失,开始出现摄食行为,全长达到(4.85±0.31) mm,仔鱼发育过程中卵黄囊长径(L)在1日龄期间发生增长,而后逐步减小,卵黄囊短径(D)一直随时间递减,卵黄囊体积(V)随时间(T)的变化方程为V=I0-5T2-0.0027T+0.1342(R2=0.966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