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发酵产生5-氨基乙酰丙酸(ALA)为目标,从自然界进行菌株的随机筛选,结果得到4株可生产5-氨基乙酰丙酸的细菌LA-2、LA-4、LA-7、LA-10。摇瓶发酵LA-10产量最高,达6.88mg.L-1。在常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基础上,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LA-10鉴定为科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ohnii),命名为科氏葡萄球菌LA-10。  相似文献   
12.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致病性与弱化指数存在着特定的相关性,弱化指数<0.60时,菌株回接番茄组织培养苗的发病率为100%,定义为强致病力菌株;弱化指数>0.80,回接发病率为0,定义为无致病力菌株,弱化指数介于0.60和0.80之间,回接发病率5.3%~100%,菌株的致病性为不确定性,定义为过度性菌株.010703-01菌株进行培养致弱、物理致弱、化学致弱和生物致弱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延长至120 h未发现致弱作用继代培养11代以前未出现明显致弱;物理因子超声波处理无致弱作用;化学因子农用链霉素处理有抑制作用,但无致弱作用;生物因子15种细菌的致弱作用可用聚类分析将之分为三类,第一类具致弱特性,包括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Bacillus cereus)和球形芽孢杆菌(B.sphaercus),第二类具抑制特性,而无致弱作用,包括Bt-9408(B.thuringiensis)等3种芽孢杆菌;第三类抑制作用低和无致弱作用,包括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和未知学名的10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等.研究结果表明,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作用与因其它因素产生的致弱作用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瓜类作物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其ITS序列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鉴定福建省几种重要瓜类作物枯萎病菌,比较和分析它们的ITS序列差异和种内群体分化状况。【方法】通过分子鉴定结合形态鉴定,确定瓜类作物枯萎病菌的种类;通过它们的ITS序列亲缘关系和多重比较分析,分析该病原菌种内群体分化特点。【结果】供试的26个菌株属于两种镰孢菌: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和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其中F.oxysporum占54%,为优势种;这两种类型菌株的ITS序列差异较大,且主要表现在ITS2区间,差异达20.4%,而ITS1区间的序列完全相同或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F.oxysporum种内存在3类ITS序列,类型I与类型Ⅱ在376 bp处有1个碱基(C/T)的差异,类型Ⅱ比类型Ⅲ少1个碱基(A);F.moniliforme种内也存在3类,类型Ⅰ与类型Ⅱ在320 bp处有1个碱基差异(T/C),类型Ⅰ与类型Ⅲ有3个碱基的差异,分别是在38 bp处有1个碱基差异(A/C),在395 bp处有1个碱基差异(T/C),在429 bp处有1个碱基的差异(T/A)。【结论】福建省瓜类作物枯萎病菌为F.oxysporum和F.moniliforme。这两种镰孢菌种间的ITS序列差异较大且主要差异在ITS2区间,但是这两种类型镰孢菌种内ITS序列差异却很小。  相似文献   
14.
荔枝褐变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褐变损失估计是荔枝褐变控制的重要环节,以兰竹荔枝为材料,研究由于果皮褐变导致荔枝的损失;在调查兰竹荔枝褐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果皮褐变对荔枝感官品质和销售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褐变等级达到Ⅲ级时会对荔枝的感官品质和销售价格产生显著影响.按照不同褐变等级与损失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建立的兰竹荔枝果肉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和经济的损失率最佳估测模型分别为:逻辑斯蒂模型FALR=62.279 8/[1+EXP(5.086 8-1.241 0X)]、逻辑斯蒂模型TSSLR=37.120 6/[1+EXP(5.474 0-1.689 7X)]和线性模型ELR=-24.671 0+19.347 0X.采用上述模型对福建省兰竹荔枝常温下贮藏的逐日经济损失进行了量化估计,结果发现,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兰竹荔枝的经济损失逐日加重.本研究为荔枝褐变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余黎  曹宜  魏筱  许立  方泰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23-20624,20627
[目的]对比研究黄芪和红芪不同提取液对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以脂多糖(LPS)作为巨噬细胞激活的刺激剂,以地塞米松(DEX)作为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剂,以NO作为巨噬细胞功能活动变化的指标,观察黄芪和红芪不同浓度提取物对激活状态、抑制状态以及正常状态下巨噬细胞分泌NO的影响。[结果]黄芪和红芪水提物均可激活正常巨噬细胞,且黄芪的效应强于红芪;对于10ng/ml的LPS激活巨噬细胞,两者水提物有进一步增强激活作用的效应;但其醇提物对于抑制状态巨噬细胞的作用不明显,而醇提后再水提的水提物仍有激活作用。[结论]黄芪和红芪的水溶性提取液中均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的有效成分,且黄芪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定了不同培养阶段的生防菌ANTI-8098A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制作用、加热处理对ANTI-8098A抑菌作用的影响、不同培养阶段的生防菌液在190~900nm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值,分析了光吸收值与抑菌作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防菌ANTI-8098A的抑菌作用在培养12h后开始出现,48h时达到最强;生防菌液经沸水浴加热后会丧失小部分抑菌活性,使生防菌液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较未加热的提高14.40%;不同培养阶段的生防菌培养液在波长190、260、280和400nm处的吸收值相近,而在450~900nm的波长范围内,培养液的吸光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这一变化趋势与培养液抑菌作用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生防菌液的抑菌作用与其在190nm处的吸光值呈负相关,与其在450nm处的吸光值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生防菌ANTI-8098A的抑菌物质可能为非蛋白类的耐热毒素,并且能被450~900nm波长、尤其是450nm波长的光所标记。  相似文献   
17.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FJAT-7926)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到1株植物乳杆菌FJAT-7926,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6。接种量为3%,培养36h后,pH达到3.98,产乳酸量为25.4g·L-1。应用该菌株发酵大豆豆浆,研究发酵后的植物性乳酸菌饮品特性,结果显示:饮品乳酸菌含量高达1×10^9cfu·mL-1,感官评价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发病期茄子植株体内青枯菌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发病期茄子植株体内青枯菌的分布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发病期,青枯菌数量的分布均随着植株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发病初期茎基部为800×108 cfu·g- 1、中部为150×108 cfu·g-1、顶部为140×108 cfu·g-1 ,发病中期茎基部为150×108 cfu·g-1、中部为55×108 cfu·g -1、顶部为20×108 cfu·g-1,发病末期茎基部为165×108 cfu·g-1、中部为15×108 cfu·g-1、顶部为15×108 cfu·g-1;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植株体内青枯菌活菌数逐渐减少,发病初期为363.33×10 8 cfu·g-1、发病中期为75×108 cfu·g-1、发病末期为65 × 108 cfu·g-1;弱化指数也逐渐降低,发病初期为79.3%、发病中期为77.6%、发病末期为74.3%.说明,青枯菌的传染是从根部侵入植物,由底部逐渐向顶部弥散的.  相似文献   
19.
乳酸菌发酵能保留荔枝原有风味,并赋予其全新储存性能和营养价值。为拓展发酵剂资源,经MC培养基分离,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从水开菲尔粒中分离出类干酪乳酪杆菌坚韧亚种FJAT-54886(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subsp.tolerans FJAT-54886)和红条液体乳杆菌FJAT-54887(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 FJAT-54887)。这2株菌与适合于植物原料发酵的植物乳植物杆菌FJAT-54898(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FJAT-54898)和类干酪乳杆菌类干酪亚种FJAT-54854(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subsp.paracasei FJAT-54854)进行荔枝汁发酵特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植物杆菌FJAT-54898、类干酪乳酪杆菌类干酪亚种FJAT-54854的活菌数增殖速度及最终活菌数均显著高于红条液体乳杆菌FJAT-54887和类干酪乳酪杆菌坚韧亚种FJAT-548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