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8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林业   678篇
农学   494篇
基础科学   81篇
  458篇
综合类   1904篇
农作物   424篇
水产渔业   148篇
畜牧兽医   1315篇
园艺   1117篇
植物保护   315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293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455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生产力促进中心自建设发展以来,形成了多样化的服务业务。其中,咨询诊断服务不断衍化发展,已经成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劣势。面对科技服务业迅猛发展的态势,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咨询诊断服务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通过基于SWOT分析法构建的评价模型,明确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推演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2.
作为一种RNA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极易变异,具有快速演化且易与其他毒株发生重组的特性,不同PRRSV毒株又存在着明显的致病性表型差异,异源毒株间交叉保护较差,这也是迄今为止PRRSV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PRRSV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基因2型PRRSV不断变异与演化,根据ORF5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其被划分为9个谱系,我国主要以谱系1,3,5,8为主。本文从自然流行毒株、疫苗演化毒株、重组毒株3个方面对基因2型PRRSV的遗传变异与演化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RRS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及其免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
为分离上海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征病毒(PRRSV)并分析其分子遗传进化关系,对来自该地区某猪场疑似PRRSV感染病猪的2份肺样进行RT-PCR检测,阳性样品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将盲传3代后出现细胞病变的PAMs经间接免疫荧光鉴定,通过RT-PCR扩增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后与GenBank登录的参考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分析了分离株Nsp2、GP5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关系,并对分离株做了重组分析和细胞嗜性试验。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出1株PRRSV,命名为SH2019,其全基因组开放阅读框大小为14677 bp,分离株与NADC30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属于目前流行于中国的类NADC30 PRRSV,其Nsp2存在131个氨基酸缺失的分子特征;分离株是以谱系1毒株为主要亲本,以谱系3、谱系5或谱系8毒株为次要亲本,在12601~12901 nt(ORF2~ORF4)发生了基因重组的重组毒株,分离株不能感染Marc-145细胞。本研究分离鉴定一株重组类NADC30 PRRSV,可为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犊牛阶段的生长状况对牛只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牧场效益,牧场越来越追求犊牛阶段生长的最大化。通过饲喂代乳粉达到犊牛断奶前1.0 kg日增重,对牛只生产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增加犊牛日增重对牛只生产性能的积极影响,同时根据荷兰Schils的试验对代乳粉的选择和饲喂流程提出建议,以期对牧场合理使用代乳粉,实现犊牛阶段生长最大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刘涛 《猪业科学》2021,38(10):38-41
非洲猪瘟对家庭猪场的生产稳定性带来极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家庭猪场防控非洲猪瘟存在的问题及对关键点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6.
Soil aggregate (SA) can be formed and stabilized when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s decomposed in the soil.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A dynamics and SOM with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rates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erefor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addition of polysaccharides to soil on SA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A Japanese tropical soil was incubated for 99 d at 30 °C in a dark environment following the addition of 0.5% (w/w) starch or cellulose.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of the amendments, and SA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soil respiration rates, and distribution fractions of soil aggregate sizes and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of SA, respectively. The cumulative soil respirations with all treatments rapidly increased until Day 12 of the incubation. The initial slope of the cumulative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soil with star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il with cellulose. In either soil with starch or cellulose, the fractions of macro-aggregates (>1000 μm in diamet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soil. However, the fractions of meso-aggregates (250–1000 μm) and nano-aggregate (<20 μm) in the soil with star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those fractions in the soil with cellulose fluctuated until Day 6. The MWDs reached the maximum on Day 6, indicating the SA formation in the soils with starch or cellulos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SA formation in the starch-amended soil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llulose-amended soil. After Day 6, the MWDs in the soils with either polysaccharide decreased with similar trend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indicating similar stability of the SA in both treatment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decomposability of the organic amendments might influence the SA formation differently, but not the SA stability.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PRRSV N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N蛋白在病毒致病中的作用,以临床分离PRRSV毒株E11105为研究对象,采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出N基因片段,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对N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将N基因克隆连接到pColdⅠ原核表达载体上,经PCR、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后,得到重组质粒pColdⅠ-N,将pColdⅠ-N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IPTG诱导表达后用SDS-PAGE蛋白电泳及Western blot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E11105N基因与北美洲型代表株VR-2332、欧洲型代表株Lelystad virus(LV)、中国2006年暴发的高致病性PRRSV代表株JXA1、中国代表株CH-1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3%、34.7%、99.2%、95.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15.3%、94.4%、99.2%;系统进化树显示,E11105株N基因与美洲型代表株VR-2332、中国高致病性JXA1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分离株E11105N基因所编码蛋白不存在跨膜区;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分别占20.33%和63.41%;预测该蛋白可能存在5个较为明显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SDS-PAGE蛋白电泳结果表明,重组N蛋白主要存在于菌体沉淀中,分子质量约为16.7ku;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带His标签的重组表达蛋白能被His单克隆抗体识别,显色后条带约为16.7ku,与SDS-PAGE蛋白电泳的条带大小一致。  相似文献   
98.
为了实现快速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并同步鉴别高致病性PRRSV毒株(HPPRRSV),根据PRRSV囊膜蛋白GP2基因保守序列和HP-PRRSV特有的Nsp2基因区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和杂交探针,通过双重一步法RT-PCR不对称扩增和双重微球杂交反应,建立了双重液相基因芯片方法。对12株PRRSV以及其他12种猪病原体的检测显示,该法能特异性检测12株PRRSV毒株并准确鉴别其中7株HP-PRRSV,与其他病原体无交叉反应;对PRRSV、HP-PRRSV病毒液的检测低限均小于每个反应0.5TCID_(50);其组内、组间检测变异系数均10%;检测55份疑似临床样品并与商品化荧光RTPCR试剂盒比较检测结果,符合率达98.2%(54/55)。研究结果为适应临床快速检测PRRSV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
100.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H7(STEC O157:H7)是大肠埃希氏菌中致病性最严重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存在于牛肉、牛奶、水果及其制品中,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引发死亡。食品中STEC O157:H7检测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STEC O157:H7的检测标准进行比较,提出我国标准在样品前处理、快速筛选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需要加强,以便为该菌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帮助,实现与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接轨,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