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169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31.
基于生长和死亡参数变化的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2010—2011年福建官井洋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2 098尾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性腺进行测定。据此,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分析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并讨论了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官井洋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 mm,占55.96%;平均体质量45.1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385.4 mm、k=0.43及t0=-0.32a,拐点年龄为2.2龄。对照20世纪80年代福建近海海域大黄鱼群体L∞值从555.4 mm下降到现在的385.4 mm,拐点年龄由2.97下降到2.2,均表明当今大黄鱼群体小型化且低龄化严重。生长系数k由0.36增长到0.43表明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加快。总死亡系数(Z)为3.12,自然死亡系数(M)为0.45,捕捞死亡系数(F)为2.67,资源开发率(E)为0.856。大黄鱼M值出现上升,可能与福建近海环境质量下降有关,而高强度的捕捞促使大黄鱼捕捞死亡系数由0.84上升到2.67,说明大黄鱼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在官井洋大黄鱼现行资源状态下,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水平,保护大黄鱼生存环境,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大黄鱼群体,建议以控制大黄鱼的开捕年龄(t0)为主。  相似文献   
132.
大黄鱼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大黄鱼受精卵于2009年9月22日开始孵化,孵化水温26℃,育苗水温22.0~25.8℃,养殖水温11.5~25.6℃。20日龄稚鱼(体长17.6~19.2 mm)腹腔中一对原始性腺已经形成。55日龄幼鱼(体长27.5~37.0 mm)半数个体性腺中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标志着卵巢解剖学分化开始。减数分裂和卵巢腔的形成同时开始于60日龄(体长28.0~37.2 mm)。120日龄幼鱼(体长39.2~51.0 mm)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巢分化开始于第95日龄(体长38.0~48.0 mm),其解剖学标志为生精导管的形成及体细胞在性腺中的散布方式。145~195日龄,由于水温过低,鱼苗停止生长,期间性腺发育水平没有明显变化。215日龄幼鱼(体长44.0~59.2 mm)性腺中精母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小叶于230日龄(体长56.2~72.8 mm)形成。由此可见,大黄鱼雌性性腺发育早于雄性性腺,且大黄鱼性腺分化类型属于分化型雌雄异体型。  相似文献   
133.
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34.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40日龄大黄鱼的体长和体重遗传力,通过巢式平衡设计和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了5个半同胞家系和15个全同胞家系,利用SAS9.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体长和体重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大黄鱼鱼种阶段体重和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29和0.31.t检验显示两个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均不显著,且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大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非加性效应或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5.
王猛强  黄文文  周飘苹  金敏  邱红  周歧存 《水产学报》2015,39(11):1690-1701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和小麦淀粉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血清指标、糖原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实验设计,共配制6组饲料,包含2个蛋白质水平(41%、46%)和3个小麦淀粉水平(10%、20%、30%),选取初重约为(14.84±0.16) g的大黄鱼9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和小麦淀粉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在相同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饲料小麦淀粉水平对大黄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和小麦淀粉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6-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果糖-1,6-二磷酸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FB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PEPCK)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1%时,饲料小麦淀粉水平对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随着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对丙酮酸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6%时,饲料小麦淀粉水平对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均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但对葡萄糖-6-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大黄鱼在高蛋白质水平下能够有效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降低血糖含量及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并且未显著影响增重率;在低蛋白质水平,血糖含量和肝糖原含量随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但增重率随着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表明在低蛋白质水平下高小麦淀粉水平对大黄鱼的生长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6.
以鮸鱼(Miichthy s miiuy)为母本、大黄鱼为父本(Larimichthys crocea)的人工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4±0.4℃、盐度为28和pH为7.99的环境中,杂交鱼卵的胚胎发育过程需21h54min,刚孵出的仔鱼全长2.18mm。3d时,杂交仔鱼开口,口径为0.288±0.067mm。  相似文献   
137.
大黄鱼中期染色体面积和物理长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知大黄鱼染色体的物理长度,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大黄鱼基因组大小,并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大黄鱼24对染色体的面积和累积光密度(IOD),据此估算了大黄鱼染色体的物理长度。结果显示,大黄鱼基因组大小约为(725.25±14.65)Mb;染色体相对面积最小为2.26%±0.08%,最大为4.83%±0.08%;染色体相对IOD最小为1.80%±0.32%,最大为5.04%±0.15%;物理长度最小的是24号染色体,为(13.1±3.37)Mb,其他染色体的物理长度为(24.4±6.21)~(36.6±1.62)Mb。染色体的物理长度与相对面积、相对长度分别成正线性相关。其中,物理长度-相对面积的相关系数大于物理长度-相对长度。显微图像还显示,同一基因组中的染色体碘化丙啶(PI)着色不完全均一,非同源染色体间、部分同源染色体间以及染色体不同位置均存在荧光强度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大黄鱼染色体识别与配对提供了新的数量标记,也为深入解析大黄鱼基因组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8.
张振宇  王秋荣  叶坤  王志勇 《水产学报》2016,40(9):1440-1450
为了探讨禁食对大黄鱼体成分、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海上网箱选择规格相近、健康的养殖大黄鱼105尾[平均体质量(249.07±7.28)g]进行禁食实验,分别在实验开始时及禁食后第3、7、14、21、28、35、42和49天采集实验鱼肌肉和血液样品,进行肌肉营养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大黄鱼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在禁食后第21天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禁食后第3天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GLU)、钾离子(K~+)、钙离子(Ca~(2+))、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含量显著上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含量显著下降;血清总蛋白(T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碱性磷酸酶(ALP)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血清中除了Na~+和Cl~-含量出现波动性上升外,血清中的葡萄糖、蛋白质、脂类、K~+和Ca~(2+)含量以及血清代谢酶活性均出现波动式下降,表明大黄鱼禁食期间主要以脂类作为能量来源,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活动强度呈波浪形的起伏变化,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机体代谢活动趋于减弱,但免疫功能和代谢机能未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9.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 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 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0.759(0.469~0.894), 多态信息含量(范围)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 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 3%, 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 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 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 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 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0.
为研究维生素C含量对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存活、生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在水温为10.8~28.2℃下,将平均体质量(0.21±0.02)g的幼鱼分为6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00尾,饲养在规格为宽长8 m、4 m、深4.5 m的海上网箱里,分别投喂添加维生素C含量为0、50、100、150、200和250 mg/kg的软颗粒饲料300 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存活率及全长、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 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差异性显著( P<0.05);血红蛋白含量随着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红细胞渗透脆性随着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大黄鱼幼鱼时期,投喂软颗粒时添加200 mg/kg的维生素C对大黄鱼的抗病能力和生长有着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