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9篇
  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探讨拔节期光强对水稻Oryza sativa L.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人工气候箱光强控制试验,在基部第1、第2、第3节间伸长期及第1~3节间伸长期进行不同光强处理,测定水稻茎秆倒伏指数和基部节间的形态和材料力学性状。【结果】倒伏指数随着光强增加显著下降。在第1~3节间伸长期连续用中、高光强处理,茎秆倒伏指数比低光强处理降低34.8%~73.9%。倒伏指数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负相关。第2节间伸长期是茎秆抗倒伏能力对光强反应最敏感的时期。光强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有累积效应。第1~3节间伸长期连续处理条件下,倒伏指数和多数形态、材料力学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单个节间伸长期处理。【结论】节间长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是影响茎秆抗倒伏性的关键因子。光强改变了节间长度、单位体积节间干质量和茎壁厚度等形态特性,进而影响茎秆抗折力和弯曲力矩等材料力学性状,最终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常规籼稻银晶软占为材料,设置4个氮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形态和力学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结果】施氮影响水稻茎秆的形态和力学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增加,重心上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充实度下降,抗折力和弹性模量减小,茎秆倒伏指数增加,抗倒伏能力下降。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呈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充实度、抗折力及弹性模量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伏指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趋势。【结论】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和基部节间充实度等形态性状,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等力学性状,是影响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阳东县两个试验点的对比试验和连片示范效果.在每667 m2施氮量分别为9.43 kg和8.28 kg的情况下,“三控”施肥法每667 m2稻谷产量比习惯施肥法分别增加55.1 kg (12.9%)和46.6 kg(11.3%),经济效益每667 m2分别增加154.28元和130.48元,群体成穗率分别提高3.1%和7.2%,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53.7%和53.3%.在6.7 hm2连片示范中,“三控”施肥法的氮肥施用量比对照减少20.8%,稻谷产量比对照提高8.2%.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开展了不同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杂交稻天优998制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12.5~262.5 kg/hm2范围内,减少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而对有效穗数没有显著影响;采用高效施肥技术可在减少施氮量的条件下获得较高制种产量.根据2a制种试验结果,制定了天优998制种产量为3.0~4.5t/hm2的高效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仁化县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0年晚季在广东省仁化县进行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对比试验和连片示范。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法相比,采用水稻"三控"技术每667 m2增产54.7~60.6 kg,增幅11%左右,增加收入121~168.4元。水稻后期倒伏大幅减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明显减少,少打农药2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稻草还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大量稻草被焚烧或者弃置,这不仅浪费了养分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稻草还田的方式方法,稻草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待稻草还田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氮肥减量后移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氮肥减量和后移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4 年早季、晚季,设置 不施氮肥(T1)、习惯施肥法(对照,T2)和 2 个氮肥减量后移处理〔三控施肥法(T3)、氮肥重度后移(T4)〕 共 4 个处理,测定水稻群体动态、物质生产、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与 T2 处理相比,早季 T3、 T4 处理稻谷产量分别增加 8.8% 和 12.0%,晚季分别增加 12.7% 和 18.4%。早晚两季,T3、T4 处理总吸氮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肥生产力均较 T2 处理显著提高。T3、T4 处理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在穗 分化前比 T2 处理缓慢,此后则大幅加快。T3、T4 处理分蘖成穗率较 T2 处理分别提高 5.5~6.8、18.3~19.4 个百 分点。与 T2 处理相比,抽穗期 T3、T4 处理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 11.5% 和 35.4%,叶片含氮量分别提高 27.7% 和 50.8%;早季库容分别扩大 12.7% 和 19.4%,晚季库容分别扩大 18.3% 和 47.6%。与 T3 处理相比,T4 处理产 量早季、晚季分别增加 3.0% 和 5.0%,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 11.5、13.9 个百分点,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含 氮量分别增加 21.5% 和 18.1%,库容分别扩大 6.0% 和 24.8%,但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分 别提高 8.0% 和 26.0%。【结论】氮肥减量后移使水稻源和库显著扩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部节间过长是导致水稻倒伏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强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长度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拔节前1叶龄期(S_0)、第1节间伸长期(S_1)以及第2节间伸长期(S_2),采用遮阳网遮光的方法,设置3种不同光强:29%透光率(A)、67%透光率(B)和100%全光照(不遮光,C),研究不同节间伸长期光强对节间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前1叶龄期,基部第1、第2和第3节间长度在不同光强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第1节间伸长期和第2节间伸长期,随着光强的增加,正在伸长的节间显著缩短,但光强对其他伸长节间的长度无显著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光强与正在伸长的基部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伸长节间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在第1节间伸长期,光强每增加1 000 Lum/ft~2,第1节间将缩短0.5 cm;而在第2节间伸长期,光强每增加1 000 Lum/ft~2,第2节间则缩短0.7 cm。上述结果表明,光强仅对正在伸长节间的长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2节间对光强的反应比第1节间更为敏感。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栽培调控提高群体透光率,避免基部节间过度伸长,从而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华南双季杂交稻氮素养分消耗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找出华南双季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养分消耗量(即生产1.kg稻谷植株所吸收的氮素的克数,CN),评价施氮量、施氮时期以及光照和温度等气象因子对CN的影响,20012~005年以杂交稻为材料进行5年7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杂交稻CN有显著影响,C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穗粒肥使CN显著提高,而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对CN的影响不显著;2)稻谷产量与CN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最适CN的产量最高,最适CN与结实期日照时数成正比,结实期光照条件不良,是早稻最适CN低于晚稻的主要原因;3)综合本研究及以往研究结果,初步确定在常年气候条件下华南双季杂交稻CN参数值为早季19,晚季21,可根据目标产量或结实期日照时数对CN参数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0.
减氮条件下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通过品种改良实现在减少施氮的条件下维持水稻高产的可行性,明确减氮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较当地高产高效栽培减氮三分之一(施氮量120 kg·hm-2)的条件下,以粤晶丝苗2号为对照,分析了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五优308、粤晶丝苗2号、4HD005、川优丝苗、恒丰优7011、国优9113、云氮4号、9311A/R672、荃香优6号、华润2号、五山丝苗、天优华占、深优513、两优336、春两优油占、盛泰优018、聚两优751共2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分蘖动态、物质生产、源库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P<0.01),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4.99~7.18 t·hm-2和6.22~7.73 t·hm-2;产量较对照高10%以上的品种为2015年的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五优308、恒丰优7011、国优9113、9311A/R672和荃香优6号,以及2016年的晶两优华占、盛泰优722、丰田优553、天优华占、深优513和聚两优751,其中晶两优华占(两年)、国优9113、荃香优6号、深优513和聚两优751的产量均超过7.00 t·hm-2,且较对照高20%以上,表明通过品种改良实现减氮高产是可行的。在减氮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总生物量、库容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茎蘖数、不同阶段物质积累量及叶源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减氮条件下,高产水稻品种的总吸氮量不高,但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高,表明生物量大、库容量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是减氮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减氮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