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43篇
  免费   6579篇
  国内免费   8831篇
林业   10278篇
农学   10401篇
基础科学   6057篇
  17470篇
综合类   52144篇
农作物   7762篇
水产渔业   3544篇
畜牧兽医   12831篇
园艺   4297篇
植物保护   4169篇
  2024年   625篇
  2023年   2290篇
  2022年   3696篇
  2021年   4376篇
  2020年   4253篇
  2019年   4464篇
  2018年   2821篇
  2017年   4668篇
  2016年   5638篇
  2015年   4594篇
  2014年   6510篇
  2013年   6659篇
  2012年   9020篇
  2011年   8869篇
  2010年   6952篇
  2009年   6821篇
  2008年   5970篇
  2007年   6707篇
  2006年   5709篇
  2005年   4648篇
  2004年   3760篇
  2003年   3131篇
  2002年   2325篇
  2001年   2170篇
  2000年   1865篇
  1999年   1530篇
  1998年   1255篇
  1997年   1136篇
  1996年   987篇
  1995年   1051篇
  1994年   874篇
  1993年   732篇
  1992年   601篇
  1991年   529篇
  1990年   424篇
  1989年   360篇
  1988年   264篇
  1987年   213篇
  1986年   109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3篇
  1962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971.
定西于家山黄土洞穴的分布特征与侵蚀临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洞穴与滑坡、沟蚀等侵蚀过程联系紧密并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程度,但目前黄土洞穴发育的分布特征与侵蚀临界暂未明晰。利用无人机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影像与数字表面模型,基于影像标识了黄土洞穴并统计了其土地利用类型与洞穴直径,利用标识点在数字表面模型上提取了黄土洞穴的坡度、坡向、曲率和汇水面积等地形数据并分析了黄土洞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直径大多4 m。黄土洞穴在耕地上发育较少,多发育于牧草地区域流水汇聚的凹形坡,且在阴坡更为发育。同时,黄土洞穴坡度正切值范围集中于0.4~1.0,汇水面积一般不超过3 000 m~2。依托统计的坡度正切值与汇水面积数据绘制了黄土洞穴的侵蚀临界图并对比了黄土洞穴与浅沟、切沟的侵蚀临界。黄土洞穴的侵蚀临界边界分别为SA~(0.150)=0.368与SA~(0.135)=7.580,分布较广且覆盖了浅沟与切沟的侵蚀临界。浅沟、切沟的演化与黄土洞穴的发育有关,黄土洞穴通过连通与坍塌促进了浅沟、切沟的发育、转换与扩展,并因此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研究量化了黄土洞穴发育的分布特征,建立了黄土洞穴与浅沟、切沟的联系并深化了对黄土洞穴侵蚀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72.
校院两级管理是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对高等院校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及教科研指标体系的差异和特征,着重聚焦当前地方农业高校教科研指标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地方农业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教科研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和环节,提出了“核心+特色”校院两级指标设置和“个人+团队”教师考核评价方式的两项对策,以期为地方农业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教科研指标考核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73.
ABSTRACT

Aims: To assess the change in body condition score (BCS)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dry period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ostpartum diseases and milk yield in grazing dairy cows from central Argentina.

Methods: BCS assessments during the dry period, and cow health and milk production records up to 90 days in milk (DIM), were collated for cows from 28 farms at monthly visits between 2007 and 2008. Cows were categorised into four groups; those in Group 1 (n=7,067)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dry periods; Group 2 (n=2,615)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early dry period and lost BCS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Group 3 (n=1,989) lost BCS during the early dry period and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and Group 4 (n=5,144) lost BCS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dry periods.

Results: Cows in Group 1 had reduced odds of having retained fetal membranes (RFM), metritis, and clinical mastitis up to 90 DIM than cows in Group 2 (p<0.001), but the odds of disease were similar to cows in Group 3. The odds of having RFM or clinical mastitis tended to be lower in cows in Group 1 than cows in Group 4 (p=0.08). The odds of cows being culled or dying during the first 90 DIM were lower for cows in Group 1 than for those in Groups 2, 3, and 4 (p≤0.05). Mean accumulated milk yield up to 90 DIM was higher in cows in Group 1 than Group 2 and Group 4 (p<0.001), but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ows in Group 3 (p=0.28).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Cows that lost BCS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had increased odds of being diagnosed with several postpartum diseases and had decreased milk yield compared to cows that maintained or gained BCS during the entire dry period. Loss of BCS during any stage of the dry period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ulling or death during the first 90 DIM. These results should raise awareness among dairy cattle producer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ly managing cow body condition during the dry period,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相似文献   
974.
为探究硅钙钾镁肥配施黄腐酸钾对桃树生长的效应,以盆栽一年生瑞蟠21号毛桃(Amygdalus persica Linn.)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不同施肥方式(T1:硅钙钾镁;T2:硅钙钾镁+黄腐酸钾;CK:空白对照),在桃幼树生长季进行追肥处理,研究硅钙钾镁肥及硅钙钾镁肥配施黄腐酸钾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状况及桃幼树根系构型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T2均显著提高了桃幼树生长季各时期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硅等含量,且配施黄腐酸钾后作用更明显。与CK相比,T1、T2细根比重分别提高了11.2%和26.2%,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12.2%和18.1%,根系总长度分别增加了28.1%和61.9%,且有效延缓了根系衰老;T1、T2植株总干重分别提高了1.2倍和2.0倍,根冠比分别提高了9.4%和17.0%,且差异显著。与CK相比,T1、T2各器官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地上部硅含量分别提高了61.3%和91.9%,地下部硅含量分别提高了62.3%和102.5%,且差异显著。同时,T1、T2桃幼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提高。综上所述,硅钙钾镁肥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促进桃幼树细根的生长,延缓根系衰老进程,增加氮、磷、钾、硅等营养元素积累量,提高叶片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生长;硅钙钾镁肥配施黄腐酸钾后,提高了土壤有效硅及植株硅含量,比单施硅钙钾镁肥效果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桃树合理施用硅钙钾镁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5.
黄河未来输沙量态势及其适用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黄河输沙预测的新思路,预估黄河未来输沙态势与输沙量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采用单累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及频率分析方法,分析1950—2019年黄河主要来沙区间的实测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未来态势。[结果] 1950—2019年黄河输沙量呈现阶梯式减少。1950—2019年黄河中游各站累积实测输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左半抛物线”表征。黄河输沙量自1997年以来已进入相对稳定态势,目前已达企稳状态;黄河潼关站未来年输沙量在90%频率下为1.00×108 t左右,在10%频率下为5.00×108 t左右,未来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40×108 t。[结论] 为了维持黄河输沙量低稳状态,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质量与标准,补齐“后水土保持”短板,构建完善的水沙关系调控体系,维持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976.
[目的]研究贵州省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关系,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利用贵州省2000—2017年城乡人口及建设用地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城乡人地关系演化过程。[结果]贵州省城镇人口持续增加,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和乡村建设用地同向增长。2000—2008年,贵州省城乡人口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关系为强负脱勾类型,乡村人口与乡村建设用地变化为强负脱钩类型,城镇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变化为扩张负脱钩类型。农村人口减少伴随着建设用地增加,农村人地关系处于较不合理状态;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二者均增长,但建设用地增幅快于人口增幅。[结论]贵州省应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977.
王雯 《中国饲料》2021,(2):94-97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品牌效益,品牌建设已成为当前饲料企业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饲料企业可通过品牌策划与实践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加强企业自身的商业信誉,从而提升饲料产品的销售份额,有效扩大消费群体,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广阔的潜力。因此,饲料企业要重视互联网+环境下品牌的策划与实践,通过优化策划方案、创新推广路径等方式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978.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一种全身性、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为幼猫和青年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并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但其致病与免疫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从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以及免疫与预防等方面对猫传染性腹膜炎进行全面的阐述,为该病的科学诊治与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979.
为探究有机营养类物质氨基酸与硼酸配合喷施对油麦菜生长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单独喷施1%硼酸处理,以及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3种氨基酸各设3个喷施浓度(5、10、20 mmol·L-1) 与1%硼酸配合喷施处理,并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共11个处理,收获后测定植株的生长指标和硼含量。结果表明,单独喷施硼酸对油麦菜生物量无明显影响,低浓度氨基酸与硼配合喷施均能显著提高油麦菜生物量,其中丙氨酸-硼喷施处理油麦菜生物量较CK平均增加了9.4%。与CK相比,3种氨基酸与硼配合喷施均能明显提高油麦菜叶片总蛋白含量,同时降低硝酸盐积累,从而改善品质。与单独喷施硼酸相比,适宜浓度氨基酸与硼配合喷施均可显著提高油麦菜氮、钾积累量,另外谷氨酸-硼和天冬氨酸-硼喷施对油麦菜磷积累量也有明显促进作用。与单独喷施硼酸相比,氨基酸与硼配合喷施均可显著提高油麦菜地上部硼含量,其中丙氨酸-硼喷施处理油麦菜地上部硼含量平均增幅为41.0%;此外,丙氨酸-硼喷施对油麦菜地下部硼含量也有明显提升作用,平均增幅为15.6%;喷施丙氨酸浓度与油麦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硼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比较不同氨基酸与硼酸配合喷施对油麦菜的影响,可考虑将丙氨酸作为增效剂与硼肥配合施用,提高硼肥的应用效应。本研究为开发新型硼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0.
为了评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综合品质性状,本研究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5个马铃薯品种(系)为参试材料,2011-2018年连续8年定点田间试验,测定了块茎产量、营养品质(干物质、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含量和矿物质元素(钾、钙、铁、锌)含量。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含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而营养品质中的维生素C、粗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24 549~50 140 kg·hm-2,淀粉产量4 271~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1.07%~30.18%,淀粉含量14.63%~21.83%,维生素C含量12.20~18.95 mg·100g-1,粗蛋白含量2.17%~2.71%,还原糖含量0.18%~0.43%,钾含量4 316~5 368 mg·kg-1,钙含量85.10~138.40 mg·kg-1,铁含量10.17~24.50 mg·kg-1,锌含量2.45~3.80 mg·kg-1。大西洋的衍生品种陇薯8号、陇薯9号、陇薯12号、陇薯14号、L0527-2、L08104-12、LZ111和L1149-2淀粉含量均超过18%,其中,L1149-2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块茎产量50 140 kg·hm-2、淀粉产量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6.75%、淀粉含量19.30%、维生素C含量14.62 mg·100g-1、粗蛋白含量2.52%、还原糖含量0.28%、钾含量5 297 mg·kg-1、钙含量138.40 mg·kg-1、铁含量20.40 mg·kg-1、锌含量3.20 mg·kg-1;而陇薯5号淀粉产量及营养品质较差。本研究为合理利用陇薯系列高淀粉马铃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改良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