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7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30篇
  42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effects of Armillariella tabescens (A. tabescen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 and microflora in early‐weaned pigs when used as feed additive. A. tabescens mycelia were added to basal diets at concentrations of 0%, 0.1%, 0.3% or 0.9% (w/w). A total of 144 commercial cross‐bred pigle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one of these four diets and fed for 30 days.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early‐weaned piglets displayed improvement with diets containing 0.1% and 0.3% dried mycelia powder from A. tabescens. Supplementing with 0.1% or 0.3% A. tabescens mycelia induced a 2.6‐ and three‐fold increase i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 content in the jejunal mucosa, respectively, but had only a marginal effect on sIgA in the ileal mucosa.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2, interferon‐γ,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the jejunal mucosa were elevated with A. tabescens mycelia administration. Increased amounts of Lactobacillus spp. and Bifidobacterium spp. in the jejunum, and decreased amounts of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jejunum and ileum were observe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tabescens‐containing diet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A. tabescens had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early‐weaned pigs.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量差异的变化特征。【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的代表性水稻土样品并布置室内好气与淹水处理的恒温培育试验,观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过程及矿化量变化,比较分析不同水分状况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差异及形成机制。【结果】培养过程中不同水分状况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好气处理下培养前期迅速下降,而淹水处理下则迅速升高,并均在培养10 d后趋于稳定;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培养前期,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减小,以致培养后期差异不明显。好气处理下土壤的基础呼吸强度、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分别是淹水处理的2.26—19.11、0.96—2.41、0.96—2.41倍。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越高则好气与淹水处理间呼吸强度差异越大,而若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越高则好气与淹水处理间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差异越大。【结论】淹水处理造成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是导致土壤呼吸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变化还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3.
果胶酶高产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平板分离法从腐烂的大枣中筛选出果胶酶的高产菌株,通过L16(45)正交试验对该菌种的深层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菌种深层液体发酵最适的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1%,蛋白胨0.5%,吐温-60添加量0.03%,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4.5,发酵温度40℃,在此条件下菌株的产酶能力可以达到10758U·mL-1.  相似文献   
64.
对球孢白僵菌在不同维生素为生长辅助因子的液体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维生素对球孢白僵菌的生长及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影响极显著。在培养液中添加适宜的维生素能有效地刺激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VB6+VB1+VB2或复合维生素B能使球孢白僵菌获得较高的液生分生孢子产量,产孢量分别高达5.03×1011个·L-1和5.12×1011个·L-1。同时试验还表明,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与维生素组合有关,复杂的维生素组合比单一的维生素更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65.
冬季低温条件下6种水生植物水质氮、磷净化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大聚藻、香菇草、鸢尾、黄菖蒲、金鱼藻和黑藻等6种水生植物,在静水条件下比较水质氮、磷净化能力。结果显示:(1)大聚藻和香菇草具有较好的生物量增长,鸢尾和黄菖蒲能保持正常生长且生物量有所增长,金鱼藻基本停止生长,黑藻出现部分腐烂现象;(2)6种水生植物总氮(TN)、总磷(TP)平均净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与无水生植物的空白对照相比,大聚藻、香菇草、鸢尾、黄菖蒲、金鱼藻和黑藻的TN净化增效作用分别为45.7%,39.6%,18.7%,16.4%,6.1%和-4.1%,TP净化增效作用分别为31.1%,30.1%,16.7%,9.9%,3.3%和-2.0%;(3)大聚藻、香菇草可以作为优选水生植物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应用于各种生态净水工程。  相似文献   
66.
榆黄蘑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液体深层发酵法制备的榆黄蘑菌丝和发酵液为主要原料,制备榆黄蘑饮料。结果表明:榆黄蘑原味饮料的配方为发酵原液40%、蔗糖含量11%、柠檬酸含量0.15%;榆黄蘑果味饮料的配方为发酵原液30%、苹果原汁15%、蔗糖含量9%、柠檬酸含量0.15%。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究人类活动对洱海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影响,2014年4月、7月、11月和2015年1月在洱海全湖设置36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研究洱海光学衰减系数(K)、透明度(SD)、浊度(Turb)和叶绿素a(Chl-a)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并分析沉水植物分布对光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和控制提供基本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光学衰减系数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0.59 m-1)冬季(0.68 m-1)秋季(0.95 m-1)夏季(1.05 m-1);叶绿素a含量与光学衰减系数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同,为春季(5.24μg/L)冬季(5.49μg/L)秋季(12.33μg/L)夏季(14.22μg/L);透明度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1.86 m)秋季(2.28 m)春季(3.00 m)冬季(3.07 m);浊度季节变化规律是春季(32.50 mg/L)冬季(32.52 mg/L)秋季(32.64 mg/L)夏季(32.70 mg/L)。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浊度和叶绿素a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0.523和0.467;透明度与叶绿素a和浊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97和0.564;浊度与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41。叶绿素a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光学衰减系数,但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秋季和冬季,沉水植物区的水体光学衰减系数显著低于无沉水植物区(P0.05),但这种差异在春季和夏季不显著(P0.05)。在一年中的各季节,沉水植物区与无沉水植物区的水体透明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沉水植物区的水体浊度显著低于无沉水植物区(P0.01)。  相似文献   
68.
69.
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因其生产周期短、产量大、质量高、经济效益突出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液体菌种制备、医药及保健、食品行业、线虫防治以及抑菌防腐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对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用菌发酵技术将与蕈菌学、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学和工程学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特别是发酵产物分离技术的发展,会使食用菌液体发酵技术应用更广泛、前景更广阔。  相似文献   
70.
通过室内模拟的方式,分别研究了秋季黑藻、苦草和春季菹草的衰亡过程,分析了沉水植物在衰亡期间水、沉积物中磷与环境因子[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溶解氧(DO)]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黑藻和菹草在衰亡期间能显著提高水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颗粒磷(P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苦草在衰亡期对水体各形态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且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TP,0.04-0.06 mg/L);环境因子的变化对水中磷含量影响显著,黑藻和菹草水体中TP的含量和环境因子pH、DO和Eh均呈负相关,而苦草组水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受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实验期间不同植物组沉积物中总磷(TP)、NaOH提取磷(NaOH-P)、HCl提取磷(HCl-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沉积物IP的含量主要受NaOH-P的影响,OP对TP的影响要大于IP,沉积物OP与OM(有机质)的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