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28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6篇
  43篇
综合类   465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37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原生质体EMS诱变选育杏鲍菇高产菌丝多糖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杏鲍菇的产品研发,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杏鲍菇PL7菌株原生质体,筛选菌丝多糖含量显著增加的原生质体诱变菌株。结果表明,EMS诱变原生质体的适宜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20%和15 min;从160个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筛选出与亲本菌株拮抗作用明显的22株诱变株;通过菌丝多糖浓度测定,获得菌丝多糖浓度显著增加的7株诱变菌株;通过菌落生长速度测定、RepPCR分析和出菇试验,最终获得高产菌丝多糖的新型菌株D3-12。本研究结果为杏鲍菇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2.
金顶侧耳胞外多糖测定方法的选择及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两种测定金顶侧耳胞外多糖的方法,即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结果表明,苯酚-硫酸法是测定金顶侧耳胞外多糖得量较为理想的办法,不仅稳定性好、精密度高,而且回收率也较理想。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并结合工业生产实际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提取金顶侧耳胞外多糖较为合适的主要工艺条件为:母液浓缩到原体积的1/4倍,用75%的乙醇醇析,醇沉10 h。  相似文献   
993.
粗皮侧耳粗毒素的提取及杀线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粗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物能产生杀线虫毒素.用乙酸乙酯从该菌丝麦粒培养物中提取的粗毒素具有杀线虫活性,稀释10倍,击倒95%的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仅需4.5h.该菌产生的毒素可溶于水及各种有机溶剂, 对热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对线虫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广谱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为研究发酵杏鲍菇菌糠营养价值和对肉牛的饲喂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头6-7月龄雄性日本和牛三代牛并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不同饲粮,以牛场TMR日粮为对照组(n=6),组Ⅰ(n=7)、组Ⅱ(n=7)分别在TMR日粮中添加发酵杏鲍菇菌糠、新鲜杏鲍菌糠替代30%精料,预饲期7d,正试期70d,检测各组营养水平、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考察。[结果]发酵杏鲍菇菌糠粗蛋白含量和综合净能为11.21%、4.85 MJ/kg,新鲜杏鲍菇菌糠粗蛋白含量和综合净能为10.75%、3.48 MJ/kg。组Ⅰ日增重水平高于组Ⅱ,低于对照组,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组Ⅰ总蛋白(TP)、球蛋白(GL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白蛋白(ALB)显著高于组Ⅱ(P ≤ 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发酵处理提升了杏鲍菇菌糠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并且饲喂效果良好,可作为优质替代饲料用于肉牛饲养。  相似文献   
995.
平菇对重金属富集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重金属对菌丝生长和抗杂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重金属投入浓度的增加,平菇中重金属含量增加,且菌盖中的含量高于菌柄.菌盖中Zn含量随着Cu,Pb,Cd的加入而减少,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在其它重金属元素存在时,平菇吸收富集Cu,Pb,Cd皆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单元素污染相比,多元素污染条件下菌盖中Zn和Cu的分配量减少,而Pb和Cd的分配量增加;菌柄正好相反.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为Cd>Zn>Cu>Pb.  相似文献   
996.
杏鲍菇冷链综合保鲜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我国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现状、销售方式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真空预冷、防雾薄膜、纳米保鲜薄膜、减压贮藏等技术在杏鲍菇保鲜上的应用,构建了杏鲍菇综合协同保鲜成套技术,以期为杏鲍菇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7.
摘要:为提高平菇的产量及品质,优化制棒工艺,以灰美2号平菇为试材,研究了熟料、发酵料、发酵 料加短时高温灭菌、诱导灭菌4种不同制棒工艺对平菇产量、农艺性状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 酵料加短时高温灭菌工艺的平菇农艺性状最优,其第一潮菇单朵质量、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直径、 分枝数均最大,分别为544.33 g、1.51 cm、6.47 cm、7.75 cm、34.00枝,但每百棒总产量为85.56 kg,排名第 3;发酵料工艺的平菇产量最高,每百棒为98.26 kg,营养品质最优,子实体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 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4.57%、16.02%、1.53%、154.64 mg/g,农艺性状仅次于发酵料加短时高温灭菌工 艺;诱导灭菌工艺的成棒率最高,为99.2%。发酵料和发酵料加短时高温灭菌工艺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 品质,诱导灭菌工艺可获得较高的成棒率和产量;发酵料工艺无需灭菌,其子实体产量和品质俱佳,且 节能高效,是适合北京地区夏末秋初平菇栽培的优选工艺。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影响平菇家庭栽培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利用学生宿舍角落和阳台空地,在平菇发菌期与出菇期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持湿度,以“四季龙和灰美2号”2个平菇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个不同配方的栽培料袋栽培,比较各保湿措施下菌丝生长和出菇情况,测定各处理下出菇的鲜重、干重,计算含水量及生物学效率,筛选最佳的平菇家庭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发菌期在菌袋报纸封口处喷水并覆盖薄膜可达到菌丝生长所需的湿度,料袋封口方式以套环报纸封口其菌丝生长情况好,出菇整齐;出菇期采用菌袋顶部套袋喷水的方式可有效解决空气相对湿度不足的问题;处理4(灰美2号+配方二)的平菇鲜重产量为0.154kg,显著高于处理2(四季龙+配方二)和处理1(四季龙+配方一),与处理3(灰美2号+配方一)无显著差异;干重最高的是处理3为0.018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1、2、4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间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其中处理4的含水量最高为90.91%;二茬菇的鲜重、干重及含水量各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处理2的鲜重和干重均最高;处理1和处理3的干重、鲜重及含水量相同;总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处理4为93.60%,与处理2、3无显著差异,处理1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庭平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梁爽  高继海 《蔬菜》2022,(10):59-62
摘要:工厂化白灵菇栽培中的菌棒出一次菇后,由于含水量过低不能二次出菇,一般就被废掉不再使 用,即使进行二次出菇,也表现产量较低,且造成其他资源浪费。通过多年试验与生产实践,探索出通 过覆土方式进行菌棒二次出菇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菌棒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关 键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设施、覆土前准备工作、覆土方法、出菇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00.
为高效利用蛋鸡厂废鸡蛋液资源,选取废鸡蛋液作为氮源代替麸皮用于平菇栽培,探究其对平菇子实体中粗多糖产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废鸡蛋液对于平菇粗多糖得率没有显著影响,各处理组粗多糖得率维持在2.87%~4.93%。粗多糖浓度为10 mg/mL时,添加废鸡蛋液的P4组总抗氧化活性最高,达到0.48 mmol/L(FeSO4),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最高,分别为77.38%和86.19%。废鸡蛋液可以用于平菇栽培的替代氮源,表现出良好的粗多糖产率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