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74篇
  免费   869篇
  国内免费   1250篇
林业   2329篇
农学   840篇
基础科学   921篇
  3331篇
综合类   6457篇
农作物   582篇
水产渔业   481篇
畜牧兽医   865篇
园艺   382篇
植物保护   905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481篇
  2019年   592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628篇
  2016年   771篇
  2015年   635篇
  2014年   837篇
  2013年   953篇
  2012年   1273篇
  2011年   1254篇
  2010年   1019篇
  2009年   1010篇
  2008年   859篇
  2007年   949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462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对近年昌吉州灌区协会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促进基层灌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2.
袁应泽  李金辉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2):136-138,141
通过对汉中盆地现有茶区生态气候状况的分析及与同纬度东部平原茶区比较,找出了汉中茶区生态气候和品质的比较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在退耕还茶中宜建生态茶园;生态园、老茶园和林区应根据局地小气候条件合理布局交错种植;宜推广无性繁殖和无污染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3.
土壤种子库是矿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本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萌发法对乌海新星煤矿区3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土壤种子库及与其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共有18种植物,隶属于7科16属,物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平均储量较小(226.51~739.17粒·m?2),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其90%以上的种子储藏在0?10 cm的表层土壤;3)研究区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共有物种数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植物群落相似性较低;4)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潜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道路周边受到中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而采矿周边受重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其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分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较小,种子密度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04.
试验研究不同净能水平日粮对育肥猪生长、背膘及眼肌面积的影响。选择420头(38.5±0.5)kg丹系三元育肥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猪,公、母各半。试验A、B、C、D、E组饲粮净能水平分别为9.84、10.05、10.26、10.46和10.67 MJ/kg,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97 d。结果显示,A组育肥猪0~97 d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E组(P<0.05)。A组、B组育肥猪0~97 d的料重比显著高于D组、E组(P<0.05),且A组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均重110 kg育肥猪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E组(P<0.05)。A组、B组均重130 kg育肥猪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E组(P<0.05)。A组均重110 kg育肥猪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D组、E组(P<0.05)。A组130 kg育肥猪的背膘显著低于D组、E组(P<0.05)。试验表明,净能为9.84 MJ/kg日粮可以明显提高平均日采食量、眼肌面积,并且降低背膘厚度。  相似文献   
105.
赵小强  钟源  周文期 《草业学报》2021,30(5):103-120
玉米叶面积的大小及分布特征不仅影响其光合效率、蒸腾速率,而且与其耐旱性、耐密性、抗倒伏性及产量形成紧密相关。深入剖析不同水旱环境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面积的分子遗传机理对玉米耐旱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构建的2套F2∶3群体为试材,在8种水分环境下,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对玉米相应叶(V18时期第10片叶、R1时期穗三叶)叶面积进行单环境和多环境联合QTL分析;参考玉米基因组B73 RefGen_v3挖掘稳定表达的QTLs (sQTLs)区间内的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IM法,单环境下2个生育时期2套F2∶3群体间总共定位到了7个玉米相应叶叶面积QTLs,主要受显性(81.0%)、部分显性(14.3%)和超显性(4.7%)等遗传效应的调控,其中在干旱环境下定位到了5个QTLs。采用MCIM法,在2套F2∶3群体间总共检测到6个相应叶叶面积的联合QTLs,其中1个表现为显著的QTL与环境的互作(QTL×E, Bin 2.08~2.09),1对QTLs (Bin 1.08~1.10与 Bin 2.08~2.09)参与了显著的加性与加性(AA)上位性互作。结合CIM和MCIM法进一步分析在2套F2∶3群体间检测到了6个sQTLs,其分别位于Bin 1.08~1.10、Bin 2.08~2.09、Bin 4.08~4.09、Bin 6.05、Bin 8.03和Bin 10.03处,并在这些sQTLs区间内确定了12个玉米叶发育相关候选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总共收集了75个玉米叶发育相关候选基因,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这些候选基因划分为3大进化分支,且上述检测到的12个候选基因分布于这3大进化分支上。这些结果为系统地解析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水旱环境下相应叶叶面积的分子遗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检测到的sQTLs可作为叶面积改良的重要染色体区段,检测到的候选基因为其进一步克隆、功能分析及育种应用提供了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花椰菜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小肠组织形态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取42头体重相近(11.40±1.36) kg、体况良好的40日龄保育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由80%基础饲粮和20%花椰菜尾菜发酵饲料组成的试验饲粮。试验共30 d,其中预试期8 d,正试期2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保育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提高了16.50%和18.68%(P<0.05),腹泻率显著降低了74.35%(P<0.05)。2)试验组保育猪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食糜pH值分别显著降低了19.16%、11.59%、14.09%、15.95%和11.23%(P<0.05)。3)试验组血清尿素氮、白蛋白、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显著升高了69.84%、5.22%、100%(P<0.05),血清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9.43%、60.51%(P<0.05)。4)试验组保育猪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分别显著升高了13.64%和11.49%(P<0.05),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了9.56%(P<0.05)。5)试验组每头猪的增重收益、毛利润分别显著提高了30.84%和44.48%(P<0.05),饲料成本显著降低了21.58%(P<0.05)。综上所述,饲喂花椰菜尾菜发酵饲料能够降低保育猪的腹泻率,提高保育猪的生长性能,增强其免疫性能,促进肠道发育,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7.
为探明植物对锰胁迫的耐受性机制,以采自重金属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的鸡眼草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锰浓度胁迫下[0 (对照)、1000、5000、10000、15000、20000 μmol·L-1] 开展盆栽试验,比较研究锰胁迫对两种来源鸡眼草表型、生理生化特性及锰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锰浓度的升高,1) 两种来源鸡眼草的根干重、芽干重、根冠比均呈降低的趋势;当锰浓度达5000~20000 μmol·L-1时,与对照相比,污染区、非污染区鸡眼草的芽干重分别下降4.34%~27.71%与16.33%~49.77%,根干重分别下降19.00%~66.06%与27.90%~77.54%,污染区下降幅度均较非污染区的小;2) 两种来源鸡眼草的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则逐渐升高;3) 两种来源鸡眼草根、茎、叶的锰含量均增加;锰浓度为20000 μmol·L-1时,污染区和非污染区鸡眼草的叶锰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53和13.41倍。因此,污染区鸡眼草锰耐受能力及富集能力均较非污染区鸡眼草高,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是其耐受高锰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8.
2020年2月20日,贵州省道真县生态护林员在其境内的国家级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区发现多具野猪尸体。为弄清野猪死亡原因,防止可能出现的疫情在当地扩散,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次野猪死亡事件展开调查。截至2020年3月4日,在该县3个镇8个村(社区)10个村民组,共排查发现23具野猪尸体,以体质量偏小的低幼龄野猪居多,约占70%;发现地点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和方向性;因大部分尸体高度腐败,仅从采集的1份病料中,检出猪圆环病毒核酸阳性,未检出猪瘟、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等疫病病原;经排查,未发现野猪尸体附近的村(社区)生猪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发生异常发病死亡现象。经伽马分布估算,该县平均每天可能出现的死亡野猪数为0.44头(95%CI,0.28~0.64)。综上分析推测,野猪死亡既有经境内公路来往的生猪运输车辆及废弃物传入疫病导致的可能性,也不排除中毒或天气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可能。由此建议加强公路沿线一带的林区排查,加大跨省公路车辆消毒力度,降低野猪死亡事件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9.
1990—2019年阿拉尔垦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奇  高琪  马自强  王楠  王明玥  彭杰 《草地学报》2021,29(5):1014-1024
监测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分析阿拉尔垦区1990—2019年近30年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9年,阿拉尔垦区平均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高和极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呈增加趋势,差异显著,分别增加了674 km2和1 147 km2;阿拉尔垦区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时段性和区域性差异,时段上,2005—2010年垦区西北部开始出现植被,以中覆盖类型为主,区域上,垦区西北部植被覆盖的增加趋势最显著;近30年,垦区植被覆盖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转移;气候对阿拉尔垦区植被覆盖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人类活动影响最直接。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保护自然植被,有计划地开垦土地,合理调整垦区农业结构,科学分配水权,保证垦区生态用水,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0.
朱鸣鸣  徐镀涵  陈光燕  李平  成启明  陈超 《草地学报》2021,29(10):2323-2331
为了探究贵州喀斯特区域不同土壤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我们对该地区的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田、弃耕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基于最小数据集对该区域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构建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pH值、容重、全盐、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效铜、有效铁等指标。结果表明:全量数据集和最小数据集获得的土壤质量均表现为林地 > 人工草地 > 天然草地 > 农田 > 弃耕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田、林地的土壤质量等级为二级,位于土壤质量分级中的"较高"水平,弃耕地土壤质量为三级,位于"中等"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人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垦降低了土壤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