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48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木霉菌对抑制梨轮纹菌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轮纹病菌被木霉菌感染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终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上升。初步确定,梨轮纹病菌被木霉感染后,活性氧清除系统等被破坏,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是最终导致菌体受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2.
蒜薹采后致病菌种类及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金乡蒜薹和苍山蒜薹为试材,研究蒜薹采后病原菌种类、侵染和发病规律。结果表明:导致蒜薹采后贮藏过程中腐烂的病原真菌分为9个属14个种,其中主要是交链格孢属(Alternaria)占28.5%,并且,交链格孢属中,链格孢霉(A.alternate(Fr.)Keissler)最多,占17.9%;其次是葱紫斑交链孢霉(A.porri(Elliott)Cif.),占6.6%,侵染链格孢霉(A.infectoriaSimmons)占4.0%;葡萄孢属(Botrytis),占17.0%,主要是葱鳞葡萄孢霉(B.squamosaWalker)和葱腐葡萄孢霉(B.alliiMunn),占15.6%,灰葡萄孢霉(B.cinereaPers)仅为1.4%;而青霉属(Penicillium)、匐柄霉属(Stemphylium)、镰孢属(Fusar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和聚端孢霉属(Trichothecium)依次占15.7%、12.6%、7.8%、6.5%、4.9%、3.8%和3.3%。其发病规律是:除青霉属外,其它12种病原菌初期主要侵染蒜薹的薹梢部位,之后再逐渐向薹梗、薹基部位蔓延。  相似文献   
23.
温度对白菜黑腐病侵染与发病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菜接种墨腐病后,置15、20、25、30℃的光照培养箱中保温48h。11天后移在室温下,病均可以完成侵染。病害的进程随着环境环境的提高面表现出正相关。在上述温度梯度下,大白菜黑腐病病情指数达到50的天数,分别为35、32、27、8天。使其致死的时间分别为41、35、32、32天。因此,鉴定时提高环境的温度,有利缩短一病的时间,若接种的温度控制在25℃或30℃,则接种后的第11或第8天即可进行病情  相似文献   
24.
从暴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死亡率63.51%的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IBD病毒901株,经检测,901株是一株IBDV超强毒株,可使31日龄健康雏鸡71.4%死亡,10日龄SPF鸡胚和30日龄SPF雏鸡100%死亡。死亡鸡再现了自然暴发IBD的典型病变。  相似文献   
25.
董昌金  姚发兴  赵斌 《土壤学报》2006,43(3):473-477
类黄酮(hesperitin)能显著促进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G.i)、Acaulospora laevis(A.l)、G.i+A.l]对宿主植物(玉米、棉花)根段的侵染,提高菌丝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性.当用15 nmol L^-1、150 nmol L^-1、1.5 μmol L^-1类黄酮处理时,第6周取样,G.i对玉米根段的侵染率分别为76.2%、84.5%、75.8%(对照为45.9%),菌丝SDH酶活性分别为68.4%、75.9%、67.4%(对照为40.7%),菌丝ALP酶活性分别为45.8%、51.4%、45.1%(对照为27.1%);G.i对棉花根段的侵染率分别为85.2%、88.9%、83.8%(对照为59.8%),菌丝SDH酶活性分别为76.8%、81.2%、75.0%(对照为53.1%),菌丝ALP酶活性分别为51.2%、53.7%、49.4%(对照为35.2%).同时,类黄酮能显著增加土壤中AM真菌菌丝的总量,对宿主植物(玉米、棉花)的生物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Two outbreaks of phocine distemper have severely affected harbour seal (Phoca vitulina) populations in European and UK waters. The first occurred in 1988 when the causative virus was identified as a new member of the genus morbillivirus. The second outbreak in 2002 was first detected on the same Danish Island of Anholt and involved similar population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However, despite the obvious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epidemics, differences in viral transmission and case mortality were found. Harbour seal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while sympatric grey seals (Halichoerus grypus) are resistant but could be important asymptomatic carriers of the disease. Arctic phocid seals remain the most likely source of the virus and grey seals could be the link between these primary hosts and the harbour seal populations further south. Future epidemiological models should therefore consider including multiple host species. The futur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arbour seal populations vulnerable to PDV relies on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long-term impact on population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Although knowledge about the behaviour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virus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nd data on host movements and contact rates are accumulating, studies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host range have lagged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ealistic epidemiological model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studies into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species and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Assessing the risk of infection to endangered but currently unexposed potential host species (such as the Hawaiian monk seal, Monachus schauinslandi) is essential for guiding potential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ptions, such as vaccination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害虫的对比调查研究,并结合室内饲养,明确了山西省转BT基因棉田害虫的主要种类及其与常规棉田害虫发生规律的不同点,为新的生态条件下山西省棉田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8.
毕会涛  王哲  高九思  李继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206-5206,5227
对豫西山楂锈病的病原鉴定、病害流行规律及发病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楂锈病病原菌有2种,一种为梨胶锈菌山楂专化型(Gymnosporangium haraeamum Syd.F.sp.Crataegicola),另一种为珊瑚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clavariiforme(Jacq) DC.],优势种为梨胶锈菌山楂专化型,其冬孢子萌发适温为10-25℃,担孢子萌发适温为15-25℃;该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针叶、小枝及主干上部组织上的菌瘿中越冬,以担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侵染危害;早春降雨有利于山楂锈病病菌的传播与侵染。  相似文献   
29.
口蹄疫流行病学及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娟 《北京农业》2007,(12):43-49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FMDV有多种血清型及其亚型,目前主要引起动物致病的就有7种,即A、O、C、SATⅠ、SATⅡ、SATⅢ和亚洲Ⅰ型(AsiaⅠ型)。病毒通常在细胞受体的参与下才入侵宿主细胞,进行扩增生命循环,感染宿主细胞,使得该病得以广泛流行。但由于口蹄疫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和适应性而在流行中出现新的特点,以及被发现的病毒在动物体内和细胞中长期存在而引发FMDV的持续感染等问题,使得本病不能有效被控制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重新暴发和流行。为此本文将口蹄疫病原学、流行病学、病毒细胞受体及其病毒在体内持续感染形成的原因方面进行的论述,为口蹄疫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0.
小麦条锈病动态预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利用5种不同增长模型,对1987-1989年间人工接种区病害系统观察的72组数据和1979-1989年田间发病区定点系统观察的26组数据进行拟合检验,认为以Logistic模型模拟小麦条锈病的田间增长过程效果较好。并对三种计算病害增长速率的办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以回归法求出的r值对实测病情的拟合误差较小。与此同时,还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了病害增长速率的预测式,最后通过田间病害调查的实例将病害的动态预测方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