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牙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2003年3月26日~4月30日,对体重(5 93±1 20)g、全长(8 58±0 39)cm的牙鲆Par alichthysolivaceus(TemmincketSchlegel),在(20±1)℃条件下进行饥饿和恢复喂食试验,研究饥饿和恢复喂食对牙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牙鲆的代谢率明显地呈直线下降,由试验开始的291 31mg/(kg·h)(以O2计,下同)饥饿15d后下降至135 42mg/(kg·h)(O2),下降了53 5%;恢复喂食后,牙鲆的代谢率明显升高,饥饿5d组(S5)在恢复喂食的第5d,代谢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10d组(S10)在试验结束时接近对照组水平,而饥饿15d组(S15)在试验结束时代谢率仍大大高于对照组。在恢复喂食期,牙鲆耗氧率与饥饿处理时间总体上呈正比,即饥饿处理时间越长,牙鲆的耗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重5.93 g±1.20 g)继饥饿后的摄食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牙鲆饥饿5d(S5)、10 d(S10)和15 d(S15)后恢复喂食20 d,对照组持续喂食20 d,测定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摄食率(FR)、食物转化效率(FCE)、吸收率(AE)和排粪率(DR),同时测定饥饿和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全长、体重、特定生长率(SGR)、比肝重(HSI)、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结果表明:恢复喂食过程中,牙鲆的FR先升高后下降,而FCE则均先下降后升高;S5和S10组牙鲆的总吸收率(TAE)高于对照组,而S15组则低于对照组;S5组牙鲆的全长和体重接近对照组,而S10和S15组则不如对照组;饥饿处理组牙鲆的SGR在恢复喂食后先升高后降至对照组水平;饥饿时间越长,牙鲆的HSI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HSI逐渐接近对照组;饥饿时间越长,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RNA/DNA迅速升高,接近或超过对照组;在20 d的恢复喂食过程中,S5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S10和S15组出现部分补偿生长。研究表明,牙鲆在恢复喂食过程中,通过先提高FR后再提高FCE的方式产生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湿体质量为(132.75±0.51)g的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低(9.34kg/m3)、中(19.23kg/m3)、高(37.22kg/m3)3个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连续饱食投喂56d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7.22kg/m3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9.34kg/m3、19.23kg/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摄食率、瞬时生长率和热量单位生长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37.22kg/m3组最高,19.23kg/m3组最低,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19.23kg/m3组高于9.34kg/m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随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7.22kg/m3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血浆葡萄糖、胆固醇、C反应蛋白、总蛋白、乳酸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均匀设计U8(85)法研究了饲料中蛋白质(X1)、植物油(X2)、胆固醇(X3)、维生素(X4)和矿物质(X5)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饵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进行了41 d。以相对增重率(Y1)、饵料系数(Y2)、蛋白质效率(Y3)和表观消化率(Y4)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得出相对增重率的回归模型为:Y1=154.71+0.055 574 2X1+1.246 44X1X5-3.818 26X32+51.884 2X3X4-5.36614X42-57.9849X52(R2=0.999 9);饵料系数的回归模型为:Y2=0.477 185+0.320 387X2-0.009 847 12X1X3+0.032 482X1X4-0.287 23X2X4-0.073 165 5X32+0.914 946X3X4(R2=0.652 7);蛋白质效率的回归模型为:Y3=142.674+1.72858X1-0.288 361X1X2-2.876 73X1X4+1.300 53X1X5-5.973 4X2X3+15.154 7X42(R2=0.896 1);表观消化率的回归模型为:Y4=80.735+1.826 07X2+0.217 189X1X4-0.017 297X1X5+0.297 278X2X4+0.425 209X4X5-1.523 78X52(R2=0.966 2)。利用全排列法得出饲料中蛋白质为34.25%,植物油为1%,胆固醇为0%,维生素为1.5%,矿物质为0.38%、0.75%、1.13%时凡纳滨对虾生长较快,饵料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锌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锌(Zn)含量为58.93 mg/kg的基础饵料中添加0、13、39、91和195 mg/kg的Zn,制成5种试验饵料,连续喂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6周,观察Zn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肌肉和肝胰脏中RNA/DNA随Zn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饵料中Zn添加量的增加,饵料系数(FC)逐渐降低,蛋白质效率(PER)逐渐升高。适量的Zn能提高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为维持较高消化酶活力,建议点带石斑鱼饲料中Zn添加量为108.50~137.37 mg/kg,饲料中Zn含量为167.43~196.30 mg/kg。为使点带石斑鱼生长速度最快,建议饲料中Zn添加量为238.66~291.49 mg/kg,饲料中的Zn含量为297.59~350.42 mg/kg。  相似文献   
16.
点带石斑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区,是一种凶猛性、暖水性及广盐性的中下层鱼类。  相似文献   
17.
饵料中蛋白质、糖类、脂类对点带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均匀设计U5(53)法研究了饵料中蛋白质(X1)、糖类(X2)、脂类(X3)对点带石斑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进行了56d。对增重率(Y1)、特定生长率(Y2)、饵料系数(Y3)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增重率的回归方程为:Y1=-128.392+26.4063X3+0.0252005X12-1.11842X3(2R2=0.9672),特定生长率的回归方程为:Y2=-1.13695+0.280137X3+0.000250155X12-0.011822X3(2R2=0.9617),饵料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3=3.42262-0.0335425X2-0.0557297X3-0.00046018X12(R2=0.9860)。Y1max=106.502时,X1=56、X3=11.805;Y2max=1.307时,X1=56、X3=11.848;Y3min=0.73时,X1=56、X2=14、X3=14。糖类在Y1、Y2两个回归模型中被剔除。在糖类含量固定为6.00%的情况下,根据特定生长率的等值线图得出生产中饵料中蛋白质、脂类最适含量分别为48.30%和11.85%。  相似文献   
18.
中药当归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中包括丰富的黄酮类物质,经皮给药后具有清除表皮细胞自由基、抗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针对上述特点,将当归提取物制备成油包水(W/O)型软膏剂,并对相关处方工艺进行了筛选,以期得到性质稳定、肤感良好的制剂。首先通过超声提取法提取当归中的黄酮类组分,并将其浓缩制备成提取物浸膏;然后,以外观均一性、涂抹延展性、离心稳定性及耐寒耐热性的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对油相比例、乳化剂及辅助乳化剂的处方剂量进行正交设计以筛选出软膏剂的最优处方。本软膏剂的处方中以羊毛脂-凡士林-硬脂酸(质量比例为1∶3∶4)作为复合油相,Span-60作为乳化剂,Tween-80作为辅助乳化剂,优选处方下,复合油相、Span-60以及Tween-80的质量比例分别为35.0%、4.0%以及4.5%,制备得到的油包水(W/O)型软膏剂稳定性良好,为后期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