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湖北省丹江口坝区农业生态旅游规划为例,论述了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防污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等生态技术创新模式,并分析了其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和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对番茄生长、产量、水肥效果及品质的影响,为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条件下大棚盆栽番茄科学施用有机肥实现产量高及品质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棚进行盆栽番茄试验,设有机肥施用量和间歇性干旱时期两因素,完全方案设计,共16个处理:有机肥施用量设不施肥(F0)、低肥(F1)、中肥(F2)、高肥(F3),分别为0、600、1200和1800 kg/ha;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处理设全生育期正常灌水(A0)、苗期干旱(A1)、花期干旱(A2)和果期干旱(A3)。【结果】有机肥施用量与间歇性干旱时期对番茄生长、产量、水肥效果及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正常灌水与中量、高量有机肥(A0F2和A0F3)处理使植株株高、茎粗、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叶绿素含量及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较高,进而获得高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但番茄果实品质较差,其中A0F2处理的经济产量最高,为67.76 t/ha;PFP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在A0F1处理中最大;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与低量施肥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较低,在A1F2和A0F2处理中番茄WUE最高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与中量有机肥处理提高番茄品质,A3F2处理番茄品质最优,维生素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较高,分别为3.30 mg/kg、6.28 mg/100 g、22.42 mg/kg及13. 03;而A1F2处理获得较高产量。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知A3F2及A1F2处理番茄产量较高、水肥效果及品质好。【结论】在番茄的种植中,应根据需求对有机肥施用量和间歇性干旱时期进行科学调控,干旱条件下,于苗期施用中肥可避免番茄徒长使产量较高,于果期施用中肥虽明显降低番茄产量但提高品质的效果最佳,且均可节肥及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针对毛乌素沙地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实际,选择毛乌素沙地典型县域榆阳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复合生态系统耦合理论,借助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分析其典型区域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和农牧系统耦合度的演变规律。得出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典型县域农牧耦合度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互补增效阶段、联动增殖阶段、平衡稳定阶段;榆阳区在1995年之前处于互补增效阶段,1995至2005年之间处于联动增殖阶段,2005年以后处于平衡稳定阶段。提出毛乌素沙地典型县域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概念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进化和生产潜力的解放,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金安桥水电站1#、2#、3#弃渣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各弃渣场岩土基质的颗粒侵蚀及细粒侵蚀特征,结果发现:弃渣场岩土基质均为重砾石土,沿渣场坡面向下,岩土基质颗粒中细粒含量增加,石砾含量相对减小;弃渣场细粒部分中沙粒含量最高,1#、2#和3#弃渣场质地分别为砂质粘壤土、壤质粘土和粘壤土;坡度和雨强是弃渣场岩土基质侵蚀的主要外营力.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弃渣场岩土基质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和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温度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呈现出差异性。在0~25 cm土层范围内,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土壤日均温度比裸地要低,而地膜覆盖土壤日均温度要高于裸地,到了生育后期,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日均差异明显降低,其中以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目平均温度变化最小;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且不同覆盖方式下的温度变化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地膜覆盖的增温缓温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土壤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函数均呈正向相关性,但随土壤深度增加,相关性减弱;最后通过比较产量数据,得出稳定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且地膜覆盖方式在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加,曲线依次向后推移,波幅也逐渐变小,表明农田覆盖物对土壤起到一定的稳温和保水作用,可明显降低农田土壤水分散失;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协同函数均呈现正向协同关系,且协同系数普遍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和地表覆盖物逐渐增加,协同关系逐渐减弱,而干旱却有利于协同关系加强,说明在气候干燥区,农田温度升高,农田蒸发量增大,温度与蒸发量的协同关系增强,农田温度仍然是农田蒸发的主要推动因素。故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要开发利用季节性休闲农田,就必须做好旱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地表覆盖物,减少农田水分的无效蒸发,为休闲农田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水分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0月出版定价:$58.00书号:978-7-03-029245-2开本:B5营销分类:农业;生态装帧:平装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针对毛乌素沙地耦合农业生态系统产业布局特点,重点选  相似文献   
19.
为探求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弃渣场的土壤流失特征,以昆明—石林高速公路弃渣场为研究对象,在弃渣场边坡上布设观测小区进行了定位监测,分析了渣体粒径、降雨、堆渣坡度对弃渣场土壤流失的影响以及渣体坡面土壤流失的特点。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影响渣体坡面侵蚀因素的情况下,弃渣场渣体的土壤颗粒粒径越大、砾石含量越高,土壤流失量就越大;降雨量越大,土壤流失量就越大;坡度越大,土壤流失量也越大;在渣体坡面侵蚀中,沟蚀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流失强度高达37656 t/km2,且以细沟、浅沟侵蚀为主,细沟、浅沟侵蚀量占沟蚀总量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对比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并从时间序列上反映系统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立足北方农牧交错带,在近31a的时间尺度上,以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组分优势度、系统结构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对两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显示种植业是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产业,其组分优势度在后期下降较快;林业在两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分优势度均较小;畜牧业是偏农区最具发展潜势的产业,是偏牧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渔业组分优势度在两地均为最小,基本对系统无贡献;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较为优越,而偏牧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为突出。结合研究结果,并就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偏农区和偏牧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当地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产业模式优化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