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6篇
水产渔业   84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在水温23~25℃条件下,研究了对苯二胺对泥鳅(体质量25.20~28.06g)4种组织及血清中酯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组织及血清酯酶同工酶的表达差异性明显,活性强弱依次为:肝胰脏﹥脾脏﹥血清﹥心脏﹥鳃。经不同剂量对苯二胺处理后,未发现剂量梯度与酯酶同工酶表达的正相关变化。在不同时间处理条件下,组织及血清酯酶表达先强后弱,72h达到最弱,96h略有增强,表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和应激性。  相似文献   
92.
于淑池  邵杨勇 《水产科学》2012,31(5):291-294
应用垂直平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泥鳅成体的心脏、肝胰脏、肾脏、鳃、肌肉5种组织中酯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泥鳅3种同工酶在肝胰脏中表达活性较高。酯酶同工酶在5种组织中均大量存在,且条带较多;过氧化物酶在肾脏中表达较强,肌肉中表达最弱;过氧化氢酶在鳃、肌肉组织中表达不强,且条带较少,不利于分析,但其表达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93.
为了探讨piggyBac转座子在鲤科鱼类及鳅科鱼类转基因中的适用性,实验通过将PAβ启动子控制的DsRed表达元件插入pigA3GFP中,构建转基因载体pigA3GFP-AβDsRed。用该载体对草鱼肾脏(CIK)细胞转染,结果显示,通过piggyBac转座子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CIK细胞的基因组中,来源于家蚕的A3启动子和来源于巨细胞病毒的CMV启动子在CIK细胞均具有活性。将转基因载体pigA3GFP、pigA3GFP-AβDsRed分别与辅助质粒helper-pigA3混合后以精子介导法导入金鱼和泥鳅的受精卵后,经荧光观察、PCR鉴定、Dot blotting鉴定,证实获得了转基因金鱼和转基因泥鳅。研究表明,PB转座子在鲤科鱼类及鳅科的一些鱼中具有转座活性。  相似文献   
94.
试验分延迟0d、1d、2d、3d、4d、5d、6d、7d投饵和完全饥饿9个试验组,研究了延迟投饵对泥鳅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温27℃±1℃时,泥鳅仔鱼3日龄开口,混合营养期2d,4日龄卵黄囊消失。开口当日初次摄食率为36%,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5日龄,达98%,饥饿不可逆点(PNR)在8~9日龄。延迟0d(正常投饵)和1d投饵组仔鱼体长一直呈增长趋势,至11日龄,两组仔鱼体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仔鱼体长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完全饥饿组仔鱼3~5日龄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延迟0d和1d投饵组,11日龄时仔鱼存活率分别为82.67%和89.33%,且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11日龄时仔鱼存活率明显降低;完全饥饿组,11日龄时仔鱼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95.
用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安徽(AH)、甘肃(GS)、广东(GD)、广西(GX)、黑龙江(HLJ)、江苏(JS)和重庆(CQ)7个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这6个微卫星摘自泥鳅微卫星连锁图谱,不存在连锁不平衡,在HLJ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适用遗传多样性分析。六个微卫星共检测到69个等位基因,每位点7到16个不等,有效等位基因数(Ne)3.0-5.5个,观察杂合度在0.202和0.408之间,而期望杂合度在0.673和0.820之间,揭示的多样性信息含量(PIC)在0.643和0.796之间。这些数据显示7个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达到0.499,49.9%的变异可归于群体间差异,而Fis在0.167和0.421之间,表明泥鳅群体存在较明显的近交或斑块化分布。聚类分析显示AH、GD、HLJ和JS聚成一个分支,而CQ、GS 和GX聚为另一个分支。这表明我国泥鳅呈现东西向梯度分布并在南北向可能存在扰动。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我国泥鳅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6.
泥鳅养殖水体中一株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净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养殖池塘水体中分离到4株芽孢杆菌,筛选后获得1株优势目的菌株NQ1;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安全性试验证实,试验浓度(最高为1×107 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NQ1对泥鳅是安全的。水质净化试验结果显示,在泥鳅养殖水体中加入1×107 cfu/mL浓度的NQ1,14天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34.97%和89.46%,表明该菌的净水效果明显,具有作为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7.
水温21~26℃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维生素C(以抗坏血酸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源,添加量分别为0、50、120、240、360、500mg/kg),研究维生素C对(1.996±0.176)g泥鳅幼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添加量为132.2mg/kg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几个试验组(P0.05)。组织和肌肉中的维生素C积累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32.2mg/kg时和248.8mg/kg时分别达到最高。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溶菌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在362.6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以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为指标,做折线模型回归分析最终求得泥鳅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95mg/kg和423.3mg/kg。  相似文献   
98.
99.
以泥鳅属鱼类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H)、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N)、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rus,二倍体B,四倍体T)和副泥鳅属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P)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正反交,获得11种子代,它们分别为(雌×雄):H×H(HH)、N×N(NN)、P×P(PP)、B×B(BB)、P×B(PB)、N×H(NH)、N×P(NP)、P×H(PH)、B×P(BP)、T×P(TP)、P×T(PT)。经过270d的养殖试验,在60、90、120、150和270d这5个时间点测定了这11种子代的全长和体质量,同时在60、90和120d对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NP在饲养试验中一直保持较好的生长性状;(2)PB与PP在60~90d的早期阶段,生长趋势较差,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上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趋势,且这2种子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B在270d时体质量显著性高于其他子代;(3)NP在60d和90d所占全长和体质量最大20%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子代。TP在270d时在全长和体质量最大和最小20%中出现频率都较高,而PB在所有采样时间点全长和体质量的最大和最小20%中的出现频率都较高;(4)具备优良生长性状的NP、PP及PB中,NP和PP在养殖过程中均具有较低的MDA含量,PB的MDA含量在第90天升高,然后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此推断,NP和PP在生长和免疫机能上都具有优势;PB在生长性状上具有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泥鳅早期苗种阶段的饲料最适蛋白源,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C)、菜籽粕(CM)及其1∶1∶1混合蛋白(MIX)作为蛋白源,探究其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llcaudatus)稚鱼生长性能、体氨基酸组成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孵化后20 d初始体质量为(35.0±0.1)mg的泥鳅稚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鱼,投喂试验30 d。结果发现:FM和MIX组泥鳅稚鱼的增重率和摄食量显著高于SC和CM组。各组的摄食量关系为:FM组MIX组SC组CM组(P0.05),而各组间的饵料系数和蛋白转化率没有差异;CM组泥鳅稚鱼全鱼体赖氨酸、缬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SC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可见,鱼粉是泥鳅稚鱼饲料适宜蛋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