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5篇
  1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分析安阳市农村饮水安全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权法的模糊优选模型,评价了安阳市2004--2008年农村饮水等级。结果表明,安阳市农村饮水安全等级逐年提高、安全程度在逐渐改善,但安全等级较低,评价时段内80%的结果为不安全等级或极不安全等级。安阳市仍然需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的投资力度,要加快内黄县、林州市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2.
秦淮河流域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近30a来秦淮河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力,为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IS功能对秦淮河地区1980,1995,2000,2005,2008,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转换,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秦淮河地区近30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流域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林草覆盖面积略有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性,2005—2008期间变化最大;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源于耕地的转入,其次是林地、水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城市化发展要素是推动该区建设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这一现象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小城镇、重点镇及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城镇体系,在提高城镇化率,减少乡村人口及乡村数量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2)以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转型为核心,促进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内源"驱动发展机制。3)乡村振兴路径,应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地特色,实施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城镇的辐射带动,促进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实施以"劳动+技术+资本"多重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实施山地特色农业的纵向、横向延伸产业化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内源驱动发展。4)乡村振兴政策,应着力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智力、人才支持,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保障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14.
典型天然与人工湖泊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形态特征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择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周长面积比以及分形维数为指标,将世界上典型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进行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世界天然湖泊岸线发育系数的90%处于1.0~3.0,相对较集中,人工湖泊岸线发育系数符合正态分布,90%的岸线发育系数在1.6~4.2。②天然湖泊的周长与面积比值明显呈偏态分布,有85%的比值分布在0.1~1,天然湖泊的这一比值普遍偏小。人工湖泊周长与面积比呈近似正态分布,比值在0.4~3.5的占到全部总数的86%左右。③计算天然与人工湖泊的分形维数分别为D天然=1.044 8,D人工=1.211。天然与人工湖泊的岸线周长对数与湖泊面积对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回归的关系,岸线具有自相似性。天然和人工湖泊形态特征具有各自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分析复杂流域下垫面氮磷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云台山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原位观测,并构建降雨-径流水文模型以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云台山河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流域不同下垫面TN面源污染产生及入河特征进行分析。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云台山河TN平均浓度为5.1 mg·L^-1,各河段TN均超Ⅳ类水质标准。TP平均浓度为0.14 mg·L^-1,仅阳山河支流超Ⅳ类水质标准。TN浓度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旱季高于雨季。TP浓度空间变化不明显,年内变化缓慢,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水文模型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TN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表明云台山河流域TN年产生量为581.1 t,主要来自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源,胜利河片区和主干流片区是TN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区域。流域TN年入河量为187.8 t,占面源产生量的32%。受土地利用方式及城镇化程度影响,不同片区TN面源污染入河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为达到目标水质,流域TN需削减量为137.3 t·a^-1,其中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污染需削减量分别为55.5 t·a^-1和39.7 t·a^-1。研究表明在流域水文资料较缺乏的情况下,结合原位观测与模型构建,可实现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16.
灌溉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资源的利用状况。阐述了灌区农户节水行为的影响因素,根据对农户节水行为、农户收支状况等实地调查资料,通过构建农户节水行为决策模型,对农业节水决策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与讨论。研究表明:在农户节水决策过程中,农户受到灌区改革、国家农业政策和自身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会反映到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上,完全可以通过有关数量模型对农户的农业节水行为进行预测。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生态价值的幕府山采矿废弃地修复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幕府山停止采矿后,在10 a间经历了10期和两个专项的生态修复工程。为了解生态修复效果,在对幕府山野外调查采样和遥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对比了幕府山生态修复初期和修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共创造生态服务价值4 465.17万元,其中,大气层、土壤层、植被层和枯落物层创造出的价值量分别为4 003.71万元、287.62万元、171.66万元和2.18万元。经生态修复,幕府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不同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存在差异;稳定的生态修复效果有待时间的积累,需长期监测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区的生态演替,严格保护生态修复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江苏省湖泊形态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江苏省湖泊形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分形维数为指标,选择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13个湖泊,分析其1971年到2010年近40年的形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目前江苏省湖泊形态存在"湖泊面积快速缩减"、"湖泊严重淤积"、"岸线日趋模糊"、"湖泊岸线严重水泥固定化"等突出问题。②江苏省13个典型湖泊近40年中,前30年总面积和周长年均下降分别为44.785km2/a、15.16km/a;后10年年均下降分别为25.315km2/a、31.50km/a;面积的下降速度后10年有所减缓,但周长的下降速度反而急剧增加。③近40年江苏省湖泊岸线发育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湖泊岸线形态日趋简单。④1971、2000和2010年13个湖泊岸线周长对数与湖泊面积对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回归的关系。⑤2000年的分形维数值(D=1.262)较1971年的分形维数值(D=1.230 4)大。江苏省湖泊形态近40年变化剧烈,近10年有所好转,但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