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8篇
  10篇
综合类   51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阐明IGF1基因在罗非鱼生长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罗非鱼的分子选育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跟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不同生长阶段(0、20、40、60、80、125、145、165、185、205天)肝脏和肌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结果表明:实验鱼的体重增长过程可以分为快速生长期和平稳期。在快速生长期时,肝脏IGF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平稳期时较低,肝脏中IGF1基因表达情况与体重增长趋势基本吻合。肌肉中IGF1基因mRNA含量要低得多,而且表达模式与肝脏IGF1基因不相同。研究结果提示:IGF1 m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和组织特异性。肝脏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罗非鱼体重增长趋势一致。肌肉中IGF1表达模式与肝脏中不同,提示肌肉中IGF1的分泌和作用有其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王宝增  王腾蛟  王桂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169-16170,16176
[目的]探究低浓度NaCl对高粱生长的效应。[方法]以非盐生C4植物高粱为材料,以Hoagland溶液为基础培养液,用NaCl3种浓度(5、10、20mmol/L)处理高粱苗,采用沙培法研究低浓度NaCl对高粱生长的影响。[结果]从长势上看,NaCl低浓度(5mmol/L)处理的植株长势要优于对照,NaCl中浓度(10mmol/L)处理的植株长势与对照相近或比对照略差,NaCl高浓度(20mmol/L)处理的植株长势明显比对照差。3种浓度处理中以低浓度NaCl促进高粱生长的效果最佳,主要表现在:与对照相比,高粱的根系活力增加16.2%(P〈0.05);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分别增加9.4%(P〈0.01)、7.9%(P〈0.05)和9.0%(P〈0.05);高粱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2.9%(P〈0.05);高粱的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23.2%(P〈0.01)和17.5%(P〈0.05)。[结论]低浓度NaCl可以促进高粱生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提取南海西沙海域水体样本的环境 DNA, 利用鲸类线粒体 12S rRNA 和 16S rRNA 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并结合目视观测的结果探讨环境 DNA 技术在鲸类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 4 种通用引物在鲸类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利用 4 种通用引物在西沙海域 19 个站点的样品中检测到 5 种鲸类, 分别为热带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长吻飞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和短鳍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 采样过程中观测到的 3 种鲸类分别为: 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瑞氏海豚(Grampus griseus)。两种方法检获的优势物种一致, 利用环境 DNA 技术检测到了未被观测到的物种。结合引物 Cet-12S 和 Marver3 的检测结果可以涵盖所有站点(n=17)和所有鲸类物种(n=5), 表明针对不同基因片段的引物结合使用有利于检测效果的提高。对于检出的鲸类序列和物种数, 4 种引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 Cet-12S 检出的鲸类序列数和物种数占比最高, 分别为 33.0%和 21.1%, 而其他引物检出的鲸类序列数和物种数占比仅为 0.2%~0.6%和 2.0%~4.1%。此外, Cet-12S 非特异扩增的序列数和物种数显著低于其他 3 种引物, 是特异性较高的鲸类环境 DNA 通用引物。相较目视观测, 环境 DNA 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效率高且成本低等优势, 适用于鲸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丰富了西沙海域的鲸类物种多样性信息, 为鲸类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海州湾中国明对虾生态容纳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腾  张贺  张虎  张硕 《中国水产科学》2016,23(4):965-975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为确定海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态容纳量,根据2013年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的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中的Ecopath模块,构建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易模型,计算了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的增殖生态容纳量。结果表明: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在1~4.42。系统总流量9335.191 t·km~(–2)·a~(–1),系统总初级生产力3892.630 t·km~(–2)·a~(–1),系统初级生产力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331,连接指数为0.415,杂食指数为0.174,Finn循环指数为11.4%,平均能流路径为2.8系统尚处于由衰竭状态向恢复状态转变,还未恢复到成熟态。中国明对虾不是本海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明对虾的生物量为0.04 t·km–2·a–1,中国明对虾的生态容纳量为0.846 t·km~(–2)·a~(–1)。  相似文献   
15.
醋糟菌糠对3种作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醋糟菌糠作为一种生物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解决食用菌菌糠对环境污染及其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对玉米、高粱、糯玉米3种作物基施醋糟菌糠后不同生育期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醋糟菌糠显著提高了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加入醋糟菌糠的土壤细菌数量比对照提高32%~54%;放线菌数量在成熟期提高明显,玉米田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幅最大,为101%;真菌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醋糟菌糠的施入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种植高粱、玉米和糯玉米土壤的脲酶活性增长率分别为239%、189%和185%;3种作物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抽穗期最高,最大增长率为40%;3种作物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不同生育期变化趋势不同,玉米各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较为稳定,其增长率分别为38%、28%、48%。3)醋糟菌糠的施入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含量,不同生育期3种作物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增幅为58.10~407.67 mg·kg-1,微生物氮含量增幅为11.98~27.55 mg·kg-1。由此可见,醋糟菌糠的施用可以增强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同时该研究也为醋糟菌糠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药物残留,水产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残留也是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关注的重点。在众多有害化学物质中,多氯联苯像二噁英一样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焦点。多氯联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已将多氯联苯作为对欧盟进口鲑鱼的一个主要检测项目。我国作为欧洲养殖鲑鱼的主要进口国,应借鉴和学习美国的研究与做法。合理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并且防止多氯联苯成为我国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王腾  杨姗霞  李旺东  陈辉 《猪业科学》2019,36(2):116-117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对动物福利的认识不断加深,逐渐意识到福利养殖在畜禽养殖中的必要性。研究发现动物福利养殖是国际贸易的需要、改善动物源性产品的需要、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的需要、畜禽健康的需要以及科学研究的需要。文章就福利养殖的必要性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加以综述,旨在阐明福利养殖对养猪生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万山群岛海域是我国传统渔场之一, 但目前对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缺乏深入了解, 特别是岩礁性渔业资源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于 2021 年春季在该海域开展了底拖网和三重刺网作业调查, 对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及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 220 种(三重刺网 187 种, 底拖网 52 种), 隶属于 15 目 72 科 137 属, 其中, 鱼类和甲壳类分别为 176 种和 38 种, 分别占总种类数的 80.0%和 17.3%;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表明(IRI≥1000 为优势种), 三重刺网调查优势种为云斑海猪鱼(Halichoeres nigrescens)和黄斑蓝子鱼 (Siganus canaliculatus), 而底拖网调查优势种为竹筴鱼 (Trachurus japonicus)、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 三重刺网与底拖网作业渔获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 2.50 和 1.35,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 5.85 和 2.52, Peilou 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 0.77 和 0.54; 渔业资源群落特征与水温和硅酸盐浓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总体而言, 万山群岛三重刺网调查发现的渔业资源种类数和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底拖网, 两种调查方式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差异也较大, 万山群岛岩礁性渔业资源丰富, 但经济价值较高的岩礁性渔业资源量较少。  相似文献   
19.
灯光罩网是南海外海的一种主要捕捞方式, 夜晚作业时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常常聚集在渔船周围进行捕食活动, 导致被网具兼捕死亡。本研究研发宽带声波驱豚系统, 分别于 2019 年 5 月 19 日和 28 日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 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频段, 定量评估了驱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10 kHz 的线性调频信号对点斑原海豚有一定的驱赶作用。2 次试验系统开启前的海豚单体信号数目小于开启后, 而离船平均间距大于开启后, 即海豚远离了调查船; 5 月 28 日试验时, 系统开启后 3 个阈值均没有检测到疑似单体信号, 即在离船 120 m 范围内, 无点斑原海豚存在。系统开启前后 20 min, 垂直声学映像中各单元格的平均 NASC 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且开启前的 NASC 要小于开启后。通过海上试验, 本研究验证了宽带声波驱豚系统的有效性, 初步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声波频段与脉冲模式, 然而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予以完善, 以便于未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灯光罩网和EY60科学探鱼仪采集鲣(Katsuwonus pelamis)的生物学数据与声学映像, 通过分析后向体积散射强度SV(dB)、平均目标强度TS (dB)及单位采样体积的平均鱼类数目(NV)等信息, 研究鲣的时空分布与现场目标强度变化。S13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62.20±35.73) mm, S14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57.66±36.61) mm, A12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66.70±36.43) mm。10~50 m深度范围内, 3个站位不同时段的平均SV变化模式相似。渔船开灯前(18:00~19:00), 鲣主要分布于40~50 m水深; 灯光打开后, 鲣逐渐被诱集上浮(SV分布曲线峰值对应的深度变浅); 随着灯诱时间的增长(20:00~21:00), 鲣稳定分布于10~30 m深度范围内。10~50 m深度范围内, 3个站位不同时段的鲣单体信号数目与平均深度变化模式相似。渔船开灯前(18:00~19:00), 鲣单体信号主要分布于35 m以深; 且被检测到的信号数目较少。灯光打开后, 鲣逐渐被诱集上浮, 表现为鲣单体信号平均深度变浅, 信号数目明显增多。本研究3个站位均不存在NV极限值, 所有单元均可用于鲣TS的现场计算。S13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51.84±3.84) dB; S14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49.87±3.72) dB; A12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49.68±2.96) dB。3个站位的鲣现场TS均呈非正态分布(P<0.05)。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灯光诱集条件下的鲣行为及其声学特性, 还可为鲣声学评估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