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氮肥用量对江淮粳稻稻米品质及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个氮肥水平下(0 kg/hm2、150 kg/hm2、300 kg/hm2)江淮粳稻(镇稻88、南粳44)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和精米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稻米主要品质指标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显著,两个品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垩白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米粒的长宽比升高,外观品质改善的效应高于加工品质的下降效应,且在高氮水平下,整精米率、垩白米率显著下降,长宽比显著增加。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而蛋白质含量相反,且在高氮水平下,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精米中的主要矿质元素(Mg、Ca、P、Fe、Mn、Zn、Cu)含量,除Mn之外,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下降趋势,但有些矿质元素受到氮肥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上述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将影响稻米的加工品质和矿质营养水平,但外观品质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在施氮水平确定中,不仅要考虑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的协调,还应该兼顾产量与矿质营养品质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选用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深松方式和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后玉米生育后期维持较高叶面积指数(LAI)时间较长,延缓了叶片衰老,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不同深松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增加氮肥施用次数LAI下降减缓,干物质积累量的峰值减小;隔行深松与行行深松均提高玉米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不深松分别提高9.93%和2.12%.在施氮次数处理中,1/3氮肥于苗期作种肥、2/3于拔节期作追肥施入处理净光合速率最大;深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增加氮肥施用次数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松方式与等量氮肥施用次数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隔行深松且施氮以种肥、拔节肥、灌浆肥各占总量1/3的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较不深松且氮肥作种肥一次施用和作种肥与拔节肥两次施用增产43.91%、17.37%.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田间施用氮肥对吉林省4个玉米品种子粒中Zn、Fe、Mn、Cu含量以及Zn与Fe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增加玉米子粒中Zn、Fe含量,过量施氮玉米子粒中Zn和Fe含量不再增加甚至呈下降趋势;子粒中Mn含量随氮肥增加而提高,Cu含量随氮肥增加而降低,4个品种中只有吉四单19在过量施氮时子粒Mn含量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水平提高,玉米子粒中Zn、Fe和Mn累积量呈递增趋势,Cu累积量变化不显著。全磷与这些矿物质元素的比值(P/Zn、P/Fe)表明,氮肥施用将显著降低玉米子粒中Zn和Fe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超级稻宁粳1号和常规稻镇稻11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系统比较了两个品种的生产力及CH4排放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虽然两个品种的CH4排放通量的动态特征和生物学产量均基本相似,但宁粳1号的CH4排放总量比镇稻11低35.22%(P<0.05),土壤水溶液中CH4平均浓度也低41.31%(P<0.01)。两个品种的CH4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水稻生长中期,前期和后期的差异不明显。比较两个品种的生物学产量、株高、叶面积、根系等生长特性,发现宁粳1号强大的根系是降低CH4排放的最关键因素。综合比较植株生产力和CH4排放强度,发现宁粳1号不仅具有更高产量,而且单位干物质和籽粒产量的CH4排放量均分别比镇稻11低42.42%和81.38%(P<0.05)。上述结果显示,水稻产量的提高不一定伴随CH4排放的增加,选育高产低排放的水稻品种是可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超级稻,可能不仅利于粮食安全,也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方调研,制定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种植业与养殖业特征和社会消费与农村经济特征等方面内容。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聚类分析,约定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边界,分析了农牧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县(市)为单位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牧系统划分为5个区并论述了其特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马尾松成熟林分50个小班,调查胸径、树高、单位蓄积量及密度等测树因子,运用回归分析法进行测树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蓄积量对于密度、胸径、树高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其相关性数学模型可用三元线性回归方程y=b0+b1x1+b2x2+b3x3表示,其中,密度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导因素。相关性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兼顾林分产量和林木径级的情况下,合理保留密度每667 m2为105株。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探讨:增密减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增加甚至减少肥料投入情况下实现玉米单产持续增长,是我国玉米科技界亚待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要技术难题。为此,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开展了生产调研、文献查阅和实践验证的综合分析。调研结果和文献分析表明,合理密植可以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适当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可以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东北春玉米生产实践也证明,选用耐密品种,密度提高和前期氮肥减少各30%,可增产15%,氮肥偏生产力(PFPN)可提高30%左右。可见,增密减氮有利于玉米增产和氮肥增效的协调,是实现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不同玉米种植区可以通过扩行缩株种植,控前促后深施肥,因地制宜地实施增密减氮。鉴于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泛,本文所建议的相关技术方案仍需要进一步的大面积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8.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南稻田系统生产力及抗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江南丘陵地区双季稻田28年(1981-2008年)长期绿肥还田的田间定位试验和4年的养分耗竭盆栽试验,分析比较了长期不同量绿肥还田对稻田系统生产力和抗逆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常量绿肥还田和高量绿肥还田处理下,早稻、晚稻和历年的全年平均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及其变异系数与长期单施化肥处理差异不显著,但由于绿肥还田处理施用绿肥替代部分化肥,平均每年的化肥N、P和K投入量比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减少90.0、9.9和72.0 kg/hm2。绿肥处理的双季稻全年产量呈上升趋势,而长期化肥处理则呈下降趋势,且前者的全年产量可持续性产量指数均略高于后者,常量绿肥还田下稻田系统的耐瘠能力也显著高于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不同量绿肥还田下稻田系统生产力差异不显著,但耐瘠能力常量还田处理较高。  相似文献   
19.
稻田增氧模式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考查水稻产量形成和灌浆动态对不同稻田增氧模式的响应特征,于2008年和2009年,以国稻1号和秀水09为材料,长期淹水田块为对照(CK),采用过氧化尿素(T1)、过氧化钙(T2)和干湿交替灌溉(T3)的稻田增氧模式,监测并采用Richard方程模拟水稻籽粒灌浆过程。 国稻1号产量依次为T3>T1>T2>CK,秀水09产量依次为T3>T2>T1>CK。2008年,国稻1号T1、T2和T3分别比CK增产11.6%、8.5%和13.6%,秀水09增产6.6%、9.2%和9.4%。2009年,国稻1号T1、T2和T3分别比CK增产16.8%、14.4%和23.0%,秀水09增产14.6%、17.2% 和17.4%。不同增氧模式对水稻灌浆过程的影响表现为:1)灌浆过程均符合Richards方程(拟合度>0.989);2)强、弱势粒的最大粒重均有提高、粒重差异减少、灌浆同步性提高;3)两水稻品种的弱势粒均得到充分灌浆,其中增氧延长了国稻1号弱势粒的灌浆时间、增大了秀水09弱势粒灌浆速率。增氧模式下,弱势粒充分灌浆和结实率提高是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密集烘烤烤烟细胞壁主要成分及降解酶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制造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细胞壁主要成分及其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密集烘烤条件下细胞壁成分中可溶性果胶含量先升后降,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持续降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随着烘烤过程的进行而升高,在48℃达到峰值后迅速降低.其中果胶甲酯酶(P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关系密切,共同促进果胶降解;纤维素酶主要是促进纤维素降解.细胞壁组分的降解是细胞壁降解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